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Café|上百名聽眾與科普大咖面對面,漫談「材料與科學」

2020-08-27 南方plus客戶端

保鮮膜的發明,讓夏天的西瓜可以切成兩半分別售賣;而不粘鍋的發明大大減少了廚具清洗的難度……8月20日下午,第三期「科研Café」學術講座活動現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出發,為現場聽眾介紹了材料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所蘊含的豐富知識。

曹則賢研究員不僅有深厚學術功底,曾在Science、APL、Nature子刊等多個國際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還是知名科普學者,發表中文物理學、材料學教育論文近兩百篇,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雲端腳下》等多個科普作品。

本次講座以「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為主題,曹則賢首先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解讀。「當下『科學』這一概念使用過於泛化,很多貼著『科學』標籤的東西,實際上並不一定是科學。」

另一方面,社會上還存在將「科學」與「技術」概念混淆的現象,曹則賢指出,這兩者之間有必要明析區別。「科學更多體現在一種觀點、一個算法、或者一個理論體系等,更偏理性、偏思考層面。技術體現在一個方案、一個工藝、一種設計等,偏實踐、偏實用的層面。」

隨後,曹則賢圍繞什麼是材料科學,材料科學本身的性質以及材料的性質等,展開了深入解讀。

「追求美好生活是研究材料科學的動力。」他提出,材料學是多學科交叉的複雜科學,材料是人類文明的支撐。新材料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文明的進程。例如最早由火山噴發產生的玻璃,實現人工製備後,可以製成窗戶、杯子等生活用品,方便生活,也可以製成顯微鏡、望遠鏡等科學儀器,加速科學理論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講座現之中,曹則賢旁徵博引、幽默風趣的講述風格,深得觀眾好評。講座交流環節,特意從南城趕來參加活動的觀眾,對曹則賢的精彩講述表示感謝。談及文科專業出身,曹則賢還介紹了科學史上多位文科專業背景的大學者,鼓勵大家積極學習。本次講座還有隨父母一同前來的小朋友,也全程聚精會神聽完了講座,並且主動提問,曹則賢一一回應。

本期活動由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與松山湖宣傳與社會工作局共同舉辦,材料實驗室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呂兢,松山湖宣傳與社會工作局副局長張赤春,實驗室副主任黃學傑等參加活動。本期活動還首次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報名,共有超過120名觀眾到現場參與活動。

從一杯美味咖啡,到廣泛而有趣的科學話題,「科研Café」將嚴肅的科學帶到普通聽眾的身邊,為城市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記者】陳啟亮

