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維智院士:幹細胞和基因編輯的優勢與挑戰

2020-12-06 騰訊網

大數據文摘出品

「金剛狼」、「蜘蛛俠」,這些好萊塢大片裡的超級英雄,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了生殖細胞。

現實生活中,這種程度的改造技術或許是遙不可及。但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人類的一些疾病是否可以呢?

或許新聞報導中不時的會有相關消息曝出,但是有時候新聞的誇大或者危言聳聽總是耐人尋味... ...

在10月27日,麻省理工Meet35全球科技青年論壇中季維智院士就這一生物科技進展給出了詳細的介紹。

下面是季維智院士的演講,請欣賞:

生命從受精卵和精子受精開始,從此我們要開始面對漫漫人生路。家長期望孩子健康成長、取得好成績。但是慢慢的我們面臨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環境方面帶來的,有自身身體帶來的。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解決一些重要的基礎問題和開發技術。

在本世紀有兩個最重要的成果,幹細胞和基因編輯。

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全世界臨床研究註冊中幹細胞研究超過7000例,但還沒有真正用於臨床。

這是因為幹細胞存在一些基礎和應用的問題。理想中的幹細胞能分化成我們所需的細胞、組織或者器官,比如希望用幹細胞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要使幹細胞發揮功能,首先必須具有多能性,但到現在為止人們對多能性的了解還不深入,所以必須進一步研究。

總的來說,幹細胞還有兩個重要的科學問題沒有解決:

幹細胞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多能性的機制是什麼。

怎樣拿到能夠形成多種類型幹細胞的細胞。

幹細胞具有多能性有兩個黃金標準:即是否能形成生殖腺的嵌合和是否能形成4倍體補償。目前為止,只有嚙齒類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包括我們人和猴子等靈長類還不能完全做到。

能否真正拿到初始生殖幹細胞,實現生殖腺的轉移仍是一個問題。

2012年,美國科學家認為靈長類的幹細胞沒有多能性,其標準是不能實現嵌合體。但幸運的是,2015年,我們實驗室證明可以實現嵌合體。這項工作的意義在於,如果拿到靈長類的多能性幹細胞,就為將來器官組織的修復奠定了理論基礎。

拿到多能性幹細胞是希望它能形成器官或組織,但它是否會形成腫瘤等必須事先經過動物來檢測。

如果要用幹細胞進行治療,首先我們要解決它的安全性問題。幹細胞具有多能性,這種多能性就意味著它可以在身體內不斷增殖,但如果幹細胞像腫瘤一樣無限增殖下去,長到不該長的地方,就形成了癌症或腫瘤。

因此,我們需要在幹細胞治療之前,對它進行安全性檢測。當然除了安全性檢測外,如果想要讓細胞像藥一樣可以用於治療,它就要像藥一樣經過很多複雜的程序。比如要知道我們用多少劑量,一個人要用多少藥等等。

幹細胞和藥還不同,因為它有不同的細胞類型,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細胞類型治療疾病,也是必須解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關於基因編輯。2014年時MIT Under35的領軍人張鋒,利用的就是古細菌當中的Cas9系統進行基因編輯。在此之前,非常傳統的基因編輯是把要編輯的基因用病毒載體注射到身體裡,這種方法效率比較低。

1974年,第一次在小鼠上成功地用病毒載體進行了基因編輯,但這個方法對高等的靈長類動物效率非常低。直到14年後,在2001年才有了第一篇關於猴子基因編輯的論文,但那隻猴子也沒活下去。後來,從2001年到2014年差不多14年間,一共只有六篇相關報導,但都不是穩定的轉基因的工作。

CRISPR和TALEN技術,即精準基因編輯的這些技術給大家帶來了希望。2013年,《Nature》發了一篇文章,核心內容是這個技術能否用到非人靈長類。

非人靈長類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疾病的機制,首先是非人靈長類對於了解人類疾病非常重要,第二,在基因編輯中、靶向基因編輯中或者精確基因編輯中如果能用到非人靈長類,那麼未來或許人類也可以應用。

那麼,哪一個國家將會實現第一個非人靈長類的基因編輯呢?

