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0-12-03 DeepTech深科技

2020 年 11 月 19 日,第四屆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於蘇州市相城區召開。作為在全球享有盛譽,以權威見解深度解讀全球科技趨勢的盛會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的 EmTech 系列峰會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會議風向標。今年,EmTech China 2020 繼續以技術與商業的結合為主線,數十位世界頂級科學家、海內外院士、商業領袖、科創精英將蒞臨現場,探討新興科技發展現狀及其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此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50 家聰明公司」 2020 年榜單也在現場重磅發布。

圖 | 季維智(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發表了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為主題的報告,以下為整理後的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EmTech 大會,這是我第二次參加 EmTech 峰會,正如主持人所說,《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一個促進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平臺,在中國的科技和社會發展上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蘇州,特別是相城區對科技非常重視,最近幾年,我曾來過蘇州很多次,感覺蘇州始終保持一種優雅的傳統,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最近幾年給我帶來更為深刻印象的是蘇州人民現代化的辦事風氣,所以我也希望蘇州能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創造一張蘇州的新名片,並推廣到全中國,以促進我們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做好科技改革,成為促進科技發展的排頭兵;我也希望《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旗下的 EmTech China 峰會能繼續為促進世界科技發展做出更多、更美的貢獻。

在此,我想為各位來賓分享我的報告:《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

生命健康是生命科學的核心問題,在生命發生和發育的過程中,健康與疾病問題始終緊緊圍繞人類社會的發展。

大家都知道,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與疾病長久相伴、共存與鬥爭的過程。中世紀時黑死病,也就是就是鼠疫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了西班牙流感,造成數千萬人的死亡;2020 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也是說明了上面的觀點,人類的健康需要發展生命科學相關的關鍵技術,而這項技術就是生物技術(Biotech)。

生物技術是什麼?生物技術的簡單概念就是對生物或生物成分進行改造,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技術來研究整個生命系統,去開發治療疾病的有力工具。而在開發這些工具的過程中,我們的試驗過程無法在人體上直接進行。第一,緣於倫理的限制;第二,實現的過程非常困難,即技術的限制。所以我們希望利用一種替代品實現上述過程,這種代替品就是實驗動物。

根據統計,實驗動物在生命科學的發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都是基於實驗動物所取得的成果。

關於生物技術,本世紀有兩個最有力的生物技術:一個是基因編輯;一個是幹細胞。

同樣的,在沒有經過動物試驗去驗證安全性和有效性之前,如果將基因治療和幹細胞療法直接應用於人類是不道德、也是沒有把握的。所有的研究必須經過實驗動物的檢驗,最理想實驗動物就是猴子,因為猴子和人類的遺傳背景太相似了,有 95% 以上的相似度,其他動物只有 85% 左右的相似度。所以在臨床前,生物技術要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評價,比較理想的動物就是非人靈長類。

大家都知道幹細胞包括幾個種類:胚胎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目前還有一種幹細胞叫做間充質幹細胞(MSC),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間充質幹細胞不屬於幹細胞,因為它主要在體內起到刺激內環境的作用,不像胚胎幹細胞和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可以在體內完成再生和分化的過程,所以這三種幹細胞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幹細胞得過兩次諾貝爾獎,一次是 2007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這三位教授,他們建立了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模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的基因修飾。

第二次獲獎是在 2012 年。2012 年有兩個科學家獲獎,一個就是 John Gurdon,另外一位是日本科學家 Shinya Yamanaka。John Gurdon 是最早把一個高度分化的細胞變成了全能的、像精子一樣的細胞;而 Yamanaka 把一個高度分化的皮膚細胞變成了多能性幹細胞,也就是 IPSC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他們兩個的貢獻是顛覆了發育生物學的概念,把高度分化的細胞變成了多能性的細胞,因此獲得了 2012 年諾貝爾獎。

從幹細胞研究再到臨床應用,還有三個關鍵的科學問題。第一,科學問題 —— 如何保持幹細胞的多能性?多能性決定了幹細胞具備能夠分化成我所需要的器官、組織細胞的能力,以達到修復或者再生的目的。

第二,要實現大量的體外擴增。達到一定數量,幹細胞才達到治療目的,因此要保證細胞質量的穩定性,並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

第三,幹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幹細胞有很強的再生能力,被注入患者體內可能無限生長而誘發腫瘤,這就是它的不安全性。所以,在進行幹細胞臨床試驗的時候,必須要進行臨床前的安全評價。

