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展開深度合作,雲上的天文學能看得更遠嗎?

2021-01-14 極客公園

去年 7 月中旬的一天,一年一度的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正在山東威海舉行。會議一如往常,但這次卻有一位「不速之客」找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博士,他們將會就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網際網路新技術與天文學研究與科學普及的合作等事項進行商議,這位「不速之客」就是時任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的王堅。

經過雙方的協商,很快,在 10 月,雙方就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於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網際網路新技術應用到天文科研及科普教育工作,共同開展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應用。

阿里雲攜手國家天文臺上雲

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成功遷移到阿里雲,成為一個集成超過 500TB 科學數據、1.5PB 存儲能力、700 多 Tflops 計算能力和 100 多種軟體的天文資料庫與綜合服務門戶,其中包括我國自主研發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巡天數據。

                                        (郭守敬望遠鏡 LAMOST 概念圖)

當時,在嚴肅科學領域還沒有太多接入雲計算平臺的案例,而作為阿里雲主要的締造者,王堅選擇從天文學作為跟科學領域合作的切入點,這裡面有不同學科之間研究性質及特點上的不同:

首先,相比其他的基礎研究的學科領域,就是數理化等等,天文學無論是從從業的人數來講,還是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來講,都要小得多。按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的說法,「可能影響的利益、規模可能都要有幾個 0 的差距」。但這種規模上的「小」反而適合它首先作為嚴肅科學研究的代表試水雲計算平臺。其次,天文學又是典型的大數據的學科。因為天文學是觀測的一個學科,觀測就會產生數據。隨著技術的進步,天文學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大數據的學科。只要提到大數據,只要提到科學數據,沒有一個不承認天文學是裡面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第三,從科學推廣及科普意義上講,天文學相比其他基礎研究學科,又比較被大眾所接受、喜愛,尤其受到小朋友們的歡迎,也就是有「情懷」加成。就連《人民的名義》裡面的孫連城區長都說道:「喜歡上天文學之後,方知宇宙之浩淼,時空之無限。人類算什麼,李達康、高育良、沙瑞金又算什麼,不過是螞蟻、塵埃罷了。」這些都說明天文學的優勢也比較適合它在後期做更多面向大眾的活動和工作。

而從雙方現在的合作來講,主要作用也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將數據部署在阿里雲上。舉個例子,僅以中國虛擬天文臺為例,這是由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與眾多合作單位共同打造的一個數據密集型的網絡化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平臺,在今年 3 月以前,如果你訪問他們的服務,為你提供資源的其實是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伺服器。但在 3 月上雲之後,用戶訪問的就是阿里雲上的雲主機。

另外,諸如像國家天文臺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科研數據等資料也都已經遷移到了阿里雲上,要知道,它從 2009 年開始做觀測,到現在已經積累了 800 多萬的天體光譜的數據,是全世界最大的全體光譜的資料庫。這些對於幫助國家天文臺提升工作效率、節約工作成本都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虛擬天文臺現在已經遷到了阿里雲的服務上)

第二, 對數據進行更智能化的處理和研究。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天文學研究會產生大量的觀測數據,但如何去處理這個數據,過去用的都是比較傳統的數學的方式去處理,運算也是靠硬的計算機去算。但今天雲計算提供了新的能力,算法也好,智能化識別也好,其實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

同時,崔博士也表示他們未來的目標也將會集中在對數據的挖掘方面。

第三, 在延伸層面,向科普教育這個方向做工作。舉個例子,國家天文臺在國內(大陸),包括在南極,都有一些站點,「我們也是設想通過技術、網絡能夠把不同地方的星空能夠給大家直播過來。」與科研機構合作,既有利於企業,也有利於社會

同時,為了加深合作與研究,雙方也於今年 1 月成立了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並且在剛剛過去的 4 月南京雲棲大會上,宣布進一步加深合作,成立了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科學技術指導委員會。

而這種科研機構和雲計算平臺的合作也已經是一種國際趨勢了。就在阿里雲和國家天文臺籤署合作一個月之後,亞馬遜跟美國國立天文臺也建立類似的合作。這些都證明,雲計算技術在科學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

事實上,就在這次合作之前,阿里雲已經和華大基因展開了合作,幫助他們在基因測序這樣擁有龐大計算量的步驟中降低其成本。更早之前,在 2015 年的時候,阿里雲計算也宣布與中國科學院籤署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共同開展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前瞻性研究,研製量子計算機。

