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大科學家 小提琴手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三高」音樂會現場

2012年12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上演了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站在樂隊副首席位置上拉小提琴的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

眼前這位儒雅長者,一看便知是一位嚴謹的學者,理性、睿智,雖然筆者因迷路比約定時間晚到了二十分鐘,但他的笑容卻是親切而溫暖,如窗外那冬日陽光。

第一次見到他,是不久前在電視屏幕上,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

在樂隊副首席的位置上,那個拉小提琴的身影尤為引人注目,雖然年邁,但優雅的運琴姿勢卻是如此抒情。當解說員說這位老者就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時,筆者大為震憾,心中騰然升起一股深深的敬意。

早就聞得吳承康院士的大名。在我國的航天事業中,他可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針對航天飛行器再入大氣的燒蝕和通訊中斷的問題首先提出採用電弧等離子體風洞進行模擬試驗,減少電耗,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作出卓越貢獻。

晚學的琴童

和如今四五歲就開始學琴的孩子相比,1929年出生於書香門弟的吳承康學琴可謂晚矣。那個年代的國人,能上學學點文化就屬鳳毛鱗角,何況音樂。「小時候就覺得音樂很好聽,但沒想起要學琴,直到1944年有親戚去學小提琴,這才提醒了我,我也可以學琴的啊!」

於是,15歲的吳承康興衝衝地買來小提琴,請來私人教師,開始了小提琴的學習。眾所周知,學小提琴是個功夫活,每天枯燥的訓練必須實打實。隨著一本本練習曲被他翻舊,吳承康琴中流淌出來的曲調也越來越動聽。

當時吳承康就讀於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天性聰明而又勤奮好學的他在功課上自然是拔尖的。學琴亦然,雖然學琴時間不長,但小提琴技藝卻不斷見長。接著他參加到業餘樂隊中,樂隊的練習和演出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學琴的興趣。1945年,吳承康以優異的成績被國立音樂院錄取,和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的李德倫成了校友。

科學和藝術不可分割

音樂就這樣走進了吳承康的人生。一邊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拼命汲取文化知識,一邊在國立音樂院和小提琴為伴。對於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係,科學家李政道曾如此比喻:「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也許,從那時起,科學和藝術這枚硬幣,和吳承康的人生再也無法分開。

1947年,吳承康考取上海交通大學。次年他遠涉重洋,留學於美國維斯康星大學。雖然該校文藝活動不多,但吳承康一有空閒,便拿出心愛的小提琴練上一會。「參加樂隊活動較多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因為學校比較注重這些,所以我這方面也很活躍。」

貝多芬、蕭邦等大師作品中燃燒著熾熱的愛國主義,也深深感染了吳承康。1957年,28歲的吳承康獲得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條件,不顧美國當局的幹擾,和妻子一起回到祖國,來到中科院力學所,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科研事業中。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對吳承康來說亦是如此,他的音樂修養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他在航天領域中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說起回國後的業餘生活,吳承康回憶道:「中科院文藝活動最活躍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愛好音樂的年輕人多,我們組建了樂隊,演奏《長徵組歌》、毛澤東詩詞等音樂作品……」

在當時的中科院樂團中,吳承康是首席小提琴手。很多中科院的老人還能記起這位樂隊首席曾經用他美妙絕倫的琴聲讓他們如痴如醉。

幸遇「三高」

雖然時間的年輪年復一年划走了時光,但吳承康依然迷戀拉琴時的那種愉悅感覺。2012年遇上「三高」音樂會,令他的愉悅更添幾分。

這場劃時代的交響,宛如我國音樂舞臺上一道炫目的光芒。而說起它,又不能不提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

「這臺音樂會凝聚了李嵐清太多的心血。樂團的每次活動他都親自參加。這些年他一直致力於提高全民音樂素質、推廣高雅音樂。現在大多數高校都有自己的樂隊,就是他努力的結果。他說,為什麼要推廣高雅音樂,因為流行音樂不需要推廣。」吳承康向筆者介紹道,「多年來,李嵐清一直有個想法,組建一個成功人士樂團。後來他交待給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做這件事。這件事難度很大的,找到會樂器而且在學術界又達到相當高水平的專家很不容易。葉小文動員了很多力量去尋找打聽,中國科學院推薦了我……」

很多年沒有上臺演奏了,吳承康對這次演出分外重視,每次排練必到自不必說,在家他也是反覆練習。吳承康在樂團有兩「最」,一是年齡最大,二是最敬業。

「整個排練過程中,著名指揮家陳佐湟親自指導我們,這機會太難得了。當時我們樂隊和合唱隊全體成員都為了一個抱負,就是通過各界高層人士的身體力行,來推動高雅音樂的普及。」

