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2020-07-29 河南日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只有正確總結過去,才能清楚事物發展的客觀過程和規律。只有直面現實,才能客觀地認識現在。只有客觀總結過去、認識現在,才能科學地預測和把握未來......」面對臺下專注的眼神,王家耀院士為小聽眾們講述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感悟體會。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主題活動現場。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7月26日,由省科技廳主辦的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主題活動在鄭州中學體育藝術中心舉辦。此次活動以「弘揚科學家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推動科學融入公眾,通過分享科學家奮鬥歷程,激勵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王家耀院士分享了自己走向科學之路的心路歷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家王家耀長期從事地圖學理論、數字地圖製圖、軍事地理信息系統和軍事測繪信息柵格等方面的研究,實現了地圖製圖技術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變革。他以《足跡和感悟,我的「地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之路》為題,為現場的中小學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科普講座。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現場聽課的中小學生們。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聽眾們與王院士現場互動。

60年來,王家耀院士如何致力於地圖製圖綜合國際性難題的研究,如何經歷了「主觀化→客觀觀→定量化→模型化→算法化→智能化」的艱苦曲折過程,又如何把握「數據文化」的「後發優勢」變為「現實優勢」,推動我國地圖科學與數據科學的發展......在講座中,王家耀院士分享了自己走向科學之路的奮鬥過程和心路歷程,生動的講述深深地吸引了小聽眾們,也激發起了在場學生們對於科學探索的興趣。

