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度!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太平洋板塊碎片

2020-11-20 地球小講堂

生命在於運動,對於生命星球——地球,同樣如此!它不僅僅會圍著太陽公轉,也會繞著自己的地軸自轉。更有趣的事情就是,地殼劃分出的6大板塊,在內部熱能的驅動作用下,也從不停息地撕裂與碰撞、造山成海,形成地球最精彩的宏觀地貌變化。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並將所觀測到的大量真實的數據,用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繪製成像。地質學家們,將板塊運動的前後變化、把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清晰可辨地展示出來。更揭示出:古老的太平洋的海床遺蹟,原本所夾帶的海水,會在150~200 公裡的深度,大部分都會從板塊釋放出來。可若在冷的俯衝環境下,一部分水,依然可以通過儲存在硬柱石和矽酸鹽等礦物中,進入到更深處的地幔。

這些新的研究結果,都給地球地質學帶來重要的理論性突破!並以專業學術論文的形式,正式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獲得世界同行的認可。

一般地殼板塊之間,在碰撞過程中,一個板塊在俯衝帶被擠壓到另一個板塊下面,最終被推進到地球的更深處。通過中國地質團隊的努力,成功地把這一史詩般的現象,用最形象的科學圖案,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向人們展示出來。

從專家繪測出的西北太平洋俯衝帶概覽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板塊的俯衝過程:向下俯衝帶,本身是位於遠東地區的,板塊呈相對較淺的25度角向下傾斜。而日本島嶼正好也是位於這個俯衝板塊的100公裡以上。

也得益於這種創新式的成像技術,讓科學家們,對俯衝板塊到達地幔過渡帶,這一部分,在地下究竟會發生什麼,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既包括它會變形到什麼程度,以及它從海洋地殼中會失去了多少水分等等。

通過這些研究,人們再次深刻地認知到,板塊實際上在地幔過渡帶變形很多,它變軟了,所以它很容易變形。而過去存在最大的爭論在於,海洋板塊原本富含的水分,是否也能釋放到那個深度。而如今更多的證據表明,遠比人們想像中更多的水,或許以特定的形式留在板塊內部,隨同它慢慢進入更深的地底之下。

很多時候,人們無法深入巖石圈的底層深處,但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人們慢慢對我們這個地球,有更多感知與認識,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度感嘆不已。

相關焦點

  • 最新深度!中國團隊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老的太平洋板塊碎片
    而地殼板塊與板塊間相互碰撞時,必然會形成俯衝帶。這個區域也是地球內部,最宏觀、最複雜和最重要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場所。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 中國團隊get新成就:繪測出地下644公裡、古太平洋板塊碎片
    過去,人們所能觀測到的,包括板塊分解、地幔熔融、深水循環等構造轉換事件,最大的深度也僅僅是200多公裡而已。 但最近,一個中國地質團隊自豪地宣稱,他們獲得了新突破,利用遍布中國東北地區超過300多個地震觀測站所組成的巨大探測網絡,成功地繪探出:一些古老的太平洋海床板塊碎片,如今正深埋於地下644公裡處!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專家根據這些地殼巖石運動的特點,將其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之間是相對運動的,數十億年來,這些運動讓地球的陸地多次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千米處的地幔過渡帶,並一直向陸地延伸了數百公裡!
  • 太平洋板塊正在不斷衝向我國地下,已經延伸達數百公裡了!
    近些年來,科學家通過對地震和火山噴發的規律進行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位於太平洋西北部區域的一個古老闆塊,正在悄悄地潛入我國下方600
  • 專家發現新情況,太平洋板塊潛入我國下方600公裡處,危險嗎?
    或許你會覺得地球地面牢固可靠,如果你真是這麼想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受到外部力量和內部力量的雙重影響,地面在緩慢發生沉降、抬高、俯衝和拉伸等相對運動,專家根據地殼移動情況,將地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 100公裡「脫水」斷層,美國海岸巖石圈下沉?
    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加州中部的地區,存在約100公裡處的大量冷卻區域。通過研究發現,這部分是已經脫水的地質層,就是以前法拉隆洋塊的殘存板塊。這一塊數是百萬年前在北美滑動的古板塊大塊,仍然存在於加利福尼亞中部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區。
  • 昨夜太平洋板塊「震驚」了——兼說太平洋板塊的「擴張發家史」
    具體如下: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8日22時49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北緯40.51度,西經126.20度)發生 6.7級地震,震源深度10 千米。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2月9日1時38分,在索羅門群島(南緯10.67度,東經161.32度)發生 7.8級地震,震源深度40 千米。
  • 最新研究揭秘——太平洋下的板塊失衡?
    馬爾佩洛板塊以位於其上的一座島嶼和洋脊命名,是科學家們發現的第57塊板塊,也是近十年來發現的第一塊板塊。科學家們相信,還有更多的板塊等待我們去發現。 太平洋巖石圈板塊外圍大致與環太平洋火山帶一致,是漂浮在地球地幔上層的十大剛性構造板塊之一。
  • 科研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新華社客戶端青島9月20日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日本海是太平洋弧後盆地系統的一部分,地殼和上地幔具有複雜的深度和強烈的地震活動。利用P波和S波到精確定位的深度斷層階段,局部地震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東部邊緣地殼和上地幔強烈的橫向非均勻性運動。科學家表示,環境噪聲層析成像揭示了日本海下的薄地殼和薄巖石圈,以及日本海西部和東部邊緣以下淺層地幔中的顯著低速異常。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 2016年01月11日 14:25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新華社電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基於最新的板塊重建結果,試圖分析其運動學過程,揭示太平洋板塊形成與演化機制。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塊起源於RRR三節點,但不是一個純粹的完整大洋板塊,其增生演化過程經歷了非威爾遜旋迴模式,其板緣經歷了一些外來微陸塊或微洋塊的併入,其內部也因各種原因出現了一些新生微洋塊,總體表現為一個碎片化的鑲嵌式板內格局。
  •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最新消息滾動播報    原標題: 黑龍江地震專家:西太平洋板塊向下俯衝引起松原地震  東方網10月31日消息: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10月31日11時0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緯44.6度,東經124.2度)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裡。哈爾濱市震感明顯。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他對本刊記者說,「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幾個釐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次大地震。」
  • 日本東海岸地震 震源深度10公裡多地震感強烈
    日本東海岸地震 震源深度10公裡多地震感強烈時間:2015-02-18 20:55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東海岸地震 震源深度10公裡多地震感強烈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邊緣,這一全長4萬公裡的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印度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漂移速率圖記者9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美國現地球最大蓄水層:藏地下數百公裡
    研究人員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最大蓄水層位於美國境內之下的地幔層,大約在地下643.7公裡處。他們發現含水物質存在於地幔深層巖石中,很可能這是地球最大的蓄水層,科學家表示,北美洲境內地面643.7公裡以下發現大量巖漿,這是水資源存在的證據。
  • 海洋所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中國科學院
    目前結論是,伊豆-小笠原-馬裡亞納俯衝起始屬於自發俯衝起始,即洋殼年齡的差異導緻密度的差異,使古老的洋殼俯衝到年輕的洋殼之下(Arculus et al., 2015; Maunder et al., 2020)。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改變,形成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這就意味著40公裡之下的溫度可達1200℃,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在1200℃度下絕大部分巖石會變成熔融狀態的巖漿。新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板塊是飄浮在大洋板塊上的,其主體部分沉入大洋板塊中,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逐漸增高,巖石逐漸由彈性變為軟塑性(圖1),大陸板塊底部飄浮在大洋深處的巖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