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膜的發明,讓夏天的西瓜可以切成兩半分別售賣;而不粘鍋的發明大大減少了廚具清洗的難度……8月20日下午,第三期「科研Café」學術講座活動現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出發,為現場聽眾介紹了材料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所蘊含的豐富知識。
曹則賢研究員不僅有深厚學術功底,曾在Science、APL、Nature子刊等多個國際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還是知名科普學者,發表中文物理學、材料學教育論文近兩百篇,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雲端腳下》等多個科普作品。
本次講座以「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為主題,曹則賢首先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解讀。「當下『科學』這一概念使用過於泛化,很多貼著『科學』標籤的東西,實際上並不一定是科學。」
另一方面,社會上還存在將「科學」與「技術」概念混淆的現象,曹則賢指出,這兩者之間有必要明析區別。「科學更多體現在一種觀點、一個算法、或者一個理論體系等,更偏理性、偏思考層面。技術體現在一個方案、一個工藝、一種設計等,偏實踐、偏實用的層面。」
隨後,曹則賢圍繞什麼是材料科學,材料科學本身的性質以及材料的性質等,展開了深入解讀。
「追求美好生活是研究材料科學的動力。」他提出,材料學是多學科交叉的複雜科學,材料是人類文明的支撐。新材料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文明的進程。例如最早由火山噴發產生的玻璃,實現人工製備後,可以製成窗戶、杯子等生活用品,方便生活,也可以製成顯微鏡、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加速科學理論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講座現之中,曹則賢旁徵博引、幽默風趣的講述風格,深得觀眾好評。講座交流環節,特意從南城趕來參加活動的觀眾,對曹則賢的精彩講述表示感謝。談及文科專業出身,曹則賢還介紹了科學史上多位文科專業背景的大學者,鼓勵大家積極學習。本次講座還有隨父母一同前來的小朋友,也全程聚精會神聽完了講座,並且主動提問,曹則賢一一回應。
本期活動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松山湖宣傳與社會工作局共同舉辦,材料實驗室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呂兢,松山湖宣傳與社會工作局副局長張赤春,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等參加活動。本期活動還首次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報名,共有超過120名觀眾到現場參與活動。
從一杯美味咖啡,到廣泛而有趣的科學話題,「科研Café」將嚴肅的科學帶到普通聽眾的身邊,為城市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記者】陳啟亮
【圖片】朱文壇
【作者】 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