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標籤和長讀長測序揭示CRISPR基因編輯的安全隱患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準確和靈敏地檢測罕見突變,對於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安全應用和癌症的早期診斷等一系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現有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目前由於建庫和測序過程中導致的錯誤還是在所難免,所以難以檢測到大量樣品中的罕見突變【1】。尤其對於罕見的複雜結構變異,還沒有有效的檢測和定量的方法。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的長讀長優勢,有利於檢測複雜的結構變異,但由於其自身的高錯誤率(~8%),很難用於罕見突變檢測。近期研究表明CRISPR/Cas9基因編輯除了會在目標位點導致小範圍的DNA序列突變,也有可能會產生長達數千鹼基的DNA刪除或其它結構變異【2】。這類之前未被重視的複雜的大範圍變異引發了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安全性的質疑。但由於其發生的頻率通常較低且範圍廣,不容易被短讀長的二代測序檢測到,針對此類突變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

2020年8月25日,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生物與環境科學工程學院的李墨(Mo Li)教授和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的黃巖誼教授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Long-read individual-molecule sequencing reveals CRISPR-induced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human ESCs的文章【3】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基於分子標籤(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 UMI)的單分子標記技術(targeted Individual DNA Molecule Sequencing, IDMseq),用於定量的檢測樣品中的罕見突變,包括單鹼基突變以及大範圍的複雜的結構變異。

研究團隊利用分子標籤定向的標記樣品中目標基因的原始DNA分子,之後利用PCR的方式擴增標記到的分子用以測序。該技術配套的數據分析算法VAULT(variant analysis with unique molecular identifier for long-read technology)可以從測序結果中發現並提取分子標籤,然後利用分子標籤將測序的數據(read)分組。每個組都代表初始體系中的一個DNA分子,於是可以利用同一個組內的所有數據進行測序糾錯,從而得到高精度的突變結果。該技術廣泛適用於當前的主流高通量測序平臺,包括Illumina, PacBio 和Nanopore。研究表明運用該技術後,高錯誤率的Nanopore測序可以提供媲美Illumina的罕見突變檢測效果,準確的檢測到了預設的1:100、1:1000、1:10000的罕見點突變並正確的報告出該突變的頻率。

研究團隊之後利用該技術檢測CRISPR/Cas9基因編輯引起的突變。團隊通過IDMseq技術對Cas9酶切位點附近的7-8kb範圍進行測序。研究表明,在Cas9編輯後的人多顯能胚胎幹細胞(hESC)中, 2.8-5.4% 的DNA分子存在大刪除突變。發現的最長刪除的距離超過5.5kb。其中很多刪除突變發生在相同的位點,表明可能存在這類突變的熱區。除大範圍的突變外,在基因編輯的區域DNA點突變數量增加了三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點突變頻率很低(<1%),因而很難被常規測序方法捕捉到。研究團隊的這一系列發現,增加了對CRISPR/Cas9基因編輯安全性的認識,同時也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撐。

據悉,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生物與環境科學工程學院的畢重偉和王琳(現就職於吉林大學人獸共患病研究所)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生物與環境科學工程學院的李墨(Mo Li)教授和北京大學的黃巖誼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此研究也得到了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計算生物學研究中心的高欣教授的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0-02143-8

參考文獻:

1.Salk, J., Schmitt, M. & Loeb, L. Enhancing the accuracy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for detecting rare and subclonal mutations.Nat Rev Genet19, 269–285 (2018). https://doi.org/10.1038/nrg.2017.117

2. Kosicki, M., Tomberg, K. & Bradley, A. Repair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duced by CRISPR–Cas9 leads to large deletions and complex rearrangements.Nat Biotechnol36, 765–771 (2018). https://doi.org/10.1038/nbt.4192

3. Bi, C., Wang, L., Yuan, B. et al. Long-read individual-molecule sequencing reveals CRISPR-induced 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human ESCs.Genome Biol21, 213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0-02143-8