我們實驗室在2014年發了兩篇文章:分別使用CRISPR和TALEN技術編輯猴子的基因。這個工作當時也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2014年的十大科技突破。

之所以建立靈長類模型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可以得到人類疾病高度相似的模型;第二是我們可以理解疾病的機制。

舉一個例子,如果疾病是X染色體上的基因疾病,這個基因缺失導致發病,引起一些社會行為的異常,有點像自閉症,同時腦發育也會異常。但等發病的時候,腦發育已經異常了,無法研究它是如何導致腦發育異常,但用猴子的模型,通過掃描,可以在很早期就看到這些病到底是如何在腦內發展的。

現在實驗室採用的基因編輯技術,大多數是以猴子為主題建立的模型,它的表型不一定非常符合人類。

因此後來又應用了在其他技術上發展起來的鹼基編輯技術。因為我們人類的很多疾病都是一個鹼基的突變引起的疾病。

當然鹼基編輯後來發展了兩個類型,即BI和AB技術,簡而言之,一個是簡單的,另外一個是改進的。

用這個技術做基因敲入,有意思的是,如果鹼基從C變成T就是一種引起腦衰的病,簡稱STPS。而鹼基由A變成G的時候,就會引起心臟病。

當然了,基因編輯也存在一個問題,基因編輯是放到準確的位置上還是到其他的DNA上編輯。目前這個問題一直在爭論,但是在猴子上做的實驗,尚未發現基因的脫靶效應。

如果要用基因編輯技術來解決人類問題、治療人類疾病,目前的技術中整個系統尚未成熟,如果要用現在的病毒載體將這些分子送到體內,還是有限制的,所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OMT

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 ,昆明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歷任中國科學院昆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歷任中國科學院昆明研究所第四任所長、所黨委委員、研究員。雲南省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0月27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DeepTech深科技聯合主辦,梅賽德斯-奔馳特別呈現的「全球科技青年論壇——Meet 35」在北京嘉裡大酒店舉行。在這次盛會上,來自宜信、騰訊、英偉達、搜狗、華為、英特爾、商湯科技等前沿科技企業的精英們共聚一堂,探討了當下的前沿科技和商業倫理。

