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利用基因編輯和T細胞免疫全面防治腫瘤

2020-12-05 健康界

作者丨張楠

這個故事可以從最近的一個重磅新聞說起。11月16日,美國FDA宣布全球著名的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簡稱MSK)基於二代測序技術的癌症基因檢測分析平臺MSK-IMPACT™獲得批准。這被視為2017年又一重大科學成果,影響深遠,將開闢癌症基因檢測的學術研究和商業化先河。

MSK-IMPACT™由MSK開發,是一個全面檢測癌症的平臺,能一次性對病人腫瘤468個基因的基因突變及遺傳變異進行快速靈活的檢測。據了解,MSK-IMPACTTM檢測平臺之所以能獲批,源於MSK近期完成的一個著名科學研究,結果發表已在2017年5月8日的《Nature Medicine》上。

《Nature Medicine》文章顯示,MSK研究者利用MSK-IMPACT™對超過1萬名晚期癌症患者進行了基因測序。這是迄今為止癌症患者中規模最大的腫瘤測序研究,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研究,為全球癌症診療開創了新模式。

(MSK發表的文章)

雖然MSK-IMPACT™技術歸MSK所有,但在實際研究中,尤其是涉及RNA檢測基因融合的部分,MSK卻採用了一種更先進的「AMP(Anchored multiplex PCR,錨定多重PCR)」專利技術,而不是MSK獨家研發的MSK-IMPACT™。

(MSK發表文章中關於運用AMP檢測技術部分)

該AMP技術是由恆特基因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顧問鄭宗立博士在哈佛醫學院工作期間發明,2014年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當年該發明問世後,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的綜合診斷中心隨即採用,目前已作為主要檢測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鄭宗立博士2014年發表AMP文章)

替代金標準FISH的AMP技術實體腫瘤病理組織中攜帶突變的癌細胞佔所有細胞比例可低至1~5%,而血液中游離突變DNA的含量佔總游離DNA可低至0.1%,或更低。所以,同時滿足多位點、高靈敏度檢測需求的新技術成為精準醫學檢測的關鍵所在。

目前,對指定基因位點進行富集再測序的技術可分為雜交捕獲和多重PCR兩大類。雜交捕獲技術作為傳統方法,不少生物公司在探索創新,試圖改進以往捕獲效率低,樣本使用量高,操作複雜等弊端;而多重PCR技術雖然操作簡便、靈敏度高,但由於反應體系中不同引物可能相互幹擾,使得結果均一性較差,造成部分位點的漏檢,市場上很多公司難以克服上述瓶頸。鄭宗立博士攻克了多重PCR的設計難關,開發出獨特的多重PCR反應體系,採用全新的分子條碼設計,實現了多位點的均一覆蓋及超高靈敏度的液體活檢要求。

鄭宗立博士介紹,福馬林固定的石蠟組織樣本(FFPE)中,DNA和RNA常有斷裂、損壞等問題,是腫瘤分子診斷的難點。而AMP技術是一種為NGS生成富集目標序列文庫的快速、簡單、易擴展的方法,適用各種類型、質量參差不齊的臨床樣本,特別是微量DNA和RNA樣本,能在數小時內輕鬆建成測序文庫。

數據顯示,AMP技術於2013至2015年累計了一萬例以上的臨床應用驗證,結果證明擁有100%的臨床靈敏度和100%臨床特異性(實測986份樣本;檢測成功率97%,成果發表於2014年Nature Medicine)。正因其具有高效穩定、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等優勢,成為美國麻省總院主要的腫瘤分子病理檢測方法。作為比較,據文獻報導,Foundation Medicine的雜交捕獲方法的檢測成功率是85%(Nature Biotechnology,2013;註:還只是針對DNA檢測的成功率,而不包含更不穩定的RNA)。

(來源:美國麻省總院網站)

「也因為結果理想,我的導師John Iafrate(曾為FDA編寫FISH法檢測基因融合的標準實驗流程)在自己的實驗室已將金標準FISH法全替換成了AMP法了。」 鄭宗立博士曾在採訪中表示。

