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報告成了讀不懂的「天書」,怎麼辦?

2020-11-30 生物谷

如果你花錢請大仙算了一卦,但完事兒後,他不給你好好解卦,卻直接丟給你一本根本看不懂的「解卦大百科全書」,讓你自己去讀,想不想罵人?

現在的基因測序服務經常就是這樣。

基因測序,一個火得不行的詞,不管是癌症病人,孕產婦,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或多或少會接觸到這個詞。國內各種基因測序公司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刺溜一下就冒出來了。

基因測序本身是個非常好的東西,正在迅速改變大家的生活,我舉雙手雙腳贊成靠譜測序的的應用推廣,尤其是在癌症(比如遺傳基因檢測),優生優育(比如測罕見遺傳病),和微生物學(比如感染診斷)。

癌症是目前基因測序的第一大市場。現在對很多癌症病人,尤其是乳腺癌、肺癌、直腸癌病人,基因檢測幾乎是必做的。

但無論什麼應用,基因測序有個最大的問題:普通老百姓看不懂結果,必須請專業人士諮詢指導。

但目前多數公司「管殺不管埋」,測序結果出來後直接丟一堆分析表格給顧客。很多客人看到結果後,開始惡補生物醫學知識,最後仍是一知半解。

有人向我感慨:「菠蘿,我真後悔當年高中生物課沒好好上。」

為了讓大家感覺好一點,我可以放心的說,即使你當年高中生物課好好上了,你還是看不懂。

要正確理解基因測序結果,必須要有長期的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學的訓練。在諮詢了一些基因測序結果以後,我發現,這也許是解決廣大生物同學就業難題的好機會!

「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句話把一群人忽悠進生物專業已經20年了,而這群人在寂寞中隱忍不言,就是在等大家看不懂基因測序結果的那一天。

基因測序結果長啥樣?

癌症病人基因測序結果到底有多複雜? 下面是一份我諮詢過的肺癌基因測序報告的第1頁(一共35頁):

能讀懂的請舉手!

有多少人拿到這個報告,放眼只看到了「肺癌」「基因」「藥物」這幾個詞?

全外顯子是啥?NCCN是啥?雜合多態性和純合多態性是啥?ADH1B基因是啥?R337C突變是啥?非移碼插入突變是啥?基因擴增1.8倍是啥?豐度是啥?

一句話,到底應該怎麼治?

別說普通大眾,很多醫生或生物專業的人都不能完全搞懂這些玩意兒。

有人也許能一眼看到「EGFR基因,DdelinsDG第20外顯子非移碼插入突變(豐度44%)」是最關鍵的,其它很多信息對確定治療方案並沒有什麼卵用。但這需要很多年的專業訓練。

對於大眾,這樣一份35頁的報告,如果沒人解讀,無異於天書。

有人可能會說,基因檢測結果的讀者其實應該是醫生,而不是病人或家屬,稍微複雜一點無所謂。但如果我花了1萬多塊錢,我還是希望能懂一些東西,不是麼?何況,很多醫生也搞不懂呢?

基因測序結果怎麼讀?

現在很多公司推廣基因測序來進行癌症風險評估,或者篩查。

最近某一位mm花了6千元買了「女性癌症風險評估套餐」。該套餐測了20來個和乳腺癌、卵巢癌相關的基因。結果還真測出了p53基因突變,具體是Pro72Arg:說明p53基因第72位的胺基酸由脯氨酸(Pro)變成了精氨酸(Arg)。

p53可是和癌症相關最重要基因之一。這下把mm嚇壞了。

這突變是啥意思?mm心想先看看結果解釋吧。不看不要緊,看完更暈,第3條說:「文獻1到3說明Pro72Arg與乳腺癌風險具有顯著相關性」,第4條說:「文獻4到7說明Pro72Arg與乳腺癌患病風險無關」。

這不是自相矛盾麼?有風險還是沒風險?

mm打電話去給客服,客服說:「抱歉,我也不懂。」

菠蘿拿到後,一時也不確定,去做了好一會兒功課。最後給mm解讀了三點(前方高能預警:此處開始有大量專業詞彙,只是為了嚴謹,讀者可以跳過,直達下一部分):

1:Pro72Arg根本就不算是突變,而是自然發生的「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SNP)」。這個多態性,簡單來說,就是指正常人群之中,有些人p53基因第72位是脯氨酸,有些人是精氨酸,但重要的是,無論哪種,都是正常蛋白,不是突變蛋白!這就像有些人是A血型,有些是B血型,雖然不同,但都是健康的。

2:報告裡面的第3條和第4條顯然是互相矛盾的,這說明研究論文裡對Pro72Arg到底是否增加癌症風險沒有定論。

基因相關研究中這類矛盾的結果非常多!那怎麼判斷哪邊觀點比較靠譜?

最安全的辦法當然是去讀那些論文。但如果讀不懂呢?那就看文章發表時間!

