【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中國虛擬天文臺方便了科學家的批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超新星公眾搜尋項目開啟以來,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多顆,參與者除了學生、天文愛好者,還有工程師、公司職員、公務員,其中最年輕的發現者廖家銘當時只有10歲。

  5月6日,萬維望遠鏡個人版2.0正式發布。作為虛擬天文臺的一個重要實例,本次上線的萬維望遠鏡2.0版由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開發,成功對接了國際先進的天文數據標準HiPS,實現了對萬維望遠鏡數據的大批量、一次性更新,上線了包括嫦娥2號7米解析度探月數據、北京—亞利桑那巡天彩色星圖、卡西尼探測器土衛八數據、新視野號冥王星數據在內的88個新數據集,進一步豐富了平臺資源,也為天文科普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副主席、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告訴《中國科學報》,2000年左右,隨著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一批天文觀測項目開始啟動,天文學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對單個天體的精細觀測改為大天區巡天觀測。新的觀測方式帶來了海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和呈現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了天文學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虛擬天文臺,作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多信使天文學

  「虛擬天文臺是將全球範圍內形如孤島的天文研究資源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連接起來,實現資源在地理上的分散和邏輯上的統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運行與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告訴《中國科學報》。

  以中國虛擬天文臺用戶之一LAMOST為例。趙永恆說,LAMOST作為我國天文界第一個大科學工程以及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在大規模光學光譜觀測和大視場天文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地位。其第六次釋放的數據共包括4902個觀測天區,發布1125萬條光譜,其中高質量光譜數(S/N>10)達到937萬條,約為國際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之和的2倍。

  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李珊珊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海量數據的發布正是通過中國虛擬天文臺團隊設計開發的數據發布系統實現的。

  天文數據有多大呢?LAMOST每年產生10TB數據,俗稱「天眼」的FAST預計每天產生50TB數據,而平方千米射電望遠鏡陣(SKA)每秒就可以產生50TB數據。

  從2017年6月LAMOST一期巡天結束到現在的兩年時間裡,中國虛擬天文臺打造的數據發布系統經受住了考驗。截至2019年4月,LAMOST數據發布系統已為科學用戶提供了1067719次檢索服務,以及近60TB的數據下載流量,產出了近400篇科學論文。

  5月初,LAMOST數據發布系統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優秀案例」。

  崔辰州說,虛擬天文臺可以連接單個望遠鏡數據,實現數據互操作。比如LAMOST的可見光波段數據,通過與射電、X射線波段的其他望遠鏡數據,甚至引力波幹涉儀數據、哈勃望遠鏡數據進行數據融合,可以綜合天體的各種信息,實現交叉證認,這在天文學上叫做多波段天文學。而隨著引力波、中微子等更多觀測方式的出現,多信使天文學也應運而生。

  崔辰州認為多波段、多信使等天文觀測及數據資源相互結合,是天文學研究的趨勢之一。例如4月發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就是融合了全球多個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並進行後期處理得到的。

  實現「三替」 天文上「雲」

  對於虛擬天文臺的功能,趙永恆將之總結為「三替」,即替找數據、替分析數據、替可視化。

  當今,各種大數據、數據分析、雲計算及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各種計算機語言、技術層出不窮。據了解,中國虛擬天文臺為用戶自由地使用第三方語言、軟體或技術來分析和可視化數據提供了接口,通過該接口即可使用Python、Java等語言調用系統的服務,從而實現LAMOST數據系統與用戶現有軟體的無縫對接,方便科學家的批量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工作,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

  崔辰州告訴記者,2016年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締結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內容之一,便是完成了中國虛擬天文臺上雲,打造包括從天文數據觀測、獲取、發布,到用戶查詢、下載、分析以及可視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天文大數據管理與開放共享平臺,開發雲上天文應用軟體與服務,針對光學天文、射電天文、數值模擬和數據挖掘等領域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開展深度合作。

  全民科學 科普之窗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球形閃電》中,有一段關於SETI@home的情節,主人公在自己的電腦上下載一個客戶端,即可以用自己電腦的閒置資源幫助科學家搜尋地外文明(SETI)。這種讓普通公眾廣泛參與的科學研究項目,被稱為全民科學項目。

  中國虛擬天文臺也有一個類似的全民科學項目,即公眾超新星搜尋項目(Popular Supernova Project,PSP)。

  李珊珊介紹,該項目是由業餘天文愛好者組成的星明天文臺和中國虛擬天文臺合作開展的面向普通大眾的宇宙新天體搜尋項目之一,是首次基於國內業餘天文觀測數據策劃實施的全民科學項目,也是專業天文隊伍和業餘天文隊伍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嘗試。