AMP最突出的優勢是能發現和檢測新的融合基因。麻省總院研究人員曾應用 AMP 技術,相繼發現ROS1、RET、NTRK1、NTRK2、NTRK 3 等新的基因融合,ROS1 還被證實對克唑替尼敏感。這幫助醫生準確診斷ROS1病例(其他方法常常檢測為陰性),效果很顯著,該成果也發表於2014 年 11 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實際上,除基因融合外,AMP也同時對其他變異類型進行檢測,包括點突變、插入和缺失、拷貝數、RNA表達等,幾乎覆蓋所有突變類型,可以使用 DNA 或 RNA 為模板,能對數個至數百個基因同時進行平行檢測。

促進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從研發邁向臨床

在2017年11月23日中國精準醫療產業領袖峰會上,鄭宗立博士圍繞基因編輯和細胞治療等前沿科學技術做了主題報告。

他介紹,CRISPR可以對基因組內的任何基因進行修改,能高效地對任何生命體進行基因組「手術」。然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雖功能強大,但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因為切割不準確會造成脫靶。在應用上,我們在乎被編輯過的每一個細胞,因為哪怕僅有一個細胞因脫靶導致癌基因被激活或者抑癌基因被敲除,都會對患者的安全埋下隱患。

基於AMP技術平臺的全基因組無偏尋找CRISPR脫靶技術(GUIDE-Seq)能全面、靈敏地找出CRISPR編輯脫靶位點。AMP技術平臺是經過了臨床考驗的一個平臺,並且獲得了全美審查最嚴格的紐約州的認證。因此,基於AMP技術平臺而開發的CRISPR脫靶找尋方法可以為各種以CRISPR為基礎的細胞治療的安全把關,包括CAR-T或TCR-T等療法,將威脅因素找出來,推動CRISPR技術真正走向臨床。

一次性檢測所有突變、兩種核酸的測序技術繼AMP技術之後,鄭博士帶領恆特基因開發出新一代的PANO-Seq™全景測序技術。他創辦的恆特基因由此成為全球少數擁有自創反應體系的公司之一。PANO-Seq™首創單管集成 DNA + RNA 同時檢測,並在試劑和算法上取得突破,以滿足液體活檢對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更高要求,在一個反應管體系內一次完成所有變異類型及兩種核酸的「全景測序」目的。

據了解,PANO-Seq™技術的樣本來源更靈活,可選取實體腫瘤的手術切塊、穿刺樣本、石蠟切片或血液腫瘤的全血,或上述組織來源的DNA和RNA等;檢測涵蓋多個抑癌基因全編碼區及腫瘤驅動基因的突變多發區域。

貝殼社了解到,繼鄭宗立博士完成PANO-Seq™專利技術發明後,恆特基因正在進行全新產品的轉化升級和商業開發。

首先是針對臨床檢測基因融合困難這一痛點,以提高融合檢測質量為主,同時涵蓋其它突變類型。恆特基因CEO周鶴梅女士告訴貝殼社,基因融合現象在癌症檢測中非常重要,當前很多癌症檢測不出變異基因,有一大部分就是因為發生了基因融合。「目前國內很多腫瘤醫院專家在跟我們合作,因為很多樣本用不同技術、不同公司檢測結果都不穩定,所以想用恆特基因更全面的技術再檢測一次。」

2017年ASCO大會上,有報告指出只要檢測出NTRK基因融合,LOXO-101(TRK抑制劑)對不分組織來源的13種癌症都有療效,有望成為第一個上市的「廣譜靶向藥物」。周鶴梅女士認為,現階段已知的基因融合還是少數,但鄭博士發明的技術能發現新的融合類型,也為後續靶向藥物開發提供線索,所以融合基因檢測在未來必然會成為趨勢,今後人們會越發意識到其重要性。「所以我們的技術一直走在市場前面」,她說到。

今年3月,恆特基因還與中山市腫瘤研究所建立合作,前瞻性開展大型高危人群連續跟蹤樣本庫研究項目,為大規模隊列研究打下基礎。據悉,該項目就利用PANO-Seq™技術,對中山市腫瘤研究所收集的大量樣本進行腫瘤游離核酸(ctDNA)全面檢測,為腫瘤早篩積累數據,提早布局。

