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專刊|機器學習與基因編輯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編譯丨奚望

1、機器學習如何改變生物醫學

機器學習適用於從大規模異質性的數據中尋找特徵。在當下社會和科研中,機器學習已經多方面得到應用,例如遊戲博弈、推薦系統、自動駕駛等等。而在生物醫學領域,人們也已經將機器學習用於基因組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等過程中。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認識到了機器學習的潛力,並投入到大規模的數據採集中。機器學習可分為監督和無監督型,其中包含集成學習、深度學習、貝葉斯學習等多類方法。作者接著列舉了機器學習在生物醫學多個關鍵領域內的應用:

提升臨床圖像和分子診斷水平

臨床圖像採集技術在飛速發展,人們現在已經可以獲得三維甚至是四維的器官和組織圖像了。許多基於深度學習的CAD軟體也隨之誕生,幫助醫生解釋圖像含義,從而輔助糖尿病或是乳腺癌的診斷。通常訓練數據集越大,深度學習的算法精確性越高。

分子化驗可以從血液、唾液等樣本中分析出遺傳突變、基因表達等信息。由於其數據本身的高位特徵,利用機器學習算法來尋找生物標誌物是順理成章的。在癌症生物學中,人們利用DNA甲基化和核小體位置來預測腫瘤起源與預後。將多種組學數據整合能產生更好的潛在效果。

多尺度建模和精確治療

機器學習在生物醫學中最有潛力的應用領域就是精準醫療。以癌症為例,面對個體攜帶的基因突變、疾病的不同階段還有上百種不同的藥物,人們希望利用機器學習算法精確地預測病人手術和用藥後的反應。同時人們也在各個生物特徵之間建模,例如預測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可變剪切或者是轉錄因子結合。未來的模型將會想多維度和多任務的方向發展。

人們還希望,除了直接將治療結果作為輸出以外,算法還能對各種治療手段進行排序,從而協助醫生做臨床決定。此外,機器學習還可被用來搜索文獻或是公共資料庫中的相關知識。

健康管理與調控

人們對於機器學習應用的預期,不僅在於疾病治療,還有健康和疾病的控制管理。社會對於健康管理有著巨大的渴求,而通過整合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上的理念,機器學習在其中大有可為。

可穿戴電子設備是最好的例子之一。人們時刻佩戴它們,來實施監測自身健康狀態。他們採集海量數據,包括運動、脈搏、呼吸率、體溫、血壓、氧含量等等。這對於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臟病乃至早發帕金森病都可能起到監測。研究者甚至希望將深度學習與手機拍照結合診斷皮膚癌。整合和建模大量健康數據是機器學習在健康管理中的關鍵角色。

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在現代生物醫學的各個環節使用機器學習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建立能在疾病檢測、診斷和治療中扮演可靠角色的機器學習系統是未來的目標。

2、基於AAV載體遞送的CRISPR基因編輯治療

自從發現基因突變和損傷會造成疾病之後,基因治療(gene therapy)就一直是人們的希望。然而傳統的插入一個野生型基因拷貝的方法有許多局限性,它們缺乏表達調控,也不能解決獲得性的病理突變。人們還是希望能在細胞的自然環境下修復基因。

其實細胞自身就有著一天重複上千次的修復系統。在面臨DNA損傷或是雙鏈斷裂的時候,細胞會使用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或同源定向修復(HDR)來恢復DNA序列。人們進一步觀察到,由內切酶引發的雙鏈斷裂可以在真核細胞中激活HDR,因此開展了一系列尋找此類可編程的內切酶的研究,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系統。基於CRISPR的基因編輯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也最具臨床潛力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的體內遞送依然是基因治療的一大瓶頸,而腺相關病毒(AAV)載體是目前領先的遞送平臺。它產生免疫反應小,表達穩定,因此有諸多優勢。本位對基於AAV的CRISPR基因治療展開了一系列討論:

CRISPR應用

基於NHEJ的基因破壞 - NHEJ是一個不斷重複剪切-修復的過程,直到一個indel形成,阻止核酶的識別才停止。這種看似破壞性的修復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卻可以被用於治療,例如PCSK9的破壞可以釋放LDL受體,降低血脂;CCR5的破壞可以製造出抗HIV的T細胞。在CRISPR系統的引導下,NHEJ甚至可以只破會兩種allele中的一個。同時,雖然NHEJ的修復結果存在異質性,其範圍是可以預測的。這種單次切斷DNA(single cut)的方式在應用時也更為簡便。

基於HDR的精確修復 - HDR的理念很直接,即改正突變的位點,但實際操作上卻面臨效率較低等問題。不過,在那些只需要改變一小部分細胞的情形下還是具備應用價值。例如在HT-1小鼠內修復一部分肝細胞的FAH基因,就可以使得這些細胞獲得生長優勢,從而改變疾病性狀。另一種手段是利用HDR插入外源DNA序列,其中最著名的是CAR-T。使用CRISPR編輯從病人體內取出的T細胞,插入目標CAR序列,並將T細胞送回病人體內後,CAR-T攜帶有新的抗原受體,可以靶向性識別和殺死腫瘤。

大規模DNA編輯 - 有些疾病的患者在特定基因上存在大量突變,或是當突變有很強的異質性時,例如杜氏肌營養不良症(DMD),此時可以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將攜帶突變的外顯子片段整個切除並替換。而其中Cas9和guide RNA的遞送都可以用AAV載體完成。

RNA靶向治療 - 理論上,靶向RNA的編輯具有可逆性的優勢。而Cas13等蛋白則較傳統的RNAi特異性更強(專家點評Cell丨楊輝/周海波等利用CasRx在神經性疾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專家點評丨楊輝/黃鵬羽合作組首次證實Cas13d系統在成體動物體內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在腫瘤內不斷遞送針對KRAS的guide RNA被證明可以減緩小鼠腫瘤生長。AAV同樣可以遞送Cas13系統。

Cas-效應蛋白融合體系 - 除了基因編輯之外,Cas9還可以被當作一個DNA結合蛋白使用,構建CRISPRi/a的基因幹擾或激活系統。將dCas9與KRAB融合可以顯著抑制目標基因表達,有時甚至比基因破壞更有效。同樣,dCas9-VP64也能上調基因表達。將dCas9與甲基化或去甲基化酶結合可以改變表觀修飾。此外base editing和prime editing也是修復單鹼基或小範圍基因突變的有效手段。

AAV載體遞送

ex vivo/in vivo - ex vivo是指基因編輯發生在分離到體外的細胞上,編輯後將擴增的細胞重新植入人體。ex vivo方法的主要優勢在於,體外基因編輯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在體外也更容易對基因編輯的結果進行篩查。在體外操作還可以避免免疫系統對基因編輯的排異反應。然而主要的問題在於,可以使用ex vivo方法操作的人體細胞種類太少了,且大都是終端分化的細胞,因此in vivo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in vivo非常依賴於一個安全的遞送系統。AAV載體已經在多個模型上獲得成功,其在CEP290基因編輯上的應用已經進入到臨床實驗階段。

AAV載體並不大,總長度上限約為5kb,其中可留給CRISPR工具的大小約為4.7kb。這對Cas蛋白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人們通過尋找更小的Cas9蛋白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上文提及的Cas-效應蛋白融合系統需要更大的容量。這是AAV基因治療領域的長期問題。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將這些蛋白分別包裝在兩個AAV載體上,使其通過同源重組完成重構。重組的過程可以發生在DNA、RNA或是蛋白水平上。

人們在應用CRIPSR做基因編輯的同時也希望對潛在的不利結果進行控制。一種方法是構造可誘導的表達體系,例如藥物誘導、光激活等等。另外一種則是通過構造可自我切除的AAV-CRISPR系統來達到暫時性改變基因表達的目的。此外,還可以利用不同組織攜帶的不同miRNA來控制CRIPSR系統在人體內的空間分布。