無論聊起巴洛克時代的巴赫、亨德爾,古典時代的海頓、莫扎特,還是浪漫時代的帕格尼尼、勃拉姆斯,吳承康都能娓娓道來。這天,明媚的陽光透過窗簾隱約灑落在他的臉上,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和美好。筆者完全忘記了吳承康科學家的身份,眼前分明是一位才情洋溢的音樂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1-25 第16版 雅趣)

相關焦點

  • 故事:第一小提琴手——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他學習小提琴的技巧不是通過正規的教程,而是通過莫扎特的奏鳴來學習的,他認為喜愛是最好的導師。王宮裡已坐著三個人,在焦急地等待愛因斯坦——這位第一小提琴手,而王后陛下則是第二小提琴手,愛因斯坦到來後,優美的四重奏立刻在王宮中歡快的唱響。1921年,愛因斯坦來到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天下午,他在布拉格大學作關於「相對論」的講演。愛因斯坦滔滔不絕的講著,什麼能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什麼時間和空間的彎曲,什麼長度和質量是隨著速度可變化的。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國科訊」應用,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柳振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他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麻風遺傳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7-01-11 中國科學報 郭爽 >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明確定義「亞熱帶地區」
    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幾十種不同的定義,但沒有一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同。因此,很難對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佔有很大比例。在亞洲,亞熱帶地區的面積甚至比熱帶地區大,但遺憾的是,有關亞熱帶生態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熱帶生態學的研究。為此,「我們研究了來自中國、阿根廷等14個國家的180篇文章。」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篩選及培養符合實驗要求的體細胞耗時長且數量有限,因此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鑑定用於克隆的體細胞是否符合預期的基因型,這才能確保克隆工作的順利進行。  「鑑定細胞是否符合標準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實驗方法。」王佔洋表示,雖然是過年,但還要以研究工作為重。「做動物模型研究,過年期間完全休息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平臺值班的同事還要做飯、打掃衛生。」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Weyl)指出,狄拉克方程質量為零的解描述的是一對重疊在一起的具有相反手性的新粒子,這就是「外爾費米子」。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初步揭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神秘面紗
    ATOMS項目觀測的146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紅色+)在銀河系的分布。大部分觀測目標都分布在旋臂上。  據介紹,該項目是目前ALMA在3毫米波段進行的樣本量最大的大質量恆星形成區觀測項目,將系統揭開這些區域稠密分子氣體的分布及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面紗。剛發布的成果顯示,首次基於光學薄的同位素分子譜線研究了「稠密分子的恆星形成定律」,揭示了不同相的氣體在空間分布上的異同;發現了「序列大質量恆星形成」,即在同一片分子雲中,大質量恆星的形成過程存在明顯的先後順序。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報訊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破解秀麗隱杆線蟲「靈活」逃逸的秘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溫泉研究組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破解了其「靈活」逃逸的秘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eLife。  通體透明的秀麗隱杆線蟲,其神經系統相對簡單但功能齊全,非常適合以光學的方式對神經元活動進行操控和監測,因此是研究神經生物學的理想模式生物。
  • [中國科學報]扼住火災的「咽喉」
    國家「973」計劃項目「城市高層建築重大火災防控關鍵基礎問題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實驗室教授孫金華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自驗收之後,實驗室用了僅7年的時間便超越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建築與火災實驗室(現NIST工程實驗室),自2002年以來連續11年保持國際火災科學領域SCI論文數的第一名。
  • 【中國科學報】介電襯底長出「高」「大」石墨烯---中國科學院
    自2014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介電襯底上高質量大面積石墨烯信息器件的構築與特性研究」支持下,中國科學家瞄準領域研究前沿,針對石墨烯信息器件的一些關鍵基礎問題,開展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術的研究,在石墨烯信息器件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中國科學報】極紫外區的「中國神光」
    這讓科學家感到,中國的機會來了。  中國第一 世界最亮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資助下,由大連化物所和上海應物所聯合研製的大連光源項目於2012年初正式啟動,2014年10月正式在大連長興島開工建設,並於2016年9月底安裝完成,首次出光。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
    二維碳石墨炔的結構模型  石墨炔是一種新的碳同素異形體,其豐富的碳化學鍵,大的共軛體系、寬面間距、優良的化學穩定性和半導體性能一直吸引著科學家的關注。由於石墨炔具有sp和sp2的二維三角空隙、大表面積、電解質離子快速擴散等特性,基於石墨炔的鋰離子電池也具有優良的倍率性能、大功率、大電流、長效的循環穩定性等特點,相關指標明顯高於石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等碳材料,並具有優良的穩定性。如在2A·g-1的電流密度下,經歷1000次循環之後,其比容量依然高達420 mAh·g-1,這是絕大多數鋰離子負極材料所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