恆特基因的另一個新方向是針對下一代腫瘤精準醫療測序,從T細胞而非傳統的腫瘤細胞視角為突破口進行測序,破解腫瘤難題。

針對腫瘤,鄭宗立博士更偏向觀察T細胞層面,因為T細胞能反映整個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狀態。他解釋,傳統檢測方向是跟蹤腫瘤,需要檢測越來越多的基因,但可能抓住T細胞效果更好,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T細胞身上有識別腫瘤的鑰匙,是否可以藉助T細胞達到深入全面了解腫瘤的目的呢?這把鑰匙是真正的Holy Grail(聖杯),其應用可覆蓋精準免疫治療與精準預防,用於製備治療性疫苗的蛋白質工程和腫瘤早期發現」。恆特基因的PANO-Seq™全景測序將致力於實現該目標,開展對T細胞的深入研究。

總體而言,恆特基因利用PANO-Seq™全景測序技術向兩大方向持續發展,一個是腫瘤病理檢測,指導用藥檢測、伴隨診斷和腫瘤早篩檢測等應用;另一個方向是致力於提高基因治療、細胞療法的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恆特基因CEO周鶴梅女士坦言,作為具有多年海外生命科學管理工作經驗的資深人士,她對恆特基因發展有非常清晰的認識。恆特基因今後將致力於為企業機構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技術服務,眼光不局限國內,更放眼全球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力爭讓恆特基因成腫瘤防治,精準測序行業的領頭羊。