AAV-CRISPR系統和傳統基因治療手段面臨著相同的障礙,例如宿主免疫反應,遞送效率和載體構建等。此外Cas蛋白的獨特性也帶來了特殊的安全風險。脫靶效應也是人們在討論CRISPR的優勢時同時會提起的問題。然而總的來說,CRISPR和AAV為如何利用自然系統作為生物工具提供了極好的例子。對AAV-CRISPR系統進行進一步研究和仔細的臨床觀察在未來會產生更多治療機會。

相關焦點

  • CRISPR-U基因編輯細胞系
    CRISPR-U基因編輯細胞系原理 CRISPR-U是源井生物自主研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基於CRISPR / Cas9技術),CRISPR-U技術比普通CRISPR/Cas9技術的基因切割效率更高,同時可以大幅度提升同源重組效率,輕鬆實現細胞和動物水平的基因敲除(KO)、基因點突變(PM)和基因敲入
  • 基因編輯「催生」優質人類血管細胞
    即便有頑強存活下來的,也可能因為基因組不穩定而突變成腫瘤細胞,在細胞治療中形成安全隱患。 為幫助幹細胞更好地發揮作用,劉光慧團隊利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同時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團隊通過靶向編輯單個長壽基因FOXO3,得到了能抵抗細胞衰老和癌變的人類血管細胞,有望被用於血管退行性疾病的治療。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THP-1細胞基因編輯服務-點突變
    CRISPR-U可在THP-1細胞中進行高效的基因編輯 THP-1是一種近四倍體的懸浮細胞,常規的基因編輯方法在THP-1中陽性率很低。由於CRISPR/Cas9易於構建和在人細胞中的毒性較低,在基因編輯應用中備受青睞。
  • 李勁松教授:生殖幹細胞介導的基因編輯
    6月9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在滬隆重開幕。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Synthego為AI驅動的基因編輯技術融資1億美元
    科學家們必須確定他們希望靶向的基因和基因內的材料,這些材料是去除的主要候選者。然後,他們需要分離和採購編輯本身的試劑和組件,進行編輯,並確定編輯是否成功進行。這也是諾華公司的ZolgenSMA等基因療法(一種治療脊髓肌肉萎縮症(SMA)的療法)的成本超過每位患者數十萬美元的原因之一。
  • 醫學突破的先鋒--CRISPR介導的HeLa細胞基因編輯
    腫瘤細胞的遷移和侵襲2. 藥物開發3. 細胞死亡途徑CRISPR-U™ 基因編輯在HeLa細胞的應用CRISPR-Cas系統已經成為了革命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論述在《細胞·幹細胞》雜誌發表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黃光輝)美國紐約時間10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與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聯合署名的論述文章。文章首先綜述了科學界通過組織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和國際學術峰會為人類基因編輯尤其是可遺傳的胚胎基因編輯提供詳細的指導意見的努力。此後,文章著重闡述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對於胚胎發育等基礎研究的重要推動作用,以及國際學術合作對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潛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基因編輯是指對「生物的整套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精確地插入、敲除和改變。
  • 北大教授饒毅: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最好是禁止
    ,但是原則上是允許的,而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禁止,暫時禁止,長期禁止,甚至永遠禁止。核心的問題是生殖細胞的問題。胚胎裡面在早期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是只有一個細胞,分不開的,胚胎到一定時候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在分開之後,胚胎裡非生殖細胞是沒有關係的,生殖細胞才是核心。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基因編輯需要重點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在於對於人類的生殖細胞的基因能不能進行編輯,動物、植物的是另外一回事,人類是不同的問題。
  • 季維智院士:幹細胞和基因編輯的優勢與挑戰
    大數據文摘出品 「金剛狼」、「蜘蛛俠」,這些好萊塢大片裡的超級英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了生殖細胞 在本世紀有兩個最重要的成果,幹細胞和基因編輯。 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全世界臨床研究註冊中幹細胞研究超過7000例,但還沒有真正用於臨床。
  • 基因療法解題③: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