  超新星公眾搜尋項目開啟以來,已累計發現超新星20多顆,參與者除了學生、天文愛好者,還有工程師、公司職員、公務員,其中最年輕的發現者廖家銘當時只有10歲。

  崔辰州說:「超新星搜尋計劃,在公眾科學的參與程度上比SETI@home更進一步,參與者不僅貢獻計算資源,而且直接參與搜尋工作,貢獻智力。」

  虛擬天文臺承載的另一個職能是以更直觀的方式向中小學生科普天文學知識。

  從事天文學學習、科研工作多年,李珊珊深感國內天文科普教育資源缺乏、手段單一陳舊,並與實際天文研究脫節。

  於是,李珊珊設想用萬維望遠鏡推進科普,應用場景包括為開設天文課的中小學老師編寫互動式天文教學模塊,在科技館開設天文小課堂,以及發揮天文數據可視化的優勢,藉助萬維望遠鏡平臺製作天文漫遊片等。

  李珊珊告訴《中國科學報》,HiPS是一種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支持海量天文數據分層可視化的虛擬天文臺數據標準。它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讓天文數據能夠在專門的客戶端或瀏覽工具中漸進性地讀取或顯示。基於這一原則處理後的數據所生成的圖像,隨著某個特定領域被放大,更多細節亦隨之顯現。

  李珊珊憧憬,這些努力結合公眾科研項目可以使天文學科普變得真實與新穎,將一個個天文夢播種在孩子的心中。

  同一片天空

  在總結天文學數據開放的意義時,崔辰州認為,天文學由於研究資源有限,天然具有數據共享的特點。同時,虛擬天文臺開發的LAMOST數據發布系統有完善的用戶權限管理機制,可以保證國內天文學家對數據有優先使用權。

  通過虛擬天文臺數據訪問協議的實現,進一步拓寬了LAMOST數據的傳播、使用渠道,實現了公開數據的國際化開放共享。中國虛擬天文臺還積極把國內的科學數據向國際同行推薦,LAMOST等多批數據已被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數據中心(CDS)的VizieR系統收錄,提升了國產數據的國際影響力。

  對於中國虛擬天文臺團隊的工作,趙永恆這樣評價:「中國虛擬天文臺研究建設的這十多年,在幫助我國天文學研究從追趕國際潮流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5-21 第8版 探索發現)

