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天書」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侯學煜

學術名片:

侯學煜(1912~1991),安徽和縣歷陽鎮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生態學家、地植物學家,中國近代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研究領域:地植物學、植被科學和環境科學。提出「大農業」思想,為中國農業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與植被圖300餘篇(冊)。其著作《中國境內酸性土、鈣質土和鹽鹼土的指示植物》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中國植被地理及優勢植物化學成分》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的綜合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植被》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生態學與大農業發展》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中國植被圖(1:400萬)》和《中國植被圖(1:1400萬)》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於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榮譽獎章。

「聽說紀念侯學煜,一早我就過來了。」84歲高齡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許冀泉輾轉換乘了兩次公交車,從雙榆樹的女兒家來到坐落在北京香山附近的中科院植物所,參加在仲秋十月舉行的「紀念侯學煜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暨學術報告會」。

雖然沒有正式的邀請函,而且開會時間正是在北京交通的早高峰,但是許老先生還是如期而至。當天來開會的人當中,這樣的老先生不在少數。

許冀泉細數著與侯學煜的交集和過往:「我在上世紀50年代結識的侯先生,那時我在念大學。他平時穿著像個農民,個子不高。因為長時間在野外工作,真的是很苦,他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所以能夠堅持。」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他和土匪鬥爭、掩埋同事的遺體,那段經歷真的是不容易。」說到這裡,老人的聲音有些哽咽,眼圈也微微泛紅,「我是很崇拜他的,大家都說他脾氣倔,但是他很關心人……」

「對讀寫作下功夫,和書筆墨做朋友」

侯學煜1912年出生在安徽和縣歷陽鎮的一個小學教師家庭。那時的中國受列強欺凌、積貧積弱。生活的艱辛使他過早地成熟,在高小一年級作文時就寫下了「由小學而中學,由中學而大學,由大學而留學」的志願。

求學期間,陶行知的「行以求知知更行」、「遍覽已知求未知」、「敢探未發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以及在英文教師王佐周影響下,侯學煜自編對聯「對讀寫作下功夫,和書筆墨做朋友」自勉……大師的思想浸潤和環境的影響,為他今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打下了基礎。

然而,侯學煜的父親在1933年突然病逝,使他的經濟難以維持,不得已輟學回鄉。一年之後復學,轉入農學院農業化學系土壤專業,從此真正踏上了土壤科學研究的道路。

大學畢業後,侯學煜來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其間,他考察了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的土壤。伴隨著中華全民族抗戰,侯學煜涉足土壤科學研究領域也有8年時間。野外工作期間,兩次遭遇土匪,差點丟了性命。

1945年,侯學煜考取了中華農學會主辦的留美獎學金,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深造。途經印度在加爾各答候船期間,還曾到加爾各答大學地理系作學術報告和短期野外考察。1947年和1949年分別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後,和老一代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一樣,侯學煜懷揣報效祖國的熱切心情,於1950年回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業待興,植物生態學研究幾乎是空白,1953年,侯學煜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先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室並任主任,填補了新中國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的空白,成為新中國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回國後,他曾多次代表國家或我國科學界到國外出席會議和實地考察,足跡遍及全世界。

他先後當選為第三屆中國科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土壤學會和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顧問,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土壤學會委員。1980年侯學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後被選為學部常委。

最早研究發現土壤指示植物

20世紀30年代後期,侯學煜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期間就深入西南山地進行植物與土壤關係研究。在美期間,對植物化學元素成分進行了研究,發現一些酸性土指示植物富集錳和鋁,土壤性質明顯受母巖性質的影響。

1950年回國後,侯學煜帶著鹽酸和pH值試紙,在貴州考察三年,研究了土壤和植物的關係,是最早研究和發現中國的土壤指示植物的科學家,並發現了若干富集某些元素的植物分布與土壤酸度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在南方酸性土壤上分布有酸性土植物鐵芒箕,在南方鹼性土上就分布蜈蚣草;在海濱分布有鹼地植物翅鹼蓬;在含鹽量較高的土壤中分布有鹽生植物豬毛菜;在沙質土壤上分布有沙生植物油蒿。

侯學煜很早就注意到植物分布會受土壤因素控制,認為植物群落不是單純取決於氣候,土壤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後來,提出了土壤指示植物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單純氣候決定土性論的觀點。美國植物生態學家Whittaker 1951年發表的《評論植物組合和頂極概念》文章中,將侯學煜的觀點歸為了土壤頂極學派。

侯學煜在《指示植物》一書中提出,有鐵芒箕分布的土壤是酸性土,有蜈蚣草分布的土壤是鈣質土的論斷;1959年出版的《中國150種植物化學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一書,填補了國內植物元素地球化學研究的空白。晚年執筆編寫《中國植被地理及優勢植物化學成分》一書,成為國內植物化學成分和元素背景值研究的必備參考書。

