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音樂會現場
2012年12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上演了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站在樂隊副首席位置上拉小提琴的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
眼前這位儒雅長者,一看便知是一位嚴謹的學者,理性、睿智,雖然筆者因迷路比約定時間晚到了二十分鐘,但他的笑容卻是親切而溫暖,如窗外那冬日陽光。
第一次見到他,是不久前在電視屏幕上,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
在樂隊副首席的位置上,那個拉小提琴的身影尤為引人注目,雖然年邁,但優雅的運琴姿勢卻是如此抒情。當解說員說這位老者就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時,筆者大為震憾,心中騰然升起一股深深的敬意。
早就聞得吳承康院士的大名。在我國的航天事業中,他可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針對航天飛行器再入大氣的燒蝕和通訊中斷的問題首先提出採用電弧等離子體風洞進行模擬試驗,減少電耗,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作出卓越貢獻。
晚學的琴童
和如今四五歲就開始學琴的孩子相比,1929年出生於書香門弟的吳承康學琴可謂晚矣。那個年代的國人,能上學學點文化就屬鳳毛鱗角,何況音樂。「小時候就覺得音樂很好聽,但沒想起要學琴,直到1944年有親戚去學小提琴,這才提醒了我,我也可以學琴的啊!」
於是,15歲的吳承康興衝衝地買來小提琴,請來私人教師,開始了小提琴的學習。眾所周知,學小提琴是個功夫活,每天枯燥的訓練必須實打實。隨著一本本練習曲被他翻舊,吳承康琴中流淌出來的曲調也越來越動聽。
當時吳承康就讀於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天性聰明而又勤奮好學的他在功課上自然是拔尖的。學琴亦然,雖然學琴時間不長,但小提琴技藝卻不斷見長。接著他參加到業餘樂隊中,樂隊的練習和演出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學琴的興趣。1945年,吳承康以優異的成績被國立音樂院錄取,和被譽為「中國交響樂之父」的李德倫成了校友。
科學和藝術不可分割
音樂就這樣走進了吳承康的人生。一邊在上海南洋模範中學拼命汲取文化知識,一邊在國立音樂院和小提琴為伴。對於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係,科學家李政道曾如此比喻:「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也許,從那時起,科學和藝術這枚硬幣,和吳承康的人生再也無法分開。
1947年,吳承康考取上海交通大學。次年他遠涉重洋,留學於美國維斯康星大學。雖然該校文藝活動不多,但吳承康一有空閒,便拿出心愛的小提琴練上一會。「參加樂隊活動較多是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因為學校比較注重這些,所以我這方面也很活躍。」
貝多芬、蕭邦等大師作品中燃燒著熾熱的愛國主義,也深深感染了吳承康。1957年,28歲的吳承康獲得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條件,不顧美國當局的幹擾,和妻子一起回到祖國,來到中科院力學所,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科研事業中。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對吳承康來說亦是如此,他的音樂修養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他在航天領域中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說起回國後的業餘生活,吳承康回憶道:「中科院文藝活動最活躍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愛好音樂的年輕人多,我們組建了樂隊,演奏《長徵組歌》、毛澤東詩詞等音樂作品……」
在當時的中科院樂團中,吳承康是首席小提琴手。很多中科院的老人還能記起這位樂隊首席曾經用他美妙絕倫的琴聲讓他們如痴如醉。
幸遇「三高」
雖然時間的年輪年復一年划走了時光,但吳承康依然迷戀拉琴時的那種愉悅感覺。2012年遇上「三高」音樂會,令他的愉悅更添幾分。
這場劃時代的交響,宛如我國音樂舞臺上一道炫目的光芒。而說起它,又不能不提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
「這臺音樂會凝聚了李嵐清太多的心血。樂團的每次活動他都親自參加。這些年他一直致力於提高全民音樂素質、推廣高雅音樂。現在大多數高校都有自己的樂隊,就是他努力的結果。他說,為什麼要推廣高雅音樂,因為流行音樂不需要推廣。」吳承康向筆者介紹道,「多年來,李嵐清一直有個想法,組建一個成功人士樂團。後來他交待給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做這件事。這件事難度很大的,找到會樂器而且在學術界又達到相當高水平的專家很不容易。葉小文動員了很多力量去尋找打聽,中國科學院推薦了我……」
很多年沒有上臺演奏了,吳承康對這次演出分外重視,每次排練必到自不必說,在家他也是反覆練習。吳承康在樂團有兩「最」,一是年齡最大,二是最敬業。
「整個排練過程中,著名指揮家陳佐湟親自指導我們,這機會太難得了。當時我們樂隊和合唱隊全體成員都為了一個抱負,就是通過各界高層人士的身體力行,來推動高雅音樂的普及。」
無論聊起巴洛克時代的巴赫、亨德爾,古典時代的海頓、莫扎特,還是浪漫時代的帕格尼尼、勃拉姆斯,吳承康都能娓娓道來。這天,明媚的陽光透過窗簾隱約灑落在他的臉上,一切都顯得那麼寧靜和美好。筆者完全忘記了吳承康科學家的身份,眼前分明是一位才情洋溢的音樂家!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1-25 第16版 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