而這裡面的邏輯也很清楚,一方面,科研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僅中國科學院在「十二五」期間用於科研信息化應用推進項目的投入就超過了 1000 萬,面對整個國內的科研市場轉型進程,其中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同時,與科研院所合作,對於企業自身在技術、資源以及合作關係等方面也有著很多「看不見」的好處。

另外,就像 LAMOST 運行與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博士說的那樣,天文學這些數據本來就是共享的,通過網際網路的技術可以到達用戶這邊,接入者可以是大學研究生,甚至到科普公眾,使得科學研究的門檻會相對降低。也讓天文學的數據在教育、在科普方面,對公眾起到很好的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 國家天文臺攜手阿里雲:計算100億光年數字宇宙 打造虛擬天文臺雲項目
    觀察者網10月13日消息,在今天召開的2016杭州·雲棲大會上,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宣布結為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將共同開展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應用合作。 今年9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在貴州落成啟用。FAST是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理論上說,FAST能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這個距離接近於宇宙的邊緣。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天文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它厲害的地方在於,配備有一個32億像素的相機,上圖右邊這位女士拿著的拼接相機,可以說是底片,它有半人多高。通過望遠鏡在三個晚上就把能看到的天區看一遍,每晚就會產生25TB的數據量。這個望遠鏡能帶來從「宇宙畫廊」到「宇宙影院」的轉變,把靜態的宇宙變成動態的宇宙,讓我們能夠近乎實時看到宇宙的變化,給天文學帶來跨時代的進步。
  • 【中國科學報】虛擬天文臺 讓天文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副主席、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告訴《中國科學報》,2000年左右,隨著美國斯隆數字巡天(SDSS)等一批天文觀測項目開始啟動,天文學的觀測方法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對單個天體的精細觀測改為大天區巡天觀測。新的觀測方式帶來了海量數據,如何存儲、分析和呈現這些浩如煙海的數據成為了天文學家迫在眉睫的問題。
  • 競品分析:阿里雲 VS 騰訊雲,AT的短兵相接
    同時,因為阿里雲的海外業務已經超過了200個國家,很多客戶是歐洲、北美、東南亞、中東的國際客戶。③消費水平方面,因為是大型企業客戶和海外客戶,現金流較充足,對於先進的雲服務的投入更大。阿里雲側重生態和平臺模式,賦能其他的雲服務提供商,阿里只負責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增值層的行業解決方案。而中間具體的雲解決方案,雲產品/服務均是由雲服務提供商提供。在人工智慧服務領域,阿里雲側重智能製造與智能城市方面的服務。
  • 阿里雲撬動企業級市場 與SAP、埃森哲宣布合作
    中新網深圳4月20日電(趙小燕)企業級雲市場迎來了國內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阿里雲。4月20日,在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阿里雲與SAP、埃森哲宣布達成合作,聯合為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同時,阿里雲發布物聯網、專有雲(ApsaraStack)、混合雲、視頻雲四大解決方案,以及輕計算、存儲、資料庫、安全、雲市場、域名、郵箱等多個領域的數十款新品。
  • 天文營日誌(上)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
    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
  • 阿里雲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推動人工智慧在城市、醫療等行業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上圖左)與阿里雲總裁胡曉明(上圖右)籤署了協議。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教授及眾多業界代表等見證了籤約。唐偉章教授在典禮上表示,對於理大與阿里巴巴集團的合作非常高興,深信這次戰略合作有助雙方在智慧城市和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前沿技術。據了解,雙方將探討成立聯合研究中心。在智能城市領域,雙方將合作大數據及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等應用於公共運輸管理及城巿規劃等。在醫療行業,雙方還將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協助診斷程序自動化以及為病人提供精準的醫藥配送。
  • 為機器裝上ET大腦 阿里雲開啟AI新製造時代
