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2020-11-27 中國科大..


姚華建

本報通訊員 桂運安

作為一名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姚華建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要利用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學成像技術,『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守護、利用地球。」

不久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姚華建榜上有名。

「走出去」看看大千世界

著名教授劉文典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曾在校園的月光下講解《月賦》,讓聽者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在教學中,姚華建倡導將三尺講臺搬到野外。在他所授的本科生課中,他最喜歡的就是地球科學概論野外實習課和趙九章科技英才班的野外實踐課。「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神奇的演化過程。」無論是學校附近的大蜀山、紫蓬山,還是安徽省內的銅陵、池州等地,都留下了他帶領學生野外考察和實習的身影。

「做地球科學研究,不能光看書,還要用腳丈量大地,做一個旅行者,做到知行合一。走出去看看宏觀世界,也能提升自己對宏觀地球現象的認識。」姚華建坦言,除了科研之外,他最喜歡的就是旅行。旅行的時候,除了了解與地球相關的自然現象,他還特別喜歡看古建築等歷史文化景觀。「走多了、看多了,眼光和境界就不一樣了,做研究就會有更大的視野。」

固體地球物理學時常跟地質、信息、化學、計算機、人工智慧、應用數學等學科碰撞,已催生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在實踐中,姚華建經常鼓勵學生走出自己所在的小組,到其他小組或學科領域去看一看、聽一聽,請教學習相關領域知識,取長補短、交叉融合創新。「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只有了解了,其他學科的新技術才能為我所用。」姚華建認為,「走出去」可以推進固體地球物理學研究更好、更快地發展。

神奇的「背景噪聲成像」

無論是大自然的驚濤駭浪,還是城市裡的車水馬龍,都會發出各種各樣的振動和聲音。「通過背景噪聲成像技術,這些自然界的振動和人類活動的噪聲,都可以轉換為信號。藉助這些信號,可以『繪出』地球內部的三維結構,從而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為人類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和利用地下資源寶藏提供基礎數據。」姚華建說。

姚華建是國際知名的背景噪聲成像專家。2004年,早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期間,他就開始關注背景噪聲成像這一學術前沿,並很快跳出固有的窠臼,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背景噪聲相速度成像方法,以及背景噪聲與地震面波聯合成像方法等一系列新方法。

2012年回國後,姚華建在背景噪聲成像領域持續「發力」,提出基於面波走時和波形數據的直接成像方法以及多種地震波數據聯合成像的方法,大大提升了區域結構成像的精度和可靠性,方法被國內外同行廣泛使用。「相對傳統成像方法,新方法計算成本低、效率高、誤差小、算法穩定、實用性好,目前已經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應用。」

他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於背景噪聲成像方法的城市三維淺層結構成像研究,高效、低成本地獲得城市地下淺層精細三維速度模型。目前,該方法已被推廣到合肥、洛陽、濟南等國內多個城市和盆地區域,為城市規劃及地震災害評估提供了重要途徑。

而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姚華建提出了新的大地震破裂過程成像方法,發現了大洋和大陸俯衝帶逆衝大地震不同頻率能量輻射的特徵及其物理機制。他所構建的川滇地區地殼三維速度模型,是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首個公開發布的川滇地區公共速度模型,目前已被應用於區域震源和結構研究中。

寫好合作分享「大文章」

在中國科大地空學院地球物理專業碩士生雷霆眼裡,姚華建沒有一點架子,相當有親和力。他的辦公室裡,常常有串門聊天的學生。「學業、生活上遇到了困難,我們總喜歡來找姚老師聊聊,很多不是他帶的學生也來找他。」

姚華建一般會給學生較大的空間,引導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他特別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緊盯世界前沿、在一個方向持續鑽研。

採訪中,姚華建多次表示,要想在科研中有更大的建樹,一定要寫好合作分享「大文章」,努力做一個好的合作者和分享者。當前,學科交叉是科學研究的顯著趨勢,很多領域單打獨鬥很難實現大突破。科學家之間相互合作、協同創新,往往會催生意想不到的原創性成果。

「每個科學家和團隊都不是萬能的,只有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才可能激發更多的靈感,推動更多『卡脖子』問題的解決。」姚華建坦言,不要做「孤單」的科技工作者,要善於合作和交流;科學研究不是說都要從零起步,而要站在前人和今人的肩膀上;好的東西不能藏著掖著,學會分享才能吸引更多的關注、得到更多的認同。

姚華建不僅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他首次系統地揭示了隨深度變化的地震破裂能量釋放與斷層移動量及早期餘震空間分布的關係,就是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科研人員合作完成。他連續6年在國內組織開展「地震學算法與程序培訓班」,倡導地震學程序和算法的共享,超過2000人現場或通過網絡視頻參加培訓,目前已成為促進我國地震學發展的重要平臺之一。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並努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身邊的人和事。」姚華建說。