【圖片】朱文壇

【作者】 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相關焦點

  • 曹則賢大師與上百位聽眾漫談「材料科學是一門科學」
    Café」學術講座活動現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研究員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出發,為現場聽眾介紹了材料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所蘊含的豐富知識。,還是知名科普學者,發表中文物理學、材料學教育論文近兩百篇,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雲端腳下》等多個科普作品。
  •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揭秘科學大咖瘦駝 每天上萬人「求科普」(組圖) 2016-01-19 08:07:41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 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 快報請你與科學大咖面對面 趕快來...
    從本周五開始,科學集市將率先在西湖文化廣場開集;接著,萬眾期待的頒獎典禮,以及科學論壇將依次拉開大幕。本屆科學論壇有個非常洋氣的名字——羅素姆人工智慧學院,邀請了20多位重磅教授出席,還有諾獎得主親臨現場。 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代表了未來的無限可能。他們的相遇,意義深遠。 快報也將同期推出「我在杭州·訪問未來」欄目,請你大開腦洞,提出你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與科學家面對面」在自博館地下二層中庭火熱開展。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大咖照亮創業之光 「大創慧谷」·首屆大學生創業沙龍在南岸區舉行
    眾多行業大咖和創客代表齊聚一堂,為第二師範學院上百名創客大學生分享經驗、互動交流。據了解,本次創業沙龍活動由重慶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和重慶第二師範學院聯合主辦。活動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大咖分享——新媒體、視頻創業方法論」「遇見創客——創業之路分享」和「互動交流——大咖面對面」。
  • 臺灣「科學大咖」孫維新教授來青作科普報告
    臺灣「科學大咖」孫維新教授來青作科普報告 2019-11-0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進令人「大開眼界」的電子顯微學,「科研Café」第四期開講
    結合透射電子顯微學(鏡)領域的若干經典故事以及自身在透射電子顯微學領域30年的科研經歷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科普講座馬秀良在進行主題分享10月15日下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科研Café」第四期開講。
  • 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展新問題沙龍和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新聞...
    推進「館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科普化
  • 「TELL+科學」:讓科學思維帶我們飛
    「通過上午的科學足跡探訪活動,我參觀了科學會堂、百聯TX淮海年輕力中心還有瑞金·科學會客廳,被科技工作、創意文化還有公共衛生領域中的科學力量震撼到,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更加期待下午的『TELL+科學』四位科學大咖的故事分享了。」
  •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科學營開營 感受科學樂趣
    在這期間,營員們將在專家講座、互動討論、科普影視、科學實驗、文物修復、成果展示等活動環節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感受科學的奇妙與樂趣,在科學大咖與專業導師的引導下體驗科研創新的魅力。本次科學營的講座主題包括航空航天、天體物理、古生物學和博物館教育,活動類型包括計算機編程、科學實驗、設計製作、文物修復等,把大科學家面對面的講座交流和注重科學探究、人文關懷的活動體驗相結合。此外,科學營還邀請「小小發明家」進行全程的設計思維訓練指導,營員將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完成從構思、創意到設計、製作的設計全過程,並在最後一天的成果匯報中展演。
  • 科學家與小記者 | 中國科普大咖王元卓帶來《科幻電影中的科學》解讀
    王元卓大咖大咖 · 來襲 2020年8月14日中國 • 鄭州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小主持人小記者特訓營特邀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元卓的科普思路基本可以概括為: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我沒有變出新知識來,而是把孩子最關心的問題,用知識點串了起來。」王元卓做科普的「私心」,就是科技教育。他一直認為,科技教育不應聚焦培養「熟練工」,而應該是培養「創造力」,這與思維方式緊密相連。科學幻想將會對科學的發展起到預演和推動的作用。而科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又給科學幻想提供了燃料和素材。
  • 武漢文獻中心舉辦「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
    7月14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舉辦2018年第2期科學文化漫談——「模式生物斑馬魚及基因編輯技術」科普講座,中科院武漢教育基地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陳正芳為師生、周邊社區居民和青少年,帶來一場生動精彩的科普盛宴。  你知道神奇的斑馬魚嗎?斑馬魚和模式生物有怎樣的聯繫?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呢?
  • 「投資大咖面對面」第二期直播給...
    」請掃二維碼五月,「投資大咖面對面」直播第二期將與投資者見面。「投資大咖面對面」有關負責人表示,只看專業的財務數據、乾巴巴的季報,對於投資者來說,可能複雜而枯燥。在這個敏感時點,「投資大咖面對面」第二期將邀約實戰派高手,分享洞見。下期大咖說啥?你來提意見!值得關注的是,不少投資者參與首期節目後,對第二期節目嘉賓的期待頗高,也給出了心儀的基金經理名字。
  • 「與科學家面對面」為公眾送來科普大餐
    2020-11-14 上海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文 吳愷/圖、視頻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面罩,面罩上還連接了一根「辮子」,通到腰上綁著的一臺形似三個鏡頭單眼相機的「過濾裝置」上——這款由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帶來的防疫用空氣過濾裝備今天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的
  • 「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別詫異,這些只是他所寫的科普讀物上的一個個主人公,它們靜靜地躺在他的書架上。您要問他在哪?過去幾年,可能身著迷彩服,手執韁繩,徜徉新疆,策馬尋雕;也可能在雲南、四川一帶找尋滇金絲猴的蹤跡。碩士期間研究禽類,博士期間研究獸類,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禽獸」的他於2019年7月份來到了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成為了一名擅長動物科普的宏觀大生態方向的青年研究員。
  •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只有客觀總結過去、認識現在,才能科學地預測和把握未來......」面對臺下專注的眼神,王家耀院士為小聽眾們講述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感悟體會。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主題活動現場。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
  • 中科院辦了一場「跨界」科普盛會
    知名科普「大咖」、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帶來科學實驗秀《化學奇遇》,讓圍觀的上百名孩子和大人時而捧腹、時而拍掌。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迎來這場「跨界」科普盛會。從製作植物標本到體驗機器人操控,從半導體專家彈唱搖滾樂到生物學家講科學脫口秀,從科幻兒童劇到教育專家分享,活動凸顯了科學的多樣色彩,力圖讓科學與藝術、文化、教育相融合。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前段時間,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
  • 器官復刻、腦機接口……7位科學大咖匯聚騰訊科學WE大會
    嘗試在動物體內培育功能完整的可移植的人體器官,腦機接口讓癱瘓少年可以開出世界盃第一球,新型電波望遠鏡可以捕捉到上百次快速射電暴現象……疫情並沒有阻擋人口科學探索的腳步,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一年一度的騰訊科學WE大會上通過線上方式齊聚,揭秘了多領域最新科學發展。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
  • 大咖量子科普課堂:未來人人皆可量子
    10月27日,「百度無限『量』,大咖聊量子」科普課堂如期而至,百度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段潤堯,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段永朝和天體物理博士馬志博共同亮相。段潤堯發表主題演講《量子計算的巨星之道》,從量子的整體發展歷程,講到百度量子的發展現狀、最新技術和應用成果,並表示當下是播種「量子樹」的最好時機;隨後的圓桌Panel中,三位大咖從多角度、多維度為觀眾深度解讀量子科技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進一步向大眾全方位科普量子技術,同時也展現出百度在量子領域探索創新的付出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