相關焦點

  • 白蟻飛入尋常百姓家,該如何是好?
    正好遇到白蟻繁殖婚飛季,在傍晚的時候19:00——21:00就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3—6月份白蟻婚飛季節,家中的門窗都要設置沙門紗窗,防止白蟻飛入室內,因為一旦有分飛蟻飛入室內,只要配對成功就會尋找合適的地方築巢危害。方法 :對付這種通過「爬、飛、帶」進來不久的分飛蟻,很好滅殺,只需關掉燈,在室內放盆水,然後用手電筒照向水中,這樣室內的分飛蟻都會接二連三的趨光飛入水中,並淹死。
  •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飛入尋常百姓家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新網武漢9月23日電(郭超凱)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23日在武漢開幕。在高端論壇環節,大會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中國工程院院士譚述森、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首席科學家曹衝等北鬥領域諸多知名院士、專家及企業家,分享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最新成果。
  • 齊齊哈爾:百姓宣講志願同行 讓政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自開展「百姓宣講 志願同行」理論宣講主題活動以來,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突出圍繞理論政策的重點、社會生活熱點和群眾關注焦點,充分發揮鶴城志願者在理論宣講中的主力軍作用,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築牢理論宣講志願服務平臺。
  • 中國酵素城 讓環保酵素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中國酵素城展廳內,日化酵素、農用酵素、食用酵素、環保酵素等產品琳琅滿目。如今,環保酵素這一新興事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中國酵素城始終將環保酵素研發生產納入酵素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不遠的將來,環保酵素這一新興產業一定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 潘建偉:遠沒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地步
    潘建偉:遠沒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地步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網際網路催生了許多新經濟形態,但是「新」未必是創新,需要冷靜分析。黨的19大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們要鼓勵創新、倡導創新、包容創新,也要特別注意維護創新。
  • ——「飛入尋常百姓家」
    然而,機器人想要真正走入尋常的百姓生活,成為人類生活中好幫手,所欠缺的恰恰是這一步。人類能大量地運用無意識的運動範疇 ——我們知道如何給別人友好的讓路,如何察覺到自己侵犯了別人的隱私空間,我們自然也知道如何從冰箱裡取出一盒牛奶而不必移開所有擋在前面的道路上的物體。而我們也希望機器人可以這樣做。然而問題就在於,機器人可能會「粗暴」地把牛奶盒拿出來,而把躺在前面「擋路的」物體都拿光。
  • 三翼鳥「智慧中國家」飛入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曾預測,到2035年國內潛力新中產家庭數量將從4億攀升至8億,他們最核心的訴求是什麼,無疑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家。」應運而起的海爾智家三翼鳥、華為智慧家、小米智能家居等等品牌,都贏得了發展紅利。
  • 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原來是這裡
    南京秦淮河旁有個著名的烏衣巷,舊時的烏衣巷是上流名士與貴族們聚集的地方,也是詩人頻繁創作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劉禹錫那首《烏衣巷》,詩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所指的就是這裡。其實王導和謝安並不是同一代人,但卻同樣受著當時人們的推崇。
  • 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
    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 2019-02-1117:05: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雨薇
  • 孔雀飛進尋常百姓家:小夥靠養孔雀年入十萬!
    耿天時養孔雀鼓起了腰包,這也吸引了不少人來參觀學習,耿天時也樂於分享經驗,從來都是毫無保留的講述經驗、傳授技術,用他自己的話就是要讓孔雀賣到北京、上海,而且要讓孔雀飛進尋常百姓家。耿天時告訴我們:他有一個計劃,打算以「基地+農戶」的形式進行合作,然後以網際網路平臺作為依託進行銷售,預計今年發展本村養殖戶3—5戶,然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 千兆光纖已覆蓋 8000 萬戶,雙千兆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那麼,雙千兆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呢?千兆覆蓋用戶已超 8000 萬就在筆者剛畢業工作時,國家還在推動 「光進銅退」,各種民營寬帶運營商風生水起。五年前光通信覆蓋僅佔四成左右,現在已達到九成以上,甚至為補齊農村寬帶短板,工信部組織了六次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要求企業進一步到位,將光纖鋪到行政村的村委會、學校和醫務室,實現了農村、城市同網同速。
  • 從皇家特典到時尚潮牌:飛魚服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曾對工部官員下令,「凡有織繡蟒龍、飛魚、鬥牛等違禁花樣者,工匠處斬,家口發邊衛充軍。」朱祁鎮的孫子朱佑樘也在此問題上做過努力。弘治元年,都御史邊鏞上奏請禁蟒服,奏摺中,邊鏞對服飾上的蟒紋提出質疑:「蟒蛇本該沒有角也沒有爪子,現在的內官獲賜的蟒服全是龍的形狀,實在不成體統。」他建議將受賜官員的蟒服盡數收繳,也不許再織造,違者嚴懲。孝宗皇帝也認為有理,遂頒布命令禁止私造賜服。
  • 雷射應用:飛入尋常百姓家!雷射的前世今生
    古爾德做夢都想成為一名發明家,於是他主動放棄了博士學位,加入到了一家小公司,他試圖說服這家小公司研製雷射器(實現比微波波長更短的範圍內的光放大),這家小公司一方面用古爾德的方案去向軍方申請專利,另一方面用他的方案去向軍方申請經費30萬美元。  有了經費以後,古爾德就開始了雷射器的研製。
  •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在2004-2007年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針對天文學研究對「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的需求分階段、分步驟地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驗平臺開發工作,針對科技資源的便捷高效訪問、編程模式下科學數據的大規模統一訪問、各類科技資源的無縫融合使用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 高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科技創新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都發揮著支撐作用,不僅驅動著新能源汽車、智能交通、精準醫療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也在不斷為虛擬實境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的產業化注入活力,更是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相關領域持續發力。網絡提速降費、生物製藥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都讓老百姓享受到了實惠,而在年輕人眼中,「存在感」最強的科技惠民體驗則多數和人工智慧相關。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科學家們一邊在慶祝新的解析度記錄的誕生,一邊在想方設法讓冷凍電鏡變得更快、操作更簡便、價格更親民,希望它能夠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分析工具。X射線晶體衍射依然是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手段。只要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蛋白晶體,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蛋白質結構解析度要高於冷凍電鏡。
  • 共享虛擬天文臺,讓真實宇宙「觸手可及」
    在他的帶動和幫助下,社團裡多位有志於此的「後輩」也成功考上了天文臺的研究生,有些已成為國內天文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青年骨幹。世界口徑的「望遠鏡」1997年,崔辰州進入國家天文臺,繼續學業。這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崔辰州和此後他為之努力了20年的虛擬天文臺都「繞不開」的事兒,我國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裝置——郭守敬望遠鏡立項了。
  • 中國虛擬天文臺 | 全新個人版萬維望遠鏡發布
    ▼從2008年5月12日微軟研究院發布 WorldWide Telescope 以來,中國虛擬天文臺一直致力於將其本土化,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