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們的「野外」新年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編者按:

  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新疆伊犁河谷鞏乃斯河畔的天山積雪、青藏高原北麓河的凍土、三亞最南端的珊瑚礁……在中國廣袤無垠的海陸國土上,有著一些特殊的地區,這裡風光迤邐也艱苦險惡,同時蘊含著科學資源的「富礦」。農曆己亥豬年,當萬家燈火、闔家歡樂時,這裡的科研工作者們此刻正在錄數據、查設備、作研究,堅守在平凡又特殊的工作崗位上,守護著這片「野外」家園。

  這個春節,請跟隨《中國科學報》的筆觸和鏡頭,一起走進野外臺站裡了解科學守望者「不一樣」的新年。

與一千隻猴子一起過年

工作人員給剛出生不久的小猴餵奶

  大年初二是家家戶戶串門上街的日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的獸醫主管陸勇卻把精力都放在平臺的一千多隻猴子上。在接到拜年電話前,陸勇還在為調皮打架的猴子處理傷口。

  2018年1月,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誕生。一年後,「中中」和「華華」又有了5個「兄弟」,這意味著國際上首次由科學家構建了一批具有一致遺傳背景的生物節律紊亂的獼猴模型。這對人類的腦認知功能研究和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來說意義非凡。

  為了照顧好這些小猴,陸勇與同事在春節期間也要在平臺值守,負責每日的餵食、檢查等工作。

  平臺的分子實驗室主管王佔洋也是春節期間值守成員之一。他告訴《中國科學報》,篩選及培養符合實驗要求的體細胞耗時長且數量有限,因此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鑑定用於克隆的體細胞是否符合預期的基因型,這才能確保克隆工作的順利進行。

  「鑑定細胞是否符合標準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實驗方法。」王佔洋表示,雖然是過年,但還要以研究工作為重。「做動物模型研究,過年期間完全休息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平臺值班的同事還要做飯、打掃衛生。」

  今年過節,值守蘇州的十餘人就在平臺的宿舍吃上了年夜飯。「每人炒兩個拿手菜,很豐盛的。」陸勇笑著表示,「吃飯時,有值班任務的同事還要一邊端著飯碗,一邊盯緊手機,時刻監控猴群狀況。」

  小猴子們也因為過年享受了一波「福利」:平臺的工作人員為猴子們買來了它們平日不常吃到的堅果,還為瘦弱的、年紀較小的猴子們特別蒸製了一些春節糕點。

  「希望未來能把猴子們養得更好、更健康,實驗也進行得更順利。」在平臺工作三年有餘的陸勇表達了自己的新年願望。

堅守天山雪崩谷

大年初二一早,王海存在雪中記錄氣象數據

  在連續的暴風雪中,中科院天山積雪與雪崩研究站(以下簡稱積雪站)迎來了2019年春節,這也是積雪站工作人員王海存一家在這裡過的第19個春節。

  國道217線和218線是連接新疆天山南北的交通命脈,在兩條道路的交匯地段,正是積雪站所在區域。這裡尚未通電,沒有手機信號。「年貨是我媳婦的哥哥開車送來的,有些蔬菜和魚。」王海存說。

  由於山上只有這一家人,年味也不如其他地方那麼濃重。對王海存一家來說,更重要的事情是每天將觀測數據準確地傳輸到科研人員手中。大年初二一大早,與往常一樣,王海存起床到院落中,觀測氣象站的11個氣象要素,這樣的氣象觀測每天進行3次。雖然積雪站精準的儀器逐年增加,可以代替部分人力,但是雪深、雪層溫度、密度等數據只能依靠人工測量。

  積雪站建於20世紀60年代,位於海拔1776米的天山深處,這裡冬季降雪頻繁,雪期大於150天,附近共有64個雪崩頻發點。為了方便現場工作,站址選在了雪崩最頻繁的地方。在這裡待的時間久了,王海存也可以根據溫度、雪的厚度等要素,判斷何時會發生雪崩。

