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2020-12-05 雲南網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1950年出生的季維智為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為該校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他長期堅持靈長類生殖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率先在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取得重大突破,並實現了靈長類(人和猴)胚胎體外延長培養,解析了靈長類胚胎發育原腸發生與發育的重要事件。

  講座中,季維智院士就生物技術、生命的過程、人類的健康、疾病的分類等給大家科普了生物科學知識,給師生們介紹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猴子。

科學大講堂現場

  他表示,之所以選擇以非靈長類為實驗動物,是由於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在95%以上,非人靈長在生理上與人類非常接近,能夠探索人類疾病致病機理和治療新方法的研究。

  據了解,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壇在以往雲南科學大講壇專題講座的基礎上,結合科技部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活動要求,推動科學走進融入公眾、公眾理解熱愛科學,以增加高質量科普資源供給,源源不斷培訓創新型後備人才。

  雲南網記者 彭錫 實習生 餘青豔 楊斯宇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激勵大家講科學、愛科學 季維智院士為昆明中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7月17日,第77期雲南科學大講堂在雲南師範大學實驗中學禮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以「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非人靈長類與生物醫學研究」為題,向在座的師生們普及了科學知識,激勵引導學生們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走科學之路。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光明訪名家】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2014年他的團隊發表的基因編輯猴的論文入選201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2019年季維智研究團隊又創造了世界首次,實現了食蟹猴胚胎體外20天的培養,有助於加深人們對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的理解。
  • 中科院季維智院士走進湖北醫藥學院:靶向基因修飾建立人類疾病的模型及展望
    季院士還講述了用非人靈長類研究生命科學所面臨的挑戰。隨後,季維智教授比較了三種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著重介紹了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季維智教授還介紹了靈長類基因編輯的問題與展望,靈長類基因編輯技術新方法的探索。
  • 普及科普知識 弘揚科學精神
    為弘揚時代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轄區群眾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深入開展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營造轄區良好的文化氛圍。按照省、市、縣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要求,6月19日,紅絲鄉利用趕集時機,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宣傳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局面。
  • 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季維智院士/司維教授和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徐仁和教授利用間充質幹細胞球治療獼猴自發性骨關節炎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徐仁和教授前期研究發現,球體EMSCs更適合常溫下長距離的運輸(Jiang et al. Biomaterials 2017133:275-286.)。近日,通過與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季維智院士/司維教授合作,利用人胚胎幹細胞來源的球體MSCs(EMSCs)和獼猴骨髓來源的單細胞MSCs(BMSCs)(作為同源對照)通過簡單的關節腔注射,成功改善了獼猴的自發性骨關節炎,證明遠程運輸後的EMSC球可以直接關節腔內注射,像同源/自體來源的BMSCs一樣具有治療關節炎的效果。
  • 聽院士講述科學之路上的風景「科學之路·科普課堂」在鄭州開課
    只有客觀總結過去、認識現在,才能科學地預測和把握未來......」面對臺下專注的眼神,王家耀院士為小聽眾們講述自己科研之路上的感悟體會。2020年「科學之路·科普課堂」主題活動現場。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
  •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為時過早
    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表示,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布局。「目前全世界對幹細胞多能性等方面的基礎問題研究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我認為,現在就談幹細胞臨床運用,還為時過早。」↑季維智院士季維智解釋說,理想中的幹細胞能分化成我們所需的細胞、組織或器官,有望用於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
  • 弘揚科學精神 普及科學知識 | 我市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
    弘揚科學精神 普及科學知識 | 我市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 2020-09-27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六季 | 豪華陣容帶你探秘氣象科學
    8月21日,「豪華版」院士專家講科學科普講座第六季特邀三位院士、三位專家帶給你一場意想不到的氣象科學盛宴!時間:2020年8月21日主題: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治理主講人: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與氣候學家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與科學發展相伴隨的。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近年來,科學普及、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科學家在科學普及中無疑居於主導和核心地位,但科學家怎樣處理科研與科普的關係、科普與創新的關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科普等問題,仍需深入探討。沒有布魯諾、伽利略的宣揚傳播,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便難以掀起近代科學的革命風暴;沒有赫胥黎「鬥犬」般的維護和戰鬥,就不會有達爾文進化論的深入人心。
  • 精彩回顧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完結,探秘生命,尊重自然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八季、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講座內容:康樂院士以飛蝗為例,主要講述了蝗蟲群聚與蝗災的關係,人類認識蝗蟲群聚群居的歷史過程,為什麼群聚信息素是重要的,人類找錯的幾種群聚信息素,為什麼4-乙烯基苯甲醚是飛蝗真正的群聚信息素,它的發現有什麼重要意義,國際社會有什麼反響。
  • 北京市青少年科學認知水平問卷調查分析報告發布
    蝌蚪五線譜作為北京市政府投資、北京市科協承建的北京市科普門戶網站,長期致力於權威、有趣、貼近生活的網際網路科學傳播,而且早在2013年就加入了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發表了大量傳播科學真相、粉碎網絡謠言的科普文章。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為高州市中小學生普及前沿科學知識
    11月20日下午,2020年院士專家廣東(茂名)校園行(科普報告)活動走進我市,來自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6名老科學家分別在我市6所中小學校舉辦了6場科普報告會。這6名老科學家分別是吳瑞華、李建軍、高登義、陳賀能、陳洪、韓莉,他們分別在高州中學初中校區、一小、一中、高文小學、廣東高州中學、二中作了主題為《科學思維漫談》、《恐龍滅絕原因探討》、《地球三級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讓生活更美好》、《今日世界空軍》、《時尚與健康》等科普報告,為我市中小學生普及前沿科學知識,培養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五季 | 奇趣大自然,等你探險,就在今晚
    院士專家講科學它擁有最強大的能量最嚴酷的環境和最豐富的資源2020年8月5日「院士專家講科學本期講座,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老師將為你詳細解讀地球上的微生物。http://neimenggu.xiaoxiaotong.org/(複製網址到瀏覽器打開)觀看完整視頻,寫下你的講座觀後感,發至郵箱:zl@cast.org.cn,註明「院士專家講科學
  • 院士專家講科學第六季收官!氣象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第六季收官氣候,是一門從科學、到行動、再到未來的大學問,它關乎可持續性發展,也關乎人類的生存。為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持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和環境,堅持綠色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向公眾普及科學用藥知識
    「安安有約——藥品科普大講堂」第37期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辦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陳曉  通訊員吳晶平
  •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2020-09-28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