比如這裡,說Pro72Arg增加癌症風險的文章大多發表在2005年之前,而說它沒有增加風險的文章則是最近10年的[1]。

請注意,一般來說,如果新舊研究論文水平類似,而且結論明顯相反的話,菠蘿會選擇相信新文章!

原因有二,首先科學是不斷進步的,新的知識和技術往往讓研究更全面、完善、準確;另外新文章在發表之前,要經過專家審稿。如果新文章結論和以往的相反,作者必須提供大量證據來說服專業審稿人。新文章得以發表,說明專業人士認可新的研究結論,而舊的結論可能不準確。

3:即使相信Pro72Arg增加癌症風險,這位mm也是很安全的,因為她是雜合子,而不是純合子。生物學上,人是二倍體,每一種基因都有兩份,一份來自爸爸,一份來自媽媽。 雜合子的意思是說她只有一份基因是Pro72Arg,另一份還是普通正常版本。從研究文獻來看,這風險是非常低的,具體就不展開了。

綜合上面三點,我告訴這位mm:「別擔心。」

靠譜的基因測序諮詢師在哪裡?

既然測序結果的解讀如此重要,基因測序公司為什麼不多僱一些專業人士做諮詢師呢?

我能想到的有倆原因:第一,顧客群沒有強烈要求,沒必要去自我折騰,增加成本;第二,找不到合適的人。其中後者可能是主要原因:

1:「基因諮詢師」這個行業在中國剛剛出現,公司很難找到有資質的人。

2:國內基因測序公司還在群雄混戰階段,老總們都在專心搶市場,後臺基因諮詢師不受重視,收入也不高,有這功夫,還不如去開滴滴呢。

因此,基因測序後的諮詢,現在是市場上很大的缺口。但我認為同時也是很好的機會。有需求就有市場,最開始做好諮詢客服的測序公司很可能積攢良好口碑,佔領先機,成為測序界的「海底撈」。不做測序,而專注做專業基因諮詢,也許有機會佔領後期市場,並衍生出新產品,甚至垂直逆向整合。另外,對很多生物專業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就業領域。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每一位學生物的同學吧!(生物谷Bioon.com)

參考文獻:

1: TP53 mutations in human cancers: origins, consequences, and clinical use.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0 Jan;2(1):a001008.