  除夕當天,這裡發生了一次雪崩。王海存說:「這次雪崩離積雪站大約100米,造成了將近一個小時的堵車。路上沒有手機信號,我們幫司機聯繫了推車,最終讓大家都安全通過了這個路段。」

  積雪站是我國目前唯一的積雪雪崩研究站,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團隊常年參與和主導雪害防治研究,為雪崩易災區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科研基礎。

  「今年年底就能通電了,以後的科研、生活應該會更加方便,我們也會繼續堅守在這裡。」王海存一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熱帶雨林過春節

樣地植物調查,陳輝(右一)

  2月4日,除夕,萬家燈火。雲南西雙版納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版納生態站)高級工程師陳輝獨自值守在野外工作站中。

  鳥語蟬鳴、萬木蔥蘢,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臘縣的版納生態站補蚌工作站,距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200米。自從上世紀70年代,植物學家、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創始人兼首任園長蔡希陶在補蚌村考察時,發現了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龍腦香科的望天樹,這裡便成了中國首個被世界公認的熱帶雨林,也是地球北緯21度最為珍貴的一片綠洲。

  今年是陳輝第一次在站上過春節,大年三十,他通過視頻與家人一起「跨年」。「這裡網絡很好,打開視頻就可以與家人通話;這裡距離哈尼族村寨很近,我也入鄉隨俗,沒有吃餃子,跟大家吃米飯。」陳輝笑著說,「在勐侖片區,版納站的張文富、黃繼梅兩位同事也沒有回家,堅守站裡的綜合氣象場並且維護自動監測設備。」

  目前,版納生態站的水文、土壤、氣象和二氧化碳通量等數據信息觀測基本實現自動化。除了常規的數據記錄、設備巡視等工作外,陳輝趁著這一難得「清淨」的機會,為研究收集數據。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從中國雲南至越南湄公河一帶的熱帶雨林山區,長期存在著一種特殊又普遍的「刀耕火種」生產活動。「事實上,人類可能很早之前就開始大規模塑造著大地,而非從現在才開始,只是近幾十年來速度越來越快了。由於過去一些少數民族沒留下文字,我們對很多信息不了解。像『刀耕火種』這種生產活動,對於森林生態系統到底有怎樣的影響,是我們想要研究的。」

  新的一年,陳輝希望把這項研究系統地做下去,同時將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持續下去,取得下一個「完美收官」。

加班,為了千家萬戶的年夜飯

王吉順檢查田間小氣候監測儀器

  春節的禹城站,比起平日「冷清」不少。新落成的食堂窗明几淨,偌大的空間,只擺了一張四人的小餐桌。「過年啦,大部分同事都回家了,我們只留了四個人在站上值守。」中科院山東禹城綜合試驗站高級工程師王吉順對《中國科學報》說,「不過,大年夜裡,我們貼對子、放鞭炮、吃水餃,跟家人視頻聊天,也挺熱鬧。」

  王吉順已經在禹城站工作35年了,多數節假日都要在站上值班。早些年,大家除夕都需要出門夜巡。「倒不是怕丟東西,就怕有人破壞了站上的儀器設備。」王吉順說:「沒辦法,誰讓禹城站的觀測設備長年運轉,數據積累不能間斷呢?」

  禹城站位於山東省禹城市的黃河衝積平原上,原本是片旱澇、鹽鹼、風沙頻發的貧瘠土地。中科院在此建站,就是為了變薄田為沃野,進一步保衛國家的糧食安全。而禹城站的一大任務,是開展農業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變化的長期觀測,實現高質量、長時序的數據積累。「如果工作人員春節都放假,這幾天的數據沒記錄下來,那就沒法滿足科研需求啦。」另一位值守在此的高級工程師田振榮說。

  常常沒法回家過年,家裡人不抱怨嗎?王吉順淡淡地說了一句:「他們習慣了。」他知道自己這份工作的意義,近幾年,他們在濱海鹽鹼地發展的配套種植技術方面成果顯著,「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備受關注和肯定,千家萬戶的年夜飯和大餃子裡,藏著他們的心血結晶。