相關焦點

  • CRISPR編輯的T細胞在腫瘤中的應用
    CRISPR編輯的T細胞在腫瘤中的應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9:47:0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Carl H. June、Edward A. Stadtmauer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基因編輯的是與非
    12月3日,美國一家基因編輯公司宣布,將啟動一項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某種遺傳性眼疾的臨床試驗,相關申請已被美國監管部門接受。楊輝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眼睛失明、先天性耳聾這些大部分是由單基因遺傳病導致,如果在小孩出生時介入,通過基因編輯糾正,這個小孩出生後就和正常人一樣。
  • 《細胞》專刊|機器學習與基因編輯
    分子化驗可以從血液、唾液等樣本中分析出遺傳突變、基因表達等信息。由於其數據本身的高位特徵,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尋找生物標誌物是順理成章的。在癌症生物學中,人們利用DNA甲基化和核小體位置來預測腫瘤起源與預後。將多種組學數據整合能產生更好的潛在效果。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目的基因片段的精確編輯。近日,藥智訪談獨家專訪了高聖生物醫藥董事長周勇,聽聽他眼裡的「基因魔剪」。隨著科學家對疾病致病機理和基因編輯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以及對基因編輯方法的不斷改良,基因編輯逐漸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廣泛應用。
  •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
    獨家專訪!基因編輯獲諾獎,其商業化發展3點關鍵來源:藥智網|露露君近日,國外兩位女性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中的超級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一舉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技術再次走入人們視線。
  • 常興教授: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
    本次大會將持續兩天,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當天會議上午,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所常興教授帶來了題為「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精彩的報告。
  • 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CART細胞中實現多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皓毅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技術將αβT-cell receptor (TCR)從異體的CART細胞中敲除,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發生,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敲除降低自身的免疫原性。
  • 2018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丨鯨準研究院
    公司暫處腫瘤基因檢測市場第一梯隊,但除面臨世和基因的競爭壓力外,臻和科技、吉因加等多家發展較快的公司,也構成了公司發展的潛在外部威脅。 4.2 臻和科技:把握臨床需求,全面評估腫瘤疾病 成立時間:2014年11月。
  • 腫瘤的免疫治療研究
    根據「腫瘤免疫編輯」學說,免疫系統與腫瘤的相互關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即「清除」(elimination)、「平衡」(equilibration)和「逃逸」(escape)階段。  腫瘤免疫治療   王福生指出,早在100多年前免疫學創建之初科學家們就提出了利用機體自身免疫功能去攻擊腫瘤細胞消滅腫瘤的設想。
  • 專注通用型腫瘤免疫產品(UCAR-T)開發及臨床轉化,「北恒生物」獲1...
    36氪獲悉,細胞治療研發企業北恒生物已完成約1億元A輪融資,由德誠資本獨家投資。通過本輪融資,北恒生物將繼續完善人才結構及GMP設施建設,並推進通用型腫瘤免疫產品開發及臨床轉化。2018年4月,北恒生物曾宣布獲得來自先聲藥業領投的數千萬元天使投資。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何能拿獎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基因編輯在本次諾貝爾獎的勝利震驚了很多人。儘管它對基因工程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在倫理道德、技術專利等層面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 亮點推薦 | 葉海峰團隊利用「光刀」實現基因時空特異性精準編輯
    作為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相比於第一代基因編輯技術鋅指樣核酸酶(ZFNs)和第二代基因編輯技術轉錄激活樣效應子核酸酶(TALENs),既保證了良好的打靶效率,又更加簡便、快捷、高效,且成本也大大降低,廣受科學界矚目。該技術幾乎可以在任何物種的任何位置發揮作用,為研究細胞複雜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技術手段,為解決人類基因疾病帶來了希望和光明,成為生命科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技術。
  • 獨家|沃爾夫獎主席、諾獎得主謝赫特曼談基因編輯為什麼能拿獎
    基因編輯在本次諾貝爾獎的勝利震驚了很多人。儘管它對基因工程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在倫理道德、技術專利等層面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為何在具有爭議的情況下,基因編輯仍能屢獲世界大獎謝赫特曼認為,在有爭議的情況下,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術仍能獲得沃爾夫獎和諾貝爾獎,主要是基於兩方面的原因:
  • 腫瘤抑制基因的遠程調控在腫瘤中起著關鍵作用
    它與腫瘤抑制基因相互作用,並探索其參與正常t細胞發育和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 Daniel Herranz, PharmD博士,Rutgers癌症研究所的住院研究員和Rutgers大學藥理學助理教授,是該研究的高級作者,並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的期刊《血癌發現》上分享了更多的研究結果。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科學家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發表報告,指出一種基因和蛋白質家族對免疫系統中成熟和功能完備的t細胞的形成至關重要,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為多發性硬化症和ibd等免疫疾病帶來新的療法。為了使T細胞活化和成熟,科學家們說AP-1必須幫助打開染色質,染色質是DNA的扭曲結構,它纏繞並在細胞核中凝結,從而控制細胞。這刺激了一系列的基因和分子程序協同形成細胞。在科學家抑制早期CD4 T細胞中AP-1的實驗中,染色質並沒有按照預期打開,T細胞也沒有正常形成或功能。
  • 獨家盤點: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公司現狀丨醫麥客盤點
    2016年,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開發的基因療法Strimvelis在歐洲上市,用於治療腺苷脫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聯合免疫缺陷症(ADA-SCID)兒科患者,成為首個獲批的γ-逆轉錄病毒載體基因療法。
  • 新橋醫院招募腫瘤患者參與細胞基因治療(組圖)
    免疫治療被認為是目前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方法之一。昨日,重慶晨報記者從新橋醫院腫瘤科獲悉,即日起,新橋醫院面向社會招募20名腫瘤患者,參與細胞基因研究,接受免費治療。同時,腫瘤科相關專家就什麼是細胞基因治療進行了介紹。
  • 億歐大健康聚焦丨FDA兩大信號:多基因全面檢測推動精準醫療未來
    與此同時,F1CDx被FDA批准用於五種實體瘤的臨床伴隨診斷,同時覆蓋324個癌症基因的各種變異形式,並能同時檢測MSI和TMB兩個重要的提示免疫治療的指標。F1CDx總體準確率可達94.6%,可針對任何實體腫瘤,在體外診斷領域具有真正的革命性的裡程碑式的意義。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生命進化歷史上,細菌和病毒進行鬥爭產生的免疫武器,簡單說就是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複製服務,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進化出CRISPR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這是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
  • 陳列平團隊發現又一腫瘤免疫逃逸新通路
    這樣通過與空白對照組對比,就可以利用GFP信號強弱來鑑定aAPC上表達的膜蛋白對T細胞活性的影響。持續抑制或增強GFP信號的基因在多輪TCAA篩選後被選擇,隨後在體內和體外進行綜合分析。在這些候選基因中,一些是已經被報導的共刺激分子,凋亡相關基因或共抑制分子,這也驗證了TCAA系統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