「這(指示植物)是他早年的一項工作,開創了植物化學計量學的先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方精雲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植物葉片的化學元素含量及其元素之間的比例關係,也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生態化學計量學工作,侯先生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說明侯先生當時從事的工作是非常先進的,從科學上走在了前面,我本人和我的課題組也用了他的很多數據在作更深入的分析。」

編制中國植被圖的先驅

在研究植被地理分布的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山地垂直地帶性方面,侯學煜為中國植被分區建立了理論基礎,方精雲介紹:「侯先生根據植被地帶性的原理,把中國的植被劃分為八個大區域,即『八大塊』,後來不僅成為植被劃分,也成為氣候劃分、自然地理劃分的重要基礎。」侯學煜本人也成為編制中國植被圖的先驅,並開創了編制農業植被圖的世界先例。

上世紀50年代以來,侯學煜領導了由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有關部委和各省區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等53個單位250多位專家,歷時30多年對全國的植被分布狀況進行了「家底」清查。該成果就是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中國植被》和《1:100萬中國植被圖》。

作為編制中國植被圖的領軍人物,侯學煜同時開創了農業植被製圖的世界先例。1959年,出版了《中國的植被》,其中包括1:800萬中國植被圖和中國植被分區圖。

上世紀90年代初,他領導主編的《1:100萬中國植被圖集》「完成了早期的開創性工作」。1991年,侯學煜因病辭世,帶著未竟事業的深深遺憾離開了。後來「由時任植物所所長的張新時院士接替這項工作,帶領大家完成了《1:100萬中國植被圖集》」,並於2001年和2007年正式出版,於2011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告慰了先生的在天之靈。這部植被圖集是侯學煜一生最後的重大成就,也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

「我於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念書的時候,侯先生主編的另一比例尺的植被圖——《1:400萬中國植被圖》在國外也是蠻有影響的。」方精雲說,「那時候經常有日本教授或者在美國工作的教授託我買該植被圖給他們。」

「大農業」觀點的提出與發展

侯學煜最著名的學術貢獻之一是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姜恕、陳昌篤、胡式之提出的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綜合規劃,提高農業收入,解決糧食問題的建議,得到了黨中央領導的重視。他們合寫的《以發展農林牧副漁為目的的中國自然區劃概要》一文,是侯學煜提倡「大農業」思想的開始。主要內容是呼籲國家要充分利用15億畝耕地以外的大農業自然資源。毛主席、周總理看後指示加印4000冊分發給各省領導參考學習。

1979年初,侯學煜受中國科學院學部邀請作報告,他用在全國各地拍攝的彩色幻燈片說明中國農業自然條件的複雜性,並指出中國山多雖有不利的一面,但可以發展立體大農業,搞多種經營,按生態規律合理利用南方的丘陵和有計劃地營造西北防護林體系。這篇報告以《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意見》為題,發表在1979年7月25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上。這也是《人民日報》開展「農業思想討論」的第一篇理論文章。

侯學煜提出的大農業生態原理,不僅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指導思想和實施方案,對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和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他主張凡食物都應該稱作糧食,玉米、小麥、花生、豆類、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魚、肉、蝦等都是「食物」(即「大糧食」觀點)。因此,農業經營不能僅限於「種植業」的禾本科糧食作物,而應包括農、林、牧、副、漁(即「大農業」)。因此,那些毀林開荒、濫墾草原、圍湖圍海造田、填塘造田的做法應當立即禁止。這些觀點發表在侯學煜的《怎樣解決十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的報告中。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聽取了侯學煜關於維護生態平衡、發展大農業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裡等人親自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侯學煜的辦公室就生態保護等重大問題向他諮詢。1984年,侯學煜出版專著《生態學與大農業發展》,全面闡述了他的「大農業」、「大糧食」觀點,為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可以說「大農業」觀點使當時的中央領導指導思想上有了很大轉變——不能種糧食的地方種糧食是不行的,對中國農業發展、扭轉「以糧為綱」的思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不該過早忘記的科學家

現在的年輕學者,尤其是學生們(甚至生態學的研究生)早就不知道侯學煜了。「每年我在研究生院講授『生態學』,在200多人的課堂上問『誰知道侯學煜』,竟無一人舉手,偶爾有兩三個知道名字的,但對侯學煜是何許人也,也是不清楚。」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蔣高明不無悲哀地說。

「人們對侯先生淡忘得太快了」,只有短短十幾年……這並不奇怪——學生們的老師對侯先生的記憶也已經模糊了。「不該過早忘記侯先生」,如果過早地忘記了他為挽救中國生態環境作出的努力,忘記了他錚錚有聲的言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幸。