那麼如何鑑別幹細胞是否具備多能性呢?目前有兩個金標準。第一,幹細胞必須形成嵌合體;第二,能實現生殖腺的傳遞轉移,並且能夠持續再生。過去的研究只在嚙齒類動物體內實現了嵌合體和生殖腺的轉移,同時,人類無法作為嵌合體試驗的受試者,非人靈長類生物就成為了檢驗幹細胞有多能性的模型。

2012 年,美國的科學家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他認為靈長類(包括人和猴子)的胚胎幹細胞不具有多能性,因為它不能形成嵌合體,這使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缺乏了理論支持。我們在 2015 年否定了美國科學家這個武斷的結論,我們的研究證明了猴子的胚胎幹細胞能夠形成嵌合體,也就是說它具有多能性。這讓幹細胞成為再生醫學應用的一個有力的理論基礎,我認為,這項工作讓幹細胞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已經有 5000 多例。

獲準的幹細胞的藥物已經有接近 20 例。即便如此,目前關於幹細胞的幾個科學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第一,幹細胞多能性維持的理論沒有完全清楚;第二,規模化、批量生產的能力較弱,所以幹細胞距離真正的臨床應用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另外一個重點技術就是今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定向的編輯基因,從 2012 年 CRISPR 被發明出來到現在,它已經發展為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工具。

2013 年,Nature 對 CRISPR 發表一篇評論文章。文中提到了三個重要的觀點,1)非人靈長類是複雜疾病的關鍵模型動物;2)基因編輯是否在能在靈長類動物中實現;3)文章認為美國和日本可能率先獲得相關突破。

為什麼要提這三個問題?因為過去有很多技術,像最早的轉基因技術,在 1974 年發明出來以後,經過長達 27 年的漫長發展,在 2001 年才實現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的基因編輯。因此,基因編輯技術能否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內實現,是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這一技術的關鍵指標。

西方學界認為這項技術肯定會是美國或者日本率先獲得突破,但出乎他們的預料。2014 年,我們在猴子體內成功實現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這次成功也讓這項技術被 MIT 評為十大科技突破,Nature 雜誌也認為這是當年最重要的科學事件之一。我想,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幹細胞和基因編輯技術成為了全球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讓人類既可以利用基因編輯,也可以利用幹細胞治療疾病,還能通過基因的編輯實現新的器官或者組織的再生。

基因編輯技術第一次成功應用是治療了一個白血病女孩兒,用別人的細胞並把它編輯以後,再重新注入女孩兒體內,讓患者擁有克服自身白細胞的生長的能力。

接下來大家也可以看到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例如小麥等糧食上的改造,也產生出了很多新的品種。

還有一種應用 —— 器官移植。大家希望把豬的器官(尺寸大小和人類相似)用於器官移植。但豬體內含有特殊病毒。美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把這個病毒敲掉,讓豬的器官可以不攜帶上述病毒,這個病毒對豬無害的,但對人是致死的。

當然,基因編輯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最早 CRISPR 只能把一段 DNA 敲除掉,後來發展到對鹼基的編輯。基因都是由 4 個鹼基組成的,鹼基的編輯更準確,效率更高,只對單鹼基進行操作就可以把一個基因修復。

我們實驗室最近也編輯了這樣一個基因叫做 HGPS,如果 A 鹼基突變成 T 鹼基的話,就會產生人類早衰的模型。

左邊這個圖,小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個老人,屬於家族性的遺傳早衰。我們在猴子體內進行了實驗,把 A 鹼基變成了 T 鹼基之後,生下來的猴子也更為矮小、衰老。大家可以看到,這兩隻猴子的年齡相同,大的這只是正常的,小的這只不正常。它的反應非常遲鈍,整個器官組織受到了損傷,一個月左右以後就 「犧牲」 了。利用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研究早衰疾病的機制。所有的複雜疾病,如果不把它的機制搞清楚,就沒有辦法找到它的有效治療辦法。所以說,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疾病的基礎研究上。

當然用今天的技術,我們人類還希望得到一些新的器官,這些器官是從猴或者豬體內再生,來治療一些器官損傷所帶來的疾病。器官的重構與再生有很多關鍵的科學問題 —— 對細胞功能性調控機制的理解,特別是對細胞譜系分化的理解。