    目前,阿里雲正在搭建中國製造2025的架構雛形,為企業提供雲計算的基礎平臺。阿里雲在將會為機器裝上ET大腦,用人工智慧技術揭開「新製造」時代的面紗。   為機器裝上ET大腦 阿里雲開啟AI新製造時代   為製造業提供人工智慧ET(人工智慧系統),讓工廠的機器及製造出來的產品也具備ET大腦,通過公共雲的普惠計算能力以及物聯網技術方案,協助製造業智能升級……   這是阿里雲ET在「新製造」領域的新動向,也是15日於惠州收官的2016
  • 阿里雲發布雲上首個輕量級GPU實例 可用更細粒度計算資源開啟業務
    當地時間3月18日,在矽谷舉辦的2019年NVIDIA GPU技術大會(GTC)上,阿里雲發布了國內首個公共雲上的輕量級GPU異構計算產品——VGN5i實例,該實例打破了傳統直通模式的局限,可以提供比單顆物理GPU更細粒度的服務,從而讓客戶以更低成本、更高彈性開展業務。  在該實例發布之前,業內均採用以單顆物理GPU為單位的雲端異構計算服務。
  • 中國AI雲服務市場:百度智能雲超過阿里雲騰訊雲拿下第一
    在AI公有雲服務市場份額層面:從2019年AI公有雲服務市場規模來看,百度智能雲市場份額最為領先,其次是阿里雲,騰訊雲等雲計算廠商。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技術在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應用,推進全國首個百度飛槳人工智慧產業賦能中心在浦東新區的落地,共同打造城市智能化升級新範本,根據協議,雙方將從「創新合作、項目落地、智能提升」三大方面展開合作。7月13日,百度與中國建材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太古可口可樂牽手阿里雲 加速快消品全鏈路數智化時代
    11月23日,太古可口可樂與阿里雲達成合作,基於阿里雲的數據、中臺、AI、AIoT等技術,太古可口可樂將系統化地推動從生產、供應鏈、物流、營銷到會員體系的全鏈路數智化,為快消品進入全鏈路數智化時代探路。
  • 阿里雲發布第三代自研神龍架構,能在雲上獲得物理機100%計算能力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阿里雲最新資訊 > 正文 阿里雲發布第三代自研神龍架構,能在雲上獲得物理機100%計算能力
  • 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 阿里雲連中二元
    ,在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名單,阿里雲連中二元:由阿里雲參與的「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大數據系統軟體國家工程實驗室」均獲批覆認定。前者由航天雲網旗下北京航天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和阿里雲聯合共建;後者則由清華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牽頭,阿里雲負責支撐實驗室研發全生命周期大數據系統軟體及其開源創新平臺體系。國家工程實驗室承擔著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此次共有1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獲批。其中,大數據領域11個,「網際網路+」領域8個,足見國家期待領域創新的風向。
  • 深港兩地氣象部門聯手阿里雲全球尋「測雨英雄」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唐歷 魏曉琳報導 5月23日,在2018雲棲大會武漢峰會上,深圳市氣象局攜手香港天文臺,與阿里雲一道舉行天池全球氣象AI挑戰賽,面向全球尋找「測雨英雄」。
  • 平頭哥首款晶片玄鐵910曝光 阿里雲呼喚全面上雲時代
    此外在本次大會上,阿里還公布了自研平頭哥晶片的最新消息。雲計算的拐點,也是阿里雲的拐點「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時代拐點的來臨。」IDC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今年雲的基礎設施佔比首次超過傳統數據中心。阿里雲認為,跨過這個拐點,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張建鋒現場提到,相較傳統IT,雲計算成本降低一半,雲的穩定性比自建IT的穩定性高一個數量級,安全性高一個到兩個數量級,效率三倍提升,「從IT本身的角度,雲計算已經具有碾壓性的優勢」。
  • 國家天文臺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新京報快訊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消息,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於加速膨脹狀態。
  • 阿里雲與奇點雲共建零售超級視覺計算平臺——奇點識客...
    9月25日,在2019雲棲大會,阿里雲與奇點雲聯合發布了第三代零售超級視覺計算平臺—奇點識客3.0。作為阿里雲VCS平臺在新零售場景首家合作夥伴,奇點雲與阿里雲VCS平臺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阿里雲吳翰清與奇點雲創始人張金銀共同出席了發布儀式。
  • 引領雲原生發展 阿里雲首創雲原生容器界面方法論
    我們需要用技術手段,建立數位化信任基礎,保護數據,幫助企業創建可信任的商業合作關係,促進業務增長。比如基於 Intel SGX 等加密計算技術,阿里云為雲上客戶提供了可信的執行環境。不過,可信應用開發和使用門檻都很高,需要用戶對現有應用進行重構,處理大量的底層技術細節,讓這項技術落地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