「大自然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天書」,這是侯學煜勉勵同事和弟子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至理名言。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教導大家要到艱苦的一線去,收集第一手資料。他堅決反對抄過來抄過去的所謂研究方法,強調「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去讀大自然這本『無字天書』」。

侯學煜領導的植物生態室,在每年夏季除極少數確有必要留下的人外,幾乎全部都開赴野外。植物所生態研究室的夏天是找不到一個人的……

他提出「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我們的任務是去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是破壞它,改造自然只能按自然規律辦事」。

把大自然比作天書,「這是他接觸自然、經常跑野外得出的感悟,也是對大自然的高度凝練」,方精雲對侯學煜的這個主張非常認同,他說,在國外,生態學也被叫做野外生物學,因為不到大自然中去就得不到生態本質的東西。

和侯學煜共處並接受他教誨的學生很多,他也被許多人所不理解。但是在今天看來,他的工作和為人,以及他所倡導的理念——親臨實踐、勤奮工作、為國為民、坦誠正直、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確是值得永遠記住的。

當今的科學發展觀更體現了先生的科學事業。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2-10-29 B2 人物)

相關焦點

  • 中國流傳一部5千年天書,記載著宇宙的奧秘,如今卻被世人遺棄
    在中國,有一本古老的「天書」,歷史上沒有人能讀懂,現在面臨失傳的危險,著名漫畫家蔡志忠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天是你出生的那天,也就是你知道自己將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日子。只有當一個人的才能被激發時,他才能理解自己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從《易經》裡的蒙卦裡,解讀出一個人是如何激發自己的才能的。
  • 三年級上冊語文《讀不完的大書》,跟隨一線教師梳理本課知識點
    文本分析《讀不完的大書》講述的作者小時候沒有玩具,通過對野外與自家房屋周圍的動植物描述,展現了大自然的奇妙、美麗,說明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5):具體描寫大自然中有哪些「好玩的東西」。第三部分(6):寫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畫冊和讀不完的大書。
  • DNA是一部由30億個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的「天書」
    原標題:載有人類龐大遺傳信息的基因組,是一部由30億個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的「天書」。「在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像人類這樣丟失DNA的並不是個例,而且基因組大的生物不一定進化程度高。」呂佔軍表示,基因組大小與生物進化程度約略成正比,但離散比較大,有許多的例外。「比如洋蔥的基因組相當於人類的5倍大小,但它的進化程度和人類相去甚遠。」
  • 《傅科擺》座談會舉行 解析"天書"引進出版始末
    《傅科擺》座談會舉行 解析"天書"引進出版始末 此次也是該書首次由義大利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力圖將作者的理念最真實地還原給中國讀者。  5月13日下午,《傅科擺》譯者郭世琮、學者江曉原、徐衛翔、作家陸內、張定浩等人相聚上海作協,共同探討概述翻譯該書的始末以及閱讀的感受。
  • 曾仕強:無字天書的由來
    我想我講這句話是有道理,就說為人民服務是古今中外不可以改變的定理。有做得好的,有做得不好的,真的做得好的,我們死後不能一筆勾銷,要永遠記住他,這是中國人的永生之道。不用透過宗教的,全世界人都在追求永生,因為人不能說我活著這幾十年我就走了,不甘心,我一定要想辦法永生。西方人找不到任何條件,最後只有寄望宗教,叫做「信我者得永生」。中國人不必要。
  • 這些天書堪比無字天書,有字你也看不懂!
    這些天書堪比無字天書,有字你也看不懂!人類發明了語言,創造了文字,使得彼此之間的溝通更為便利,並且可以更好的記錄發展歷程。有人常拿天書來比喻一些無法看懂的文字。現實中就存在天書至今人們無法破解,看看你能看懂嗎?
  • 羅貫中的另一部著作中,竟有關於無字天書的秘密!
    無字天書是民間傳說中的一本天界古書,練好裡面的法術,可降妖伏魔,匡扶正義!我們對於無字天書的印象最早來源於一部叫做《天書奇譚》的動畫片,故事裡的蛋生與狐妖之間精彩的龍虎鬥法,想必很多八零後都不陌生,至今還是歷歷在目!
  • 《山海經》,為何被譽為失落的天書,還藏著改變中國歷史的秘密?
    中國的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可是卻有一本書享有極高的榮譽。它被稱為「失落的天書」和「千古第一奇書」。一些學者認為,它包含著可以改變中國歷史的秘密。它就是著名的《山海經》。但它究竟為什麼能獲得這麼多榮譽呢?《山海經》簡介《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同時也是一部神話傳說豐富的奇書。其先進傳世文獻只有18卷,其中《山經》5卷,《海經》13卷。
  • 第三節 推崇大地風雲經,詳解無字天書