來源:BioArt

相關焦點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相比之下,人類需要大約2小時才能利用這些外源糖。超過52%的美國人受到包括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的影響,蜂鳥可以保持持續的高血糖水平,而沒有任何眼、肝、腎或其他與人類糖尿病患者相關的問題。研究它禁食和進食狀態之間的代謝通量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如何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安全地保持如此高的血糖水平。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這是美國首次嘗試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治療癌症。截至目前為止,接受治療的3名患者似乎是安全的。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該療法是否會真正治療癌症,但此次研究的重點是確保該過程安全可行。一旦獲得FDA的批准,醫生表示他們將能夠針對不同的基因,更有效地攻克癌症。未來,研究人員計劃將再治療15名患者,並評估其安全性和效果。
  • CRISPR 治療晚期肺癌安全可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June 團隊更是利用這項技術從死神手中救回急性白血病復發的小女孩,這位世界首例 CAR-T 臨床病人至今健康地生活著。癌症竟能被治癒,那麼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是否也能做到呢?也許大家還記得,2018 年 11 月 26 日,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的前一天,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已於 2018 年 11 月健康誕生。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 長讀測序特刊徵稿 | Genome Biology
    >Genome Biology 目前正在為即將出版的長讀測序特刊徵稿長讀測序技術為解決許多複雜的生物醫學問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短讀測序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們的長讀長度為基因組事件的可靠識別提供了明確的可映射性,也為長程分析提供了信息,如單倍型和基因組組裝。此外,長讀技術、PacBio和牛津納米孔技術對單分子進行測序,並可以檢測規範的核苷酸以及鹼基修飾。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目前已發現三種不同類型的 CRISPR/Cas系統,分布在40%的已測序細菌和90%的已測序古細菌當中。其中二型CRISPR/Cas設計簡單以及操作容易的特性為最大的優點,可應用在各種不同的模式生物當中。CRISPR/Cas是進行基因編輯的強大工具,可以對基因進行定點的精確編輯。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日前,基因編輯領域的兩位宗師級科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聯手,在《科學》雜誌上報導了一種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科學》:CRISPR兩大先驅合作,揭示單鹼基編輯易脫靶的原因
    以經典的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先進的新技術並非完美,其可能的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樣十分引人關注。
  • Cell:將CRISPR和單細胞RNA測序結合在一起分析基因功能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種方法中將兩種強大的研究工具--- CRISPR基因編輯和單細胞基因組分析---結合在一起,從而可能最終有助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和更多的其他問題。
  • 獨家丨利用基因編輯和T細胞免疫全面防治腫瘤
    《Nature Medicine》文章顯示,MSK研究者利用MSK-IMPACT™對超過1萬名晚期癌症患者進行了基因測序。這是迄今為止癌症患者中規模最大的腫瘤測序研究,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研究,為全球癌症診療開創了新模式。
  • 科學家在甘薯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澱粉的品質
    該研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六倍體甘薯中實現了定點編輯,獲得了高直鏈和蠟質澱粉,為食品加工及工業應用提供新型原材料,也為今後甘薯的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  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是分子育種的革命性技術,已經成功對小麥、稻米、番茄、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進行了品質改良。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
    11月1日,山東棉花研究中心遺傳育種團隊研究員柳展基和華中農業大學棉花遺傳改良團隊教授金雙俠在《植物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出非轉基因高油酸棉花新種質的研究結果,為改良棉籽油品質和高油酸棉花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一種新型基因編輯複合物的作用機理
    論文通訊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外科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助理教授Samuel Sternberg博士和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助理教授Israel Fernandez博士。
  • 利用虛擬測序儀,揭示「糾錯碼測序」中的失相模式 | NSR
    這項「糾錯碼測序技術」兼具較長的讀長和極高的準確度。理想情況下,一簇DNA中的每個分子在測序過程中都是同步的,所以周期性反應所獲得的測序信號就直接反映出待測DNA的序列信息。這一現象稱為「失相」,即分子間信號「相位」的失諧。失相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高通量測序的讀長和準確性。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CRISPR-Cas9篩選癌症治療靶點功能基因組學可以克服癌症藥物開發的局限,如缺乏確定可靠的靶點和臨床療效差。由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來自30種癌症類型的324個人類癌細胞系進行了基因組的篩選。
  • 科學家利用納米孔測序同時獲取染色質可及性和甲基化信息
    在這些新技術中,全基因組核小體定位及DNA甲基化組測序技術(NOMe-seq)能夠利用外源性M. CviPI GpC甲基轉移酶標記基因組可及性區域,結合亞硫酸氫鹽轉換,NOMe-seq能夠同時檢測內源性胞嘧啶甲基化和核小體開放性狀態。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論文通訊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助理教授Winston Timp博士說,「對於癌症患者的腫瘤測序,你不一定需要對整個癌症基因組進行測序。對特定的遺傳感興趣區域進行深度測序可能非常有用。」
  • 一文讀懂基因測序技術的前世今生
    隨著人們對自身基因遺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使得基因檢測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基因檢測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些年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是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等領域的巨大推動作用。
  • 基因測序「黑科技」 給生命來完整「數位化解讀」
    6月21日,2019測序技術和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煥明表示,在高通量測序技術自主化的基礎上,不斷有新的「黑科技」跟進,這使得人們將獲得更加準確的基因序列,作為生命數位化的「藍本」。吐口唾液就能測序,但基因組序列不完整吐口唾液郵寄,一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就會得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