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2021-01-13 澎湃新聞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在10月13日召開的2016雲棲大會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宣布結為戰略合作夥伴,共同開展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應用合作。阿里雲在人工智慧、超大規模計算領域的技術優勢,將被應用於天體物理研究領域,提升中國在天文學領域的基礎科研能力。

據悉,雙方合作內容包括:成立「國家天文臺-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中國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數據管理與開放共享平臺;開發雲上天文應用軟體與服務;推進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通過網際網路與大眾共享數字宇宙;針對光學天文、射電天文、數值模擬和數據挖掘等領域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開展深度合作。

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表示,大數據為天文學的新發現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帶來非常多的技術挑戰。這些挑戰涉及到數據收集、傳輸、存儲、處理、分析、開放共享的各個環節。

例如,今年9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在貴州落成啟用。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理論上說,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FAST進入正式科學觀測後,每天將產生50TB(1TB=1000GB)的數據。這將是一個100億光年的數字宇宙。

「天文數字」一詞直觀體現了天文學面臨的首要挑戰:海量數據存儲和超大規模計算。根據預測,到2025年,天文觀測相關的數據採集量將達到每年250億TB。

而這些正是阿里雲擅長的領域,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飛天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能夠將百萬級的伺服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

據了解,作為虛擬天文臺的第一步,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巡天數據將作為試點,率先實現數據上雲和共享。LAMOST每晚巡天觀測可獲得上萬個天體的光譜,至今已經獲得了超過500萬條天體光譜,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體光譜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國家天文臺,阿里雲,人工智慧,天體物理,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攜手阿里雲:計算100億光年數字宇宙 打造虛擬天文臺雲項目
    觀察者網現場獲悉,雙方合作的內容包括:成立「國家天文臺-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中國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數據管理與開放共享平臺;開發雲上天文應用軟體與服務;推進數據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通過網際網路與大眾共享數字宇宙;針對光學天文、射電天文、數值模擬和數據挖掘等領域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開展深度合作等。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展開深度合作,雲上的天文學能看得更遠嗎?
    經過雙方的協商,很快,在 10 月,雙方就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於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網際網路新技術應用到天文科研及科普教育工作,共同開展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應用。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副主席、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告訴《中國科學報》,2000年左右,隨著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一批天文觀測項目開始啟動,天文學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對單個天體的精細觀測改為大天區巡天觀測。新的觀測方式帶來了海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和呈現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了天文學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 國家天文臺與法國巴黎天文臺籤訂合作協議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臺)和法國巴黎天文臺在北京籤訂了《巴黎天文臺-國家天文臺科學合作和學術交流協議書》,協議籤訂儀式暨雙邊科研情況交流會在國臺總部舉行。巴黎天文臺臺長D. Egret、副臺長C. Stehle,國臺有關領導和部分科研部門負責人、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和儀式。
  •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會舉行,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承擔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項目作為5項代表性成果之一向評估專家進行了匯報。 重大研究計劃共支持重大項目2項,重點項目13項,面上項目39項。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為負責人的「中國虛擬天文臺試驗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被作為重點項目獲得資助。
  • 國家天文臺參加第八屆東亞核心天文臺聯盟臺長會議
    會議期間,來自韓國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所(簡稱KASI),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簡稱NAOC),日本國立天文臺(簡稱NAOJ),和臺灣中研院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簡稱ASIAA)的四個EACOA成員機構的臺領導和相關人員匯報了各自機構的最新科研發展狀況,EACOA機構管理及其具體項目的運作現狀,以及2015年年度計劃等。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天文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在國內除了有中國天眼,我們在天上還有「悟空」還有「慧眼」,國家天文臺的同事們正隨著「雪龍號」船在建設南極天文臺,國際同仁除了剛才介紹的兩個望遠鏡項目外也還在做更多的事情。這些天文學背後的英雄們給我們帶來的就是數據。大數據正推動著天文學的發展,讓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逐漸加深。
  • 共享虛擬天文臺,讓真實宇宙「觸手可及」
    虛擬天文臺中紅外波段的宇宙塵埃圖「這是紅外波段觀測到的宇宙。」打開虛擬天文臺網站,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執行主任、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崔辰州拖動滑鼠,展示著一幅神秘而壯美的紅色「星圖」。只不過,上面美麗的星星點點,不再是恆星,而是宇宙塵埃。「這是一片多波段的『數字星空』,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天文資料庫。」崔辰州說,他們在構建一片「虛擬宇宙」。
  • 國家天文臺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新京報快訊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消息,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於加速膨脹狀態。
  • 中國虛擬天文臺 | 全新個人版萬維望遠鏡發布
    ▼從2008年5月12日微軟研究院發布 WorldWide Telescope 以來,中國虛擬天文臺一直致力於將其本土化,
  • 臧侃帶隊赴國家天文臺訪問交流
    5月11日至13日,受國家天文臺工作邀請,縣委書記臧侃率隊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參觀訪問並開展座談交流,強化臺地溝通對接,促進雙方共同發展。臧侃一行先後參觀訪問了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遙科學探測實驗室、興隆觀測基地、LAMOST望遠鏡、2.16米望遠鏡等,並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進行了座談交流。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
  • 集雲計算、大數據據等技術於一身的「虛擬天文臺」獲得科技進步獎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和天津大學共同申報的「中國虛擬天文臺基礎軟體與系統」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中國虛擬天文臺針對國內天文觀測設備與科學數據開放共享具體需求,基於雲計算、高性能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我國天文學界研發了支持從觀測時間申請、海量天文數據歸檔發布、在線數據分析處理到學術成果管理等環節,涵蓋天文學研究全生命周期的基礎平臺,是國際上首個實際應用的虛擬天文臺,2015年正式運行,已有正式註冊用戶
  • 上海天文臺參與實施的國際合作項目SDSS-IV啟動
    經過三年多的準備工作,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作為正式成員單位參與的國際大規模巡天「斯隆數位化巡天第四階段項目」(以下簡稱SDSS-IV)於7月1日正式啟動,開始為期六年的巡天觀測和科學研究任務。  斯隆數位化巡天(SDSS)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星系圖像和光譜巡天項目,於本世紀初開始實施,14年來已完成三個階段的巡天任務,獲得了全天四分之一的光學圖像和超過100萬星系、類星體和恆星的光學光譜數據,產生了大量具有革命性的天文學研究成果,成為目前用戶最多、產出最豐、影響最大的地面光學和紅外觀測設備之一。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涼山州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3月18日上午,我州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西昌籤署「十三五」期間推進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州委書記林書成,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講話。州委副書記、州長蘇嘎爾布與嚴俊籤署合作框架協議。
  • 阿里天文臺——全球最佳星空觀測地
    阿里天文臺位於「地球第三極」阿里地區噶爾縣獅泉河鎮以南海拔5100米的一處山脊上,是目前擁有最佳星空觀測條件的天文臺。它的高海拔並非是為了拉近與星空的距離,而是因為海拔越高,空氣也就越稀薄,含有的煙霧、塵埃和水蒸氣就少,對星空的影響小,同時阿里地區降水量少且視寧度穩定,為天文觀測提供了良好條件。
  •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4日消息,北京時間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成效凸顯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 莊白羽 通訊員張繼文報導 北京-廣州-香港視頻會商專線的建設和連通為香港天文臺更好地了解全國天氣形勢提供了有力支撐;香港天文臺與上海颱風研究所、華東區域氣象中心合作推動了世界氣象組織登陸颱風預報示範項目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