    作為大自然的代言人,把大自然活生生的法抓來給眾生分享,一方面讓大家可以欣賞大自然的浩瀚、偉大、奇妙、神秘、美麗,另一方面介紹蘊藏在大自然之中的各種啟示,介紹這一部真正的無字天書。空海拍攝無字天書「我們要知道在歷史上這幾位比較具代表性的智慧者,包括說佛陀或是耶穌或是老子,他們都是如實去現觀整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他們是真正去看懂這大自然的無字天書,無上甚深微妙法。看懂大自然這本無字天書的啟示後,再把他們所體悟的整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經過他們的言說把他宣說出來或是寫下來。
  • 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
    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聽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講述基因科技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記者:在剛剛結束的2017深圳國際生物技術峰會上,學界和業界大咖們討論的生物技術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天書」在1940年的中國
    第二年,新文學作家、書話家葉靈鳳就在香港撰文介紹此書,他雖然沒能完全看懂此書,但他覺得這本書很重要,中國讀者應該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在一篇名為《喬伊斯的守屍禮——關於他的〈芬尼根斯·魏克〉》的文章中,葉靈鳳援引英美評論家的意見,認為「《優力棲斯》(編者註:即《尤利西斯》)是一般讀者所能閱讀的一部作品,雖然其中也有許多不能理解的新字」,而此書「卻不是一般所能閱讀的作品。
  • 基因測序報告成了讀不懂的「天書」,怎麼辦?
    如果你花錢請大仙算了一卦,但完事兒後,他不給你好好解卦,卻直接丟給你一本根本看不懂的「解卦大百科全書」,讓你自己去讀,對於大眾,這樣一份35頁的報告,如果沒人解讀,無異於天書。有人可能會說,基因檢測結果的讀者其實應該是醫生,而不是病人或家屬,稍微複雜一點無所謂。但如果我花了1萬多塊錢,我還是希望能懂一些東西,不是麼?何況,很多醫生也搞不懂呢?基因測序結果怎麼讀?現在很多公司推廣基因測序來進行癌症風險評估,或者篩查。
  • 周文強財商: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銀河補習班》
    家庭教育是周老師一直很關注的一個很重要的板塊,因為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之前周老師推薦過很多家庭教育的電影,比如說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等,然後終於我們中國出了一部讓我們可以揚眉吐氣的電影,我覺得真的是可以跟三殺PK的一部電影,由鄧超主演,講了一個非常好的故事。那就是一個爸爸因為工作上的失誤,然後坐牢了。
  • 歷經7000年的無字天書《易經》,隱藏了哪三個宇宙密碼?
    現代人有個口頭禪:簡直是天書。對於看不懂的東西,就把它叫做天書,意思是從天上來的,不屬於人類的東西,我們當然看不懂。那麼你知道「無字天書」最初指的是什麼嗎?他們稱為「萬經之經」「群經之首」,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都是從它開始的,也是以它為參照演繹出來的。01 《周易》不是周朝的我們現在又把《易經》叫做《周易》,為什麼呢?
  • 【中國科學報】知識分子的楷模
    1982年8月,《科學時報》(《中國科學報》原名)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採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到《北京晚報》《長春日報》,各級報刊雜誌都曾登載過他的事跡,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 【中國科學報】數據挖掘好比「大海撈針」
    沉澱自己 也沉澱數據  團隊研究生張林姿告訴《中國科學報》,由於疫情,在無法與國內合作者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石勇每天會專門留出幾小時用於交流工作、推動進展。  「據說牛頓就是在瘟疫封閉期間發現了萬有引力,所以不要焦慮,這是很好的沉澱自己的時間。」石勇對學生如是說。
  • 【中國科學報】用行動踐行「載人航天」精神
    空間一部黨總支書記方偉研究員是長春光機所黨委委員、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她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道:「空間一部黨總支委員中有三個是研究室主任,併兼任三個黨支部書記,總支成員政治素質高,均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負責人,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 揭秘大自然的秘密,讓你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
    揭秘大自然的秘密,讓你對世界永遠充滿好奇心 2020-12-02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無字天書 大地農夫
    天書作者天。天問「天」是誰?天難名其名,唯以大地代言之。天書作者天。人問「天」是誰?芸芸之乎者也,浩浩術道卷經。 大地之上無秘密,是名秘密;郎朗乾坤無絕學,是名絕學;昭昭天道無天書,是名天書。 大地者是誰?
  • 悟透這兩個字,你就打開了無字天書的鑰匙?
    無字天書怎麼解釋?說到無字天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想到空無,也會說是萬物的縮影,無論執著於空或執著於有,都還沒進入無字天書的真相。今天就來說說無字天書。天地萬物本身也是一部無字天書,伏羲創作八卦以類萬象,後續周文王演繹八卦變成六十四卦。如道德經裡面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切聖賢經典都是在闡述天地萬物這部無字真經。又如金剛經所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