《中國科學報》 (2020-11-10 第8版 學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11/358698.shtm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年科技獎系列報導】姚華建:「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
    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公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姚華建榜上有名。作為一名固體地球物理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姚華建一直有一個夢,那就是揭開地球內部的神秘面紗。「上天容易入地難,我們要利用最先進的地球物理學成像技術,『繪出』地球內部新世界,讓人類更好地了解、守護、利用地球。」姚華建說。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繪出「人造太陽」輻射安全演化圖譜
    吳宜燦團隊給出了在ITER全時段的中子輻照下,在裝置窗口室、赤道窗口末端、下窗口延伸段、冷屏頂端、冷屏基座、中性束室等重要區域,90多種重要核素和17種廣泛使用材料在不同時刻的活化特性,包括活度、衰變餘熱、吸收劑量、活化路徑、清潔因子等,系統地預測了ITER全壽期的活化演化進程,繪製出ITER的輻射劑量安全演化圖譜,為ITER核設計人員開展材料選型優化和評價、ITER運行與周邊公眾安全保障提供重要依據
  •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30日10:14   新華網巴黎
  • 歐洲探測衛星Goce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歐洲航天局6月29日說,該機構日前根據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傳回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地球重力場圖。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是根據Goce衛星去年11月和12月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內容精確,能夠反映地球重力場極其微小的變化。Goce項目顧問團主席賴納·魯梅爾說,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新信息,可以說,Goce正在改變人們對地球重力場的認識。
  • 暗物質衛星「悟空」新成果:精確繪出高能質子能譜
    星辰在線9月29日訊 據新華社(記者 王珏玢 蔣芳)報導,中國暗物質衛星項目團隊28日公布第二批科學成果。基於前兩年半的數據,「悟空」在國際上首次利用空間實驗精確繪出高能質子宇宙射線能譜,並觀察到能譜新結構。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生命在於運動,對於生命星球——地球,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會圍著太陽公轉,也會繞著自己的地軸自轉。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 【中國科學報】解密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
    經過5年多的發現與求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領銜的一支中外科研團隊,利用新疆塔城地區晚泥盆世(距今約3.7億年)地層中最早的矽化木化石,構建出了地球上最古老樹木的生長理論模型。10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該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的生物中99%以上已滅絕,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保存為化石。如何通過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重建地球歷史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律,是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 【中國科學報】遙感地球的脈動
    藉由衛星的眼睛看清地球,在一幅幅遙感圖上遨遊世界,及時發現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蛛絲馬跡,這是中國遙感人的夢想。  近日,中科院公布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的「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項目榜上有名。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生命在於運動,對於生命星球——地球,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會圍著太陽公轉,也會繞著自己的地軸自轉。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 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生命在於運動,對於生命星球——地球,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會圍著太陽公轉,也會繞著自己的地軸自轉。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 【中國科學報】鋰電池回收有了新技術
    科研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鋰電池生產廢料和退役電池在含有鋰、鈷、鎳等有價金屬的同時,還包含有機溶劑、含氟/磷有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處理不當將嚴重危害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退役動力電池的安全、高效、綠色回收處理已成為必須攻克的科學難題。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2015年,為創新辦刊模式,《科學通報》中英文版分開,Science Bulletin的更名確定了國際化發展的新目標。 「《科學通報》是我國最早開展國際合作的科技期刊之一,曾與施普林格等國際出版集團開展了長時間的良好合作。」科學出版社總經理彭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希望藉助愛思唯爾在期刊出版方面的優勢,擴大Science Bulletin的影響力。」
  • 地球內部真的存在地內世界?地球內部精準圖曝光
    地球空心論早先是英國天文學家埃得蒙·哈雷(哈雷彗星也是他發現的)在1692年提出的大膽設想。他認為地球並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實心。「地球內部」經過大量測算,地球的現有重量應該是60萬億億噸,假如地球內部大部分不是空的,那它的重量應該重得多。
  • 【中國科學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納米快報》雜誌上,並被《自然中國》和《自然—納米技術》作為研究亮點進行了報導。  據了解,石墨烯的非凡性質根源於其蜂窩狀晶格中的粒子隧穿。近年來,隨著石墨烯研究的興起,人們開始關注其他新型二維蜂窩狀材料。此前,高鴻鈞研究組在銥(111)襯底上成功製備出矽烯,成為目前國際上報導的製備矽烯的三種方法之一。
  • 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探索地球地心世界!
    然而,地球的地核則深達超過3 000 km以下。現今世界各地超過 萬米的深井寥寥無幾,它們也不過僅觸及地殼的皮毛而已,至於地核內部是什麼東西(儘管 科學家根據地震波推測是鐵質),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現代地球科學探測結果把地 球分層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關於地球內部的地核究竟是什麼物質?地球科學界主要有「空心說」和「實心說」兩大說法。此外,還有「多孔世界」、「鏡宇宙」等理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據相關統計,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中國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0萬篇,位列世界第二,中國高被引論文位居世界第二。然而,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學者發表在中國期刊上的SCI論文比例僅為7.4%,也就是說,100篇論文中只有7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  「世界一流期刊事關智慧財產權優先權,發表時間決定科技成果的獨創性。
  • 畫出美好家園 迎接世界地球日
    4月19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新城小學學生參加「善待地球,童繪藍天——我與地球的故事」繪畫活動。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不少學校開展迎接地球日主題繪畫活動,孩子們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心目中的美好家園,從小樹立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率先研製出24T全超導磁體 2016-05-17 中國科學報 彭科峰   24T極高場全超導磁場的實現,標誌著我國在研製高場內插磁體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標誌著我國逐步吸收和掌握了極高場磁體的製作技術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實現GHz級別的譜儀磁體和極高場大科學裝置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