2:Role of a p53 polymorph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apillomavirus-associated cancer.Nature. 1998 May 21;393(6682):229-34.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1953年,人類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翻開了記載著生命奧秘的人體天書的第一頁;50年後,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經過13年努力,共同繪製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實現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所有目標,將這本人體天書完整地呈現在人類面前。
  • 女子花四萬做基因檢測「防癌」 做完發現看不懂
    日前,家住武昌光谷的陳小姐聽信基因檢測公司的宣傳,花4萬元做了一套關於癌症的風險評估檢測,然而結果拿到手後令人瞠目結舌:長達數百頁的報告布滿密密麻麻的生物學概念,放眼望過去只看到了「乳腺癌」、「基因」、「藥物」這幾個熟悉的詞。「別說普通市民,就連醫生或生物專業的人都不一定能看懂。」同濟醫院基因治療中心主任汪道文教授直言,基因測序報告如果沒人解讀,對被測者來說無異於一本天書。
  • 武漢一女子花四萬做基因檢測「防癌」 做完發現看不懂
    同濟醫院基因治療中心主任汪道文教授直言,基因測序報告如果沒人解讀,對被測者來說無異於一本天書。然而,武漢晚報記者走訪武漢多家基因測序公司發現,無論是千元親民價,還是十萬元天價套餐,都是「管測不管說」,直接將一堆分析表格丟給客戶。不僅如此,有些公司不僅號稱能「包測百病」,還能測性格、測天賦,簡直成了「算命神器」。
  • 全國懂「基因天書」的臨床醫生不足5%
    「說基因檢測報告是『天書』一點也不誇張。」武漢晚報10月7日03版一則《精英女花4萬元買了本「基因天書」》的報導引起不少市民共鳴。患癌機率有多大?基因報告怎麼解讀?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遺傳諮詢師將成為一個新興金領職業。然而目前這個角色在國內多由臨床醫生承擔,全國能勝任這個工作的臨床醫生還不到5%。
  • DNA是一部由30億個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的「天書」
    原標題:載有人類龐大遺傳信息的基因組,是一部由30億個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的「天書」。2000年以後,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基因大約在2萬個左右,正好與大野乾的假設相吻合,而且有科學家開始用實驗證明這一假設。2004年10月,美國一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他們刪除了小鼠基因中超過100萬個鹼基對的非編碼DNA(約佔鼠基因的1%),但這並沒有對小鼠的發育、壽命和繁殖造成可察覺的影響。在100多項評估基因活性的組織測試中,只有兩項發現差異。
  • 基因領域:最重要的是讀懂「天書」
    左手技術,右手資本,毫無疑問,基因科技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寵兒。從最近十幾年的發展來看,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摩爾定律」:上世紀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計劃花費30億美元,用十三年時間完成一個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圖譜。
  • 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基因組學最新解決方案,可滿足百萬級規模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
    武漢晚報10月28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28日,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能滿足百萬級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未來人類將進入「人人基因」的時代,這是很多產業內人士抱有的願景。10月26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首次來到武漢,海內外院士共讀這本「天書」。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即目前應用最廣泛的 NGS 測序,核心思想是邊合成邊測序或邊連接邊測序,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式將模板 DNA 隨機打斷成小片段並通過 PCR 對文庫進行擴增,同時對幾十萬到幾百萬條 DNA 模板進行測序,最後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將小片段拼接成長片段。
  • 解碼生命,精準基石—基因測序行業深度報告
    報告正文1、技術飛躍+政策護航,測序成為精準醫療基石基因測序技術由來已久,第一代測序技術已經發展成為鑑定DNA序列的金標準,而快速、低成本、高通量的基因測序方法的出現則極大地推動了科研的進步。一代測序的突出優勢是高讀長及高準確性,一次讀取DNA片段長度可達1000bp,準確性可到到99.99%。然而技術原理的限制下高讀長的特點反而增加了測序成本,並且測序的通量大打折扣,這就限制了一代測序的應用範圍。與之相比,二代基因測序的核心提升在於犧牲了讀長的前提下極大優化了成本和通量。
  • 長讀測序特刊徵稿 | Genome Biology
    Genome Biology 目前正在為即將出版的長讀測序特刊徵稿長讀測序技術為解決許多複雜的生物醫學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短讀測序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們的長讀長度為基因組事件的可靠識別提供了明確的可映射性,也為長程分析提供了信息,如單倍型和基因組組裝。此外,長讀技術、PacBio和牛津納米孔技術對單分子進行測序,並可以檢測規範的核苷酸以及鹼基修飾。
  • 致病基因導致怪病 培養「基因天書」解碼者迫在眉睫
    基因測序解開謎題  今年年初,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孫青芳看到燕子的視頻後,立即與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醫師等專家聯繫,探討是否有診治或緩解的辦法。  3月2日,燕子的父親帶著厚厚一沓病歷來到瑞金醫院,經神經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討論,決定將她收治入院。
  • 基因測序對生命體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的病變可以先進行基因測序,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以及藥物遺傳學機理,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延長生存期;治療不及時的也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推斷病變的原因,從而有效的預防。
  • 基因測序行業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
    基因測序行業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1、行業發展歷程 Sanger 測序法誕生以來,基因測序技術已經發展出了高通量、單分子、納米孔等測序技術。1977 年 Sanger 發明了雙脫氧核糖核酸鏈末端終止法。
  • 中科院專家解讀基因測序行業
    測序技術的發展:人體的遺傳物質由DNA和RNA組成,DNA轉錄成RNA,RNA翻譯成蛋白質,蛋白質決定人體每一個特徵,如相貌、身高、體重,甚至是疾病。測序技術是為了研究人類或其他物種DNA的組成,並驗證人們一些性狀表現的關聯性。
  • 我國基因測序產業上遊發展「困」與「惑」
    「在中國的測序市場扎穩腳跟,這單交易對Illumina公司也至關重要。」基因慧創始人汪亮是少數更全面的產業持續研究者,4月13日,他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指出,高通量測序產業化2007年才開始,2010年時市場還未培育成熟,後續基因測序的商業模式更無法確定。產業未穩,Illumina就從這筆大單中得到了發展的資本和市場知名度。
  • 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
    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聽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講述基因科技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記者:在剛剛結束的2017深圳國際生物技術峰會上,學界和業界大咖們討論的生物技術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系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
    Complete, closed bacterial genomes from microbiomes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落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作者:Eli L.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他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截斷連接胺基酸鏈的「橋」,這使得他可以研究單個的胺基酸片段,然後他又將這些片段重新組合成胺基酸長鏈,進而推導出完整的胰島素結構。1953年,桑格成功地測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 利用分子標籤和長讀長測序揭示CRISPR基因編輯的安全隱患
    雖然現有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目前由於建庫和測序過程中導致的錯誤還是在所難免,所以難以檢測到大量樣品中的罕見突變【1】。尤其對於罕見的複雜結構變異,還沒有有效的檢測和定量的方法。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的長讀長優勢,有利於檢測複雜的結構變異,但由於其自身的高錯誤率(~8%),很難用於罕見突變檢測。
  • 基因測序產業,目前成熟了嗎?
    基因表達是將其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傳遞至蛋白質的過程,需要經過轉錄和翻譯兩大步驟,分別為 DNA 轉錄成 RNA、RNA 翻譯成蛋白質。而在基因序列即遺傳信息不變的情況下,蛋白質的表達卻也不盡相同,這是因為機體可通過 DNA甲基化、非編碼基因、染色體重塑等多種方式對轉錄和翻譯過程做出調控,從而調控基因表達的水平,這便是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