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百餘院士籤名「抵制迷信」公開信引社會關注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9月24日,一封由百餘名院士聯合籤名的公開信在《中國科學報》上發表,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百餘院士」、「抵制迷信」、「回歸科學」一時成為網絡熱詞。

  這封名為《回歸科學精神,拒絕低俗迷信——致全國知識界的公開信》一經發表,隨即成為輿論焦點。中央廣播電臺在24日早間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對公開信內容進行了重點播報。人民網、光明網、環球網、鳳凰網、中央政府網等上百家媒體和網站紛紛轉載了公開信。

  「最近出現的王林等人,輕而易舉就忽悠了一批人。這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看似偶然的必然事件。『必然』背後的因素緣於人們對於科學的關注度低,導致公眾科學素養低。」中科院院士童坦君說。

  針對此次籤名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呼籲:「社會應該通過科普宣傳,講清科學道理,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及時揭穿各種形式的欺騙活動。尤其防止中老年人、久病亂投醫的慢性病患者及迷信思想較重的人上當受騙。」

  「今天社會的『精英』和『機構』,特別是媒體,應該提升自己的科學素質;科學工作者是科學的化身,更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中科院院士趙國屏說。

  在中科院院士、中西醫專家陳可冀看來,社會監管部門的管理漏洞也是偽大師頻出的一個原因。「行醫資格審查不嚴、問題處理不及時、處理力度不夠嚴格也導致偽大師『你方唱罷我登場』,嚴格從業資格審查,嚴肅處理出現的問題,『大師』們必然有所收斂。」

  公開信發表後,更多院士繼續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支持此次活動。中科院院士陳運泰、鄧子新等人紛紛表示,願意繼續籤名支持倡議活動。與此同時,北京地區支持此次活動的醫院已從23日的30多家增加到68家醫院(其中53家三甲醫院)。