【今日機器學習概念】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季維智院士走進湖北醫藥學院:靶向基因修飾建立人類疾病的模型及展望
    ,介紹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和其他物種的相似性,解答了非人靈長類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優勢。他指出,靈長類動物和嚙齒類動物有不同的胚胎發育模式,非人靈長類與人類高度相似的遺傳背景是研究人類系統發育和複雜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季院士還講述了用非人靈長類研究生命科學所面臨的挑戰。隨後,季維智教授比較了三種不同的基因編輯技術,著重介紹了目前廣泛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 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團隊獲得基因敲入食蟹猴
    2018年1月12日,《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報導了世界首例基因敲入靈長類動物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是由昆明理工大學季維智院士與上海科技大學黃行許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郭雪江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完成。南京醫科大學崔益強博士、上海科技大學周建奎博士、昆明理工大學牛昱宇博士和陳永昌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1983年大學畢業後,季維智進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簡稱「動物研究所」)工作,開始了38年的靈長類生殖生物學研究。與其他實驗動物不同,靈長類動物需要更複雜的實驗條件和管理系統,以及更多的經費投入。
  • 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圖 | 季維智(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發表了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為主題的報告,以下為整理後的演講實錄: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EmTech 大會,這是我第二次參加 EmTech 峰會,正如主持人所說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在哺乳動物中,幹細胞有兩種類型:從胚泡的內部細胞團中分離出來的胚胎幹細胞和在各種組織中發現的原代細胞。在成年生物中,幹細胞和原代細胞可以用作人體的修復系統,以補充成年組織。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CRISPR / Cas9基因編輯系統,該系統將Cas9核糖核蛋白和腺相關病毒載體同源供體結合在一起,以移植人造血幹細胞,該造血幹細胞可以在患者來源的造血幹細胞中進行體外基因校正,然後進行自體移植。在造血幹細胞的HBB基因上實現了同源重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富集模型,以超過90%的靶向整合率純化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
  • 中國科學家完成首例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區別於此前兩例病人直接移植「天然」CCR5Δ32/Δ32造血幹細胞,鄧宏魁等人合作成立的研究團隊在全球範圍內報導了首例利用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在HSPCs(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中編輯CCR5基因並成功移植到一名同時患有HIV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27歲男性患者案例。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流程圖。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為進一步提升幹細胞救治新冠肺炎臨床研究項目的科學性和規範性,協調優勢資源,救治(危)重症患者,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於3月10日聯合發布《幹細胞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媒體: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鄧宏魁等多名國內生命科學和醫學學者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造血幹細胞,並成功治癒白血病,使人體血細胞能抵禦愛滋病毒。這項成果今年9月11日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10個月前,另一名中國科學家也曾成為「世界首例」——當時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已經降生。
  •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舉行基因編輯中心揭牌儀式!
    基因編輯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生命學院常任教授和學生代表們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揭牌儀式由上科大生命學院副院長劉冀瓏主持。林海帆院長和季維智院士共同為中心揭牌江舸在致辭中介紹了上科大在基因編輯領域的總體情況。林海帆對生命學院和基因編輯中心進行了背景介紹。基因編輯中心主任陳佳介紹了中心建設目標和架構以及未來發展。
  • 【學術前沿】專輯報導:基因編輯和幹細胞
    這兩種技術的結合為更準確的疾病模型和精確的細胞療法帶來了廣闊的前景。由中國科學院分子與細胞卓越創新中心的李勁松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賴良學教授主持的專輯「基因編輯和幹細胞」發表了多篇優秀的論文,展示了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和應用的最新進展。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這意味著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發現「治癒」愛滋病重要新策略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愛滋病造成了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1996年,愛滋病領域研究取得了裡程碑式進展,HIV入侵T細胞的主要共受體CCR5被發現,北大教授鄧宏魁是主要發現者之一。
  • 【臍血前沿】基因編輯技術應用造血幹細胞治療鐮狀細胞病和β-地...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並離斷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裡面含有豐富的幹細胞,可用來治療的疾病種類超過80種,並且在再生醫學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研究旨在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造血幹細胞進行編輯,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基因編輯技術能做什麼?答案有很多。北大教授鄧宏魁把基因編輯變成了可以治療愛滋病的工具。從實驗到臨床、從原理到實踐,數年的努力後,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導。在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過程中,鄧老師和同事們經歷了怎樣的求索?這項技術的原理和前景又如何?閒言少敘,快來文中找到答案!
  • 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ID:iPKU1898) 基因編輯技術能做什麼?答案有很多。 北大教授鄧宏魁把基因編輯變成了可以治療愛滋病的工具。從實驗到臨床、從原理到實踐,數年的努力後,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初步報導。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為時過早
    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表示,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各地都應該積極搶灘布局。「目前全世界對幹細胞多能性等方面的基礎問題研究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我認為,現在就談幹細胞臨床運用,還為時過早。」↑季維智院士季維智解釋說,理想中的幹細胞能分化成我們所需的細胞、組織或器官,有望用於修復肝、腎、心等器官和組織。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人體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患者與「柏林病人」同患血液腫瘤兼愛滋病,治療方案同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同的是,前者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獲得CCR5基因突變的造血幹細胞,而後者的突變天然擁有。鄧宏魁解釋,幹細胞進入新環境其實很脆弱,患者進行了清髓,如果基因編輯後的幹細胞難以在體內存活,那麼患者的生命會有危險。因此,保險的方法是「兼有」,同時輸入編輯的細胞和未經編輯的細胞。但保險的方法往往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 【學術前沿】牛昱宇/龍承祖/劉光慧/季維智合作建立首例人類兒童...
    2020年 7月 29日,昆明理工大學牛昱宇、季維智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紐約大學醫學院龍承祖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Generation of a 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monkey model by base editing,首次使用單鹼基基因編輯(Base
  • 院士呼籲適度放開基因編輯
    2020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第九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導沙龍上表示,生物育種技術用好了,我國的種業就能夠趕超世界,就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多位專家呼籲,對基因編輯育種的監管不應該按照轉基因育種管理,應適度放開。基因編輯是轉基因嗎基因編輯和轉基因常常被混為一談。
  •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
    【光明訪名家】光明日報記者 張 勇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通過研究猴子模型,就能早點發現發病的症狀和機理。」1977年恢復高考時,他考入雲南大學生物系學習。1983年大學畢業後,季維智進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簡稱「動物研究所」)工作,開始了38年的靈長類生殖生物學研究。與其他實驗動物不同,靈長類動物需要更複雜的實驗條件和管理系統,以及更多的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