  走出禹城站嶄新的工作大樓,迎面是200畝試驗田靜靜蔓延,王吉順蹲下身去,用手撫過那些還帶著一點翠色的,正在沉睡的越冬麥苗。60米邊界層微氣象觀測鐵塔高聳入雲,俯瞰著每一個辛勤值守的工作人員。

  新春已至,豐年可期。

這個春節,我來陪珊瑚「寶寶」

  「春節期間,我們一般會安排值班表,由專人值班,今年我剛好在站上,就讓大家都回家過年,不需要在這裡值班了。」這個春節,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海南三亞站)研究員黃暉第一次與家人在工作崗位上過年。

  依託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三亞站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最南端的鹿回頭半島,承擔著熱帶海灣生態系統基本要素和基礎數據的長期定位觀測、研究及其資源可持續利用示範三大功能。

  其中,我國唯一的熱帶海洋臨海生物實驗站——中科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設在瀕臨珊瑚礁的紅樹林海區。擔任站長一職的黃暉表示,「我們做珊瑚研究的,真正的一線科學研究都在三亞和南海島礁進行。」

  海南三亞站野外實驗觀測儀器設備精良,已經部分實現自動化。「春節期間的工作一如既往,我們需要時不時地巡視檢查設備運轉情況,確保不出現故障;實驗室裡養的很多珊瑚、硨磲和海龜等海洋動物,需要人工定時換水。」黃暉告訴《中國科學報》。

  除夕,黃暉完成了一系列巡視的「規定動作」,確保珊瑚「寶寶」們以及儀器設備一切正常後,與家人一起包餃子、看春晚,迎接己亥豬年的到來。

  黃暉及其團隊20年來致力於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研究。「扎紮實實地把想做的事情,繼續做下去。」談及新年願望,黃暉如是說。

守護回家的「天路」

科研人員給鐵路測試地溫

  除夕,青海。窗外閒庭信步的藏野驢、歡愉追逐的藏羚羊和憨態可掬的野犛牛,中科院青藏高原北麓河凍土工程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科研助理王亮用相機記錄下這一特別瞬間,發給了遠在千裡外的親朋好友。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沒有回家過年了。

  北麓河站,是中科院條件最艱苦的野外觀測站之一,空氣含氧量約為海平面的七八成。由於高原反應,科研人員經常得靠供氧機維持呼吸。

  2月4日除夕,一大早,像往常一樣,王亮和另一位值班同事照例對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的一些日常數據進行提取,監測地溫的變化與影響。

  「鐵路和公路都建設在常年凍土地區,地溫的升高和降低都影響鐵路所處地段的路基沉降與變形。」王亮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的工作主要是為鐵路和公路單位提供一些科學數據,為提前預判和改造提供依據。

  他還介紹,2016年,北麓河臺站把凍土施工的一些方案和技術也用在工民建方面,對青藏高原上的房屋進行了創新翻建。

  「三年來,我們一直觀測房屋的沉降變形。就目前來看,樓房沒有出現任何變化,地溫也沒有發生變化,這說明我們的技術措施起到了關鍵作用。現在地方政府部門和公路單位對我們採取的措施很感興趣,準備下一步把這方面技術作一個工民建方面的規範。」他說。

  今年的除夕只有王亮和同事兩人度過,簡單的涮羊肉火鍋是他們的年夜飯。他戲謔自己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宛如在空中漫步的「天蓬元帥」,遙看人間的一派歡騰。