    今天國際科學界的準則是: 對人類生殖細胞或胚胎的基因編輯,僅限於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必須在監管下進行,被編輯的胚胎必須在一個很短的期限內銷毀(目前中國規定的期限是十四天)。但是對涉及生殖細胞或胚胎、以嬰兒出生為終點的基因治療的長期前景,科學界的意見並不統一,這些分歧又涉及以生殖為終點的基因編輯作為一種手段是否成熟和是否正當兩個不同層面。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為了生成健康的患者源細胞,一種基於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9的細菌系統(簇狀分布)的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修復突變,從而產生不需要患者免疫抑制的新型植物。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CRISPR / Cas9基因編輯系統,該系統將Cas9核糖核蛋白和腺相關病毒載體同源供體結合在一起,以移植人造血幹細胞,該造血幹細胞可以在患者來源的造血幹細胞中進行體外基因校正,然後進行自體移植。在造血幹細胞的HBB基因上實現了同源重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富集模型,以超過90%的靶向整合率純化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
  • 華人科學家David R.Liu開發預測基因編輯結果的新方法!
    近日來自Broad研究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華人科學家David R.Liu的帶領下,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模型以預測剪輯編輯的結果,無需實驗就可以預測基因編輯的結果,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上,該研究題為"Determinants of Base Editing Outcomes from Target Library Analysis and Machine
  • 美研究顯示基因編輯細胞可在人體內長期存活
    新華社華盛頓2月8日電(記者周舟)在美國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經過體外多次基因編輯的免疫細胞可在癌症患者體內存活數月,表明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用於抗癌和治療其他疾病。  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顯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CRISPR/Cas9等方法多次編輯了從3名癌症患者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細胞,並將這些細胞注回患者體內。這些細胞在患者體內存活可達9個月。此前公開數據顯示,這類細胞通常在體內生存不會超過一周。這也是美國首個基因編輯療法的人體臨床測試。
  • CRISPR基因編輯MC-3T3細胞系——骨相關研究的神器
    CRISPR-U™ 介導的MC-3T3細胞的基因編輯基因編輯和細胞模型的建立可以促進功能基因組學、信號通路、代謝、細胞死亡、藥物發現、藥物反應和癌症等領域的研究。目前,成骨細胞模型(MC-3T3)廣泛應用於細胞分化、旁分泌因子對骨形成或吸收的影響研究。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Liu團隊在哺乳動物細胞中38,538個基因組整合靶標上表徵了11個胞嘧啶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CBE和ABE)的序列-活性關係,並使用所得結果訓練了BE-Hive機器學習模型,可準確預測鹼基編輯基因型結果(R ≈0.9)和效率(R≈0.7)。
  • 醫學突破的先鋒——CRISPR介導的HeLa細胞基因編輯|源井生物
    細胞死亡途徑CRISPR-U 基因編輯在HeLa細胞的應用CRISPRCRISPR-Cas系統已經成為了革命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提供了巨大的動力。CRISPR系統用於精確的基因組編輯,可以通過用所需的供體序列取代靶基因序列來進行基因敲除或敲入基因組的操作。HeLa細胞是一種侵襲性宮頸癌細胞系。
  • 11機構呼籲謹慎對待生殖細胞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11個開展基因研究相關工作的機構組成的國際團體就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研究發布聯合聲明,反對把這項技術用於生殖目的,但支持公共資本注入以探究其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
  •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基因編輯概念股有哪些?基因編輯概念股一覽  近期,一場由全球主要基因編輯工作者發起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舉行,探討了與基因編輯技術有關的各項熱門議題。峰會聲明並未嚴厲禁止對於早期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行為,研究人員仍可進行基礎的研究。這意味著目前的重點仍將是基因編輯技術本身發展和潛在應用。  基因編輯 為重症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12月初,由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中國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共同舉辦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透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有望治療B型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