編輯:陳鑫

相關焦點

  • 院士專家講科學|眼睛是如何進化的?近視科普課堂今晚開課!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九季 科學與健康 北京同仁醫院的院長王寧利先生 做客「院士專家講科學」 為大家帶來《近視科普小課堂》 主講人介紹/ Introduction of Invited Speakers
  • 兩位霍金博士作客上海 講述史蒂芬·霍金的科學探索之路
    今天上午,著名作家簡·霍金博士與科普作家露西·霍金博士做客上海科普大講壇,與三百餘位現場觀眾分享了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科普讀物的奇妙經歷。作為已故傑出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愛女,露西·霍金為上海的觀眾們帶來了她與父親歷時八年共同創作的兒童科普讀物《喬治的宇宙》。
  • 「天府科技雲——科學E課堂」舉辦兩場重磅講座
    NEWS9月5日~6日,「天府科技雲——科學E課堂」推出兩場重磅專題講座,分別是「兒童閱讀規劃及學習力構建」和「大愛逆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的故事」專題講座。、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研究所工程師譚榮志從「求學之路,立志減災」「學用融通,減災為民」「保一方平安,護生態景觀」「心中有愛,臨危逆行」「攜手國際同行,服務『一帶一路』」「心系減災事業,培養後繼人才」「使命神聖,負重前行」七個方面講述了崔鵬院士的故事。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衡山裡「變身」科普長廊,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
    8月7日,由徐匯區科學技術協會、徐家匯街道辦事處和巴斯夫共同策劃的「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主題科普活動在徐家匯衡山裡開幕,三方攜手在近期煥然一新的城市空間中,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記者在現場看到,科普展觀展的人流不斷,其中既有帶著孩子來參觀的家長,還有正在讀書的大學生,他們在講解員的引領下,一起探尋著「科學之路引領美好生活」的秘密
  • 科學之路 熠熠生輝
    科學,是一個很寬泛的範疇,「是探索萬事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如果從中小學必修科目來分類,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都屬於科學的範疇;如果從更寬泛的學科門類的角度來說,醫學、天文學、哲學、邏輯學、軍事學等等也屬於科學的範疇。
  • 45歲潘建偉摘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揭秘院士科學之路
    潘院士的科學之路又是如何一路加速前行的?  在《西遊記》裡,孫悟空會分身術,駕筋鬥雲,是個「神仙」。而在物理學界,德國人普朗克提出的『量子』概念,則被認為是釋放出了潘多拉魔盒裡的「妖精」。這個「妖精」會分身術,可以在兩個不同的內空間同時存在。他也可以駕筋鬥雲,把客體信息,用量子隱形傳態的方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遙遠的地方。
  • 科幻愛好者的福音:2019科普科幻創作北京高級培訓班正式開課
    6月15日上午,2019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北京)高級班在科學出版社正式開課。為培養更多科普科幻創作人才,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組織了「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系列培訓活動,2019年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天津、長春等地組織了科普科幻創作高級培訓班、初級培訓班和科普編輯培訓班。
  • 專訪《相對論之路》作者:最早科普相對論的正是愛因斯坦本人
    近日,這場特展的「幕後推手」之一,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論物理學榮休教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檔案館學術主任——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教授也來到上海,攜其首次被譯為中文的科普著作《相對論之路》與讀者見面。該書英文版出版於2015年,愛因斯坦發現廣義相對論的百年慶之際。
  • 播撒科學種子,點燃科學夢想——2020年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圓滿...
    今年以來,克服疫情影響,活動共組織開展了6場線下科普講座,邀請包括羅錫文、杜如虛和蘇國輝3位院士在內的科技大咖走進校園,讓同學們近距離領略到了頂級科學家們的風採。此外,活動還邀請了來自不同行業的專家開展了17場線上科普講座,以形式多樣的授課形式,通俗易懂地分享科學家們拼搏、創新的人生經歷,傳播科學精神,引發人生思考。
  • 鍾南山:讓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11月8日舉辦的騰訊醫學ME大會上說,在上遊不讓病毒傳染和蔓延到更多的人,這種做法迅速地遏制了疫情。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也起到關鍵作用,鍾南山說,「這個比國外做得更好,讓公眾消除了恐慌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防禦措施,從而有效地應對疫情」。
  • 阿基米德科學展,4D冒險電影,國慶節遛娃,收好這份鄭州科技館遊玩攻略
    展覽以科學傳承為主線,從知識科普的角度,為觀眾展示阿基米德、達文西、伽利略的偉大科技成就。【看點二】魅力科學課堂魅力科學課堂是鄭州科技館面向孩子們開展的一個趣味性、探究性較強的免費科普教育項目。它以小實驗為載體,分析其中的原理,講述科學的概念。實驗內容一般是比較容易親手操作、新穎有趣和包含科學道理的。
  • 【中國新聞網】院士陳曉亞上海「科普」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19日來到上海圖書館,為上圖講座的忠實聽眾帶來了一場最前沿、最生動的《植物科學與生態文明》講座。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礎,為人類提供食物、氧氣、能源,為萬物創造美好的生存環境植物科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達爾文在「沙之小路」上觀察植物並研究植物的授粉過程和向光性,孟德爾通過修道院裡的豌豆實驗發現了經典遺傳學定律……陳曉亞娓娓道來,告訴市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家了解植物,熱愛植物,保護植物,科學合理地利用植物。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從指南針的發明,到磁性存儲設備的應用,再到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的研發,磁學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國最早從事納米材料磁性研究的科學家,更是一位熱衷科普、注重培養青年一代的教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都有為。
  • 都有為院士:科學誕生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從指南針的發明,到磁性存儲設備的應用,再到核磁共振等醫療設備的研發,磁學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在中國磁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專注磁學研究幾十載,為學界帶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
  • 悅刻下一個十年:科學之路
    而現代科學自從從哲學分離出來後,逐漸走向了一條漫長道路,人類的文明依然以集體智慧的形式不斷前進,但隨著新技術、新理論不斷誕生,這些文明的附屬品已經成為科學之路的一個又一個路標。在大會上,悅刻CEO汪瑩表示,電子霧化行業作為一個新技術、新物種,社會對其有疑問,質疑甚至是偏見是有其必然性的。這背後所有的爭論和觀點分歧,都源於還存在科學上未知的問題有待回答、面對這些未知,假以時日,科學都能給出回答。
  • 院士+航天員科普航天知識 中小學生「太空課堂」精彩紛呈
    中新網北京4月29日電 (郭超凱)為慶祝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全國中小學生「太空課堂」活動29日在北京市海澱區太平路小學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中國首批航天員、中國航天基金會公益事業部部長吳傑等出席活動,為學生們科普航天知識。
  • 沈華偉:關於科學的科學—科普的源動力和推動力
    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沈華偉研究員,做了題目為《關於科學的科學:科普的源動力和推動力》的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與技術推廣不同,科學普及缺少源動力和推動力,並從如何提高科普的源動力和推動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以下為九州連線整理的部分內容:沈華偉:博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社會媒體處理專委會副主任。
  • 9名院士進湖南高校為學子作科普報告
    走近學術泰鬥 感受數學之美   9名院士進學校為學子作科普報告   湖南日報10月21日訊(記者 曹輝 通訊員 王成奇)今天,出席中國數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的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來到湖南高校及中學作數學科普報告,提升大家對數學的認識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