  目前,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所在的凍土地區地溫變化尚不明顯,沒有較大的地形變化。「儘管我們沒有回家過年,但我們一直在為鐵路、公路安全暢通保駕護航,讓更多人可以平安回家。」王亮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2-11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首次調查北方內陸鹽鹼地  2015年7月,由東北地理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北方內陸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資料庫構建」項目(以下簡稱基礎專項)正式啟動,王志春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主要內容之一是鹽鹼地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存。  我國鹽鹼地總面積約1億公頃,其中內陸鹽鹼地佔95%。
  • 【中國科學報】解密地質科考「神器」
    戶外服裝  野外地質考察是一個艱辛而又複雜的過程,在這項特殊的工作中,科研工作者們往往需要藉助許多「特別裝備」才能完成任務。  你所熟知的「鐵錘,羅盤,放大鏡」——傳統地質科考「三大件」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科學家們,又有哪些「秘密武器」呢?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方臣向記者介紹和展示了新時期的科學家們在地質考察中的「利器」。  「第三隻手」:地質錘  首先,是不可離身的「第三隻手」——地質錘。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明確定義「亞熱帶地區」
    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幾十種不同的定義,但沒有一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同。因此,很難對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和澳大利亞,亞熱帶地區佔有很大比例。在亞洲,亞熱帶地區的面積甚至比熱帶地區大,但遺憾的是,有關亞熱帶生態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熱帶生態學的研究。為此,「我們研究了來自中國、阿根廷等14個國家的180篇文章。」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近日,中科院推出「中國科訊」應用,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讀論文是每個科學家的「必修課」。而在科技創新鏈上,文獻情報亦是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  然而,本應站在科技與時代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卻還被動地局限在一些「守舊」的規則中。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秘近千年前南海古海嘯
    一般認為,中國近海發生海嘯的可能性不大。然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孫立廣研究小組的最新成果改變了這種認識。他們發現,在公元1024年前後,南海西沙群島發生過強烈的海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上。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9-03-08 第1版 要聞)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減少作物種子穗發芽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柳振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他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推測麻風或為自身免疫病 麻風遺傳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7-01-11 中國科學報 郭爽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1-11 第1版 要聞)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姚永剛課題組與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李玉葉、玉溪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山州皮膚病防治所開展合作,在麻風遺傳易感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為認識線粒體基因與麻風的遺傳易感以及麻風易感基因集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2020-05-15 中國科學報 廖洋 王敏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5-15 第1版 要聞)   深海雷射拉曼探針(RiP)在深海熱液區原位探測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
  • 【中國科學報】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館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東川站研究員胡凱衡這樣表示。  定位國家重大需求  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山地災害是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的自然災害。1999年,委內瑞拉發生的20世紀最嚴重的泥石流災害,造成3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100億美元。  我國是多山國家,山區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聚集了全國56%的人口。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05-17 第1版 要聞)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獲悉,該所王秋良研究組採用自主研發的高溫內插磁體技術,將YBCO內插磁體在15T超導背場下的中心磁場提高到了24@4.2K,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韓國之後實現24T全超導磁體的國家
  • 【中國科學報】「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1950年回國後,侯學煜帶著鹽酸和pH值試紙,在貴州考察三年,研究了土壤和植物的關係,是最早研究和發現中國的土壤指示植物的科學家,並發現了若干富集某些元素的植物分布與土壤酸度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分布有酸性土植物鐵芒箕,在南方鹼性土上就分布蜈蚣草;在海濱分布有鹼地植物翅鹼蓬;在含鹽量較高的土壤中分布有鹽生植物豬毛菜;在沙質土壤上分布有沙生植物油蒿。
  • 【中國科學報】「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姚華建本報通訊員 桂運安作為一名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姚華建一直有一個夢不久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姚華建榜上有名。「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著名教授劉文典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曾在校園的月光下講解《月賦》,讓聽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在教學中,姚華建倡導將三尺講臺搬到野外。在他所授的本科生課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地球科學概論野外實習課和趙九章科技英才班的野外實踐課。
  • 【中國科學報】屠呦呦獲獎「打開了閘門」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巴德年將此次屠呦呦獲獎,比作打開了「閘門」,「就像大慶油田第一口油井噴油後,我們有了第二口、第三口……」  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認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帶給科技工作者三點啟示:科學研究一定要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任何重大科學研究都需要科學家長期、紮實、艱苦的工作;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既要發揮科學家個體的作用,也要提倡協同研究的合作氛圍
  • 【中國科學報】大科學家 小提琴手
    站在樂隊副首席位置上拉小提琴的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眼前這位儒雅長者,一看便知是一位嚴謹的學者,理性、睿智,雖然筆者因迷路比約定時間晚到了二十分鐘,但他的笑容卻是親切而溫暖,如窗外那冬日陽光。第一次見到他,是不久前在電視屏幕上,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