  此外,此次活動還吸引了眾多網友參與和熱議,很多網友寫道,「支持」、「回歸科學」、「重拾科學信仰」。

  「支持!沒有求真、理性的科學精神作支撐,社會難以健康發展。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騰訊網友「小白」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9-25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抵制低俗迷信」報導:理性的迷失—新聞—科學網
    編者按:當今中國,社會轉型帶來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的激蕩與碰撞,一些低俗迷信現象也借屍還魂,甚至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毒瘤。
  • 抵制紅包回扣 裘法祖院士帶頭籤名(圖)
    抵制紅包回扣 裘法祖院士帶頭籤名(圖) 發布時間: 2008-06-14 16:56   來源:    進入電子報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記者葉茂林、盧水平
  • 致全國知識界公開信:回歸科學精神 拒絕低俗迷信
    原標題:回歸科學精神 拒絕低俗迷信   近日,「偽大師王林」事件的曝光,引起公眾對「偽大師」現象的持續關注和討論。同時,令公眾失望和憂慮的是,一些政府高官、著名企業家、文體明星等社會公眾人物卻深度參與其中,起到對偽科學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在知識界具備一定影響力的人士。
  •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昨天下午,中國科協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神舟十號太空授課、嫦娥落月、PX項目等入選,飽受關注的方舟子和崔永元轉基因之爭未在其列。每年的十大科普事件評選,都是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相關課題組通過搜索和跟蹤,在全國相關科研機構、科技媒體、科技網絡上,對全年的科普事件進行收集和整理。2013年共整理出60個全國性的科普事件作為備選。在經過專家學者的初選後,從60個備選事件中推薦出20個,進入終評委員會評審。
  • 【中國科學報】兩院院士評選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他提出,中國社會學研究要具有大視野,與世界不同文明進行交流互鑑,關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社會領域的重大議題,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更加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看來,報紙辦得好,關鍵在質量。
  • 【中國科學報】爭議何祚庥
    何祚庥大約是中國千餘名院士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在公眾印象裡,他顛覆了傳統、嚴謹、專注、低調的院士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或天真可愛、或自大無畏的批判者的誇張表情與激烈言辭。多年來,他對偽氣功、偽科學、怒江大壩、轉基因、中醫等等都大放其炮,四面出擊。
  • 潘建偉院士為2020級本科生作「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
    10月13日晚,2020級本科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第二場主題報告會在東區大禮堂舉行。我校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作題為《探索的動機》的主題報告,帶領大家走進量子的神奇世界。報告會由教務處處長曾長淦教授主持,2020級全體本科生到場聆聽。
  • 紀念洪朝生院士:他身上體現了第一代海歸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百餘名參會者深切追憶了與洪朝生相處的點滴故事,緬懷了其科學思想、家國情懷和道德風範。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生於北京,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8年辭世。他是我國低溫物理和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在低溫物理、低溫技術、低溫工程、超導物理、半導體物理等研究領域卓有建樹。
  • 【中國科學報】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辦刊單位代表籤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責任書》。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代表科技期刊工作者宣讀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書。
  • 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數學地球物理(數學物理學部主推薦)、化學生物學(化學部主推薦)、生命科學與化學(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主推薦)、環境科學(地學部主推薦)、信息科學與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科學部主推薦)、能源科學(技術科學部主推薦)。每個新興和交叉學科支持1個增選名額,並劃歸主推薦學部使用。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1982年8月,《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報》原名)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採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到《北京晚報》《長春日報》,各級報刊雜誌都曾登載過他的事跡,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 吳一戎院士:地球觀測應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地球觀測應服務於全人類可持續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環境脆弱國家參與地球觀測組織(GEO)、AOGEO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航天也需要通過在國際關注的重大議題中發揮作用,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的科技已經有了一種滾滾潮流奔湧向前的勢頭,這個閘門一旦打開,我們相信將不會是一個、兩個,可能是一批。」讓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感慨的,正是中國本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今天,在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屠呦呦回憶了當年中醫研究院中藥所團隊為發現青蒿素艱苦奮鬥的歷程。
  • 院士何祚庥:中醫陰陽五行是偽科學
    第2頁: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第3頁:馬上廢止中醫不現實   何院士總是被媒體包圍(資料圖)    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搜狐科學頻道共推:    中醫藥知識傳播中的公眾認知度調查 【點擊進入】    相關新聞:
  • 印度極端組織號召抵制中國貨 聲稱還要燒雕像
    (原標題:印度組織用喇叭沿街廣播抵制中國貨 還稱要燒雕像)  印度民族主義極端組織RSS附屬的右翼組織Swadeshi Jagran Manch(以下簡稱SJM)發起的反華運動愈演愈烈,7日晚間開一輛鍍金大巴車沿街用大喇叭廣播,稱抵制中國貨將「震動」中國,號召「將中國貨從我們國家趕出去」。
  • 張志恆:為什麼中國社會迷信「叢林法則」?
    共識網讀者張志恆先生,從人類社會文化的角度試圖解釋這樣的爭論,在他看來「叢林法則」和「文化秩序」的兩股力量的博弈成就了人類社會。而現代社會中「叢林法則」的力量日漸式微,人為的「有序」狀態則引領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中國百年來的動蕩的原因多在於迷信「叢林法則」。
  • 中國科學報:摘掉「量子醫學」的量子「高帽」—資訊—科學網
    然而,並非所有學科都可以迷信「量子」光環。實際上,由於許多人對量子概念認識不夠清晰,「量子」逐漸變成隨用隨取的「高帽」,讓許多人是非莫辨,「量子醫學」便是其中之一。 「量子醫學」令人嚮往 在某網站百科詞條的介紹中,「量子醫學」被描述為是「建立在利用電磁輻射與人、動物和植物世界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個全新的學科。
  • 印度右翼組織用喇叭沿街廣播抵制中國貨 還稱要燒雕像
    圖片來源:印度《教徒報》網站  海外網8月8日電 印度民族主義極端組織RSS附屬的右翼組織Swadeshi JagranManch(以下簡稱SJM)發起的反華運動愈演愈烈,7日晚間開一輛鍍金大巴車沿街用大喇叭廣播,稱抵制中國貨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