在靈長類,著床後 7-30 天是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如果胚胎發育不良,就會導致流產。這時的胚胎在子宮內基本無法被觀察到,所以調控機制始終都是不清楚的,因此我們需要發明一個新的體系。我們構建了一個體外的 3D 培養體系,這個體系模仿了人的胚胎,進行 14 天的培養後得到了一個完整的胚胎結構,部分解決了發育時間在 7-10 天、14 天之前胚胎發育相關的幾個重要的科學問題。這項研究今年也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

人的胚胎為什麼只能進行 14 天前的研究?因為全世界有一個共識 —— 倫理的共識,認為 14 天以後的胚胎就產生了神經外胚層,神經胚胎是生命的證明。所以在一個生命上進行研究是不道德的,過去曾發生的基因編輯嬰兒的事情在全世界的譁然和軒然大波,所以一定不能違背倫理原則。不能做 14 天以後的相關人胚胎研究。這時,非人靈長類就是很好的模型,我們就在猴子上把胚胎培育到 20 天,因此,較系統地解決了整個靈長類胚胎發育的重要科學問題,這些成果對人的疾病研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參考。

我認為,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單單依靠生物學科學家是不能解決器官再生、再造和其他一系列的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就像基因編輯技術是化學家發明的。所以學科交叉對於科學的發展至關重要。未來,物理學、化學都應該交叉到生命科學的重要科學問題上。

基因編輯和幹細胞的技術,為一個新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就是合成生物學,它也為我們創造生命體帶來了可能。

最後,我認為前沿生物技術對我們整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會在生命科學的基礎理論、生物材料、化學以及一些交叉學科、轉化醫學、再生醫學等方面都會產生長足的影響。生命科學的發展會突破、探索、改變人類的認知和發展,也會帶來人口健康和社會的福祉,甚至對國家戰略與世界的格局產生影響。當然,其中也會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譬如倫理、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和公眾議論的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讓人類社會更健康的向前發展。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數理醫學
    這一嶄新的交叉學科不妨稱為「數理醫學」(Mathematical Medicine)。嚴格地講,數理醫學不僅是一門關於數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同時它還涉及計算機科學、物理學、資訊理論及數據科學等。傳統學科(如統計學等) 與大數據等新興學科的高度統一性 由於我國患病人數多,醫療數據龐大,研究醫學大數據分析技術、使用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算法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國不少醫療數據是碎片化、孤島式存儲的,由於這些數據還屬於傳統的統計學範疇,因此統計學將發揮重要作用。上述現狀決定了數理醫學目前具有傳統的統計學與現代大數據等新興學科的高度統一性的特點。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李靜海院士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近年來,基金委深入落實中央精神,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特別是正在發生的科研範式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遵循基礎研究發展規律,圍繞管理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深化科學基金改革。設立交叉科學部就是落實「完善學科交叉融合機制」改革任務的重要舉措。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例如,深圳市「十四五」期間擬在生命科技領域布局建設合成生物學研究平臺、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精準醫學與大數據前沿交叉平臺等一批前沿交叉平臺,與在光明科學城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形成了交叉融合、緊密協作、相互支撐的創新鏈條。
  •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交叉...
    供圖)  據悉,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在現代生物學和多學科(化學、數學、物理、工程學、信息學等)系統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正是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前沿代表,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中科院增選院士向交叉學科傾斜,全國高校已...
    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數學等多學科的橫向發展,如今,交叉學科成了一種趨勢。中科院2021年增選73名院士中,除了數學院士增加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交叉學科領域受到主席團重點關注。
  • 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的創新曆程——離子束生物工程學
    通過與生物學專家的合作,歷經坎坷,發現了離子注入生物效應,繼而開闢了「低能離子與複雜生物體系相互作用」、「環境低劑量暴露與健康」、「低能離子在生命化學起源和星際分子形成中的作用」、「離子束細胞加工與修飾」和「離子束遺傳改良」等研究方向。從此,一門由著名生物學家徐冠仁院士命名的交叉學科「離子束生物工程學」在合肥誕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 李蘭娟等院士專家聚山東 獻策生命科技和醫學融合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李蘭娟等20餘位院士及千餘名中外醫學界、科技界、產業界人士參會,獻策生命科技和未來醫學融合發展,為世界生命科技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本屆大會以探索、融合、創新為主題,採取「線上+線下」的形式,設置院士主題報告和7個平行論壇。
  • 學校召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
    9月23日上午,河南大學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在行政樓208會議室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君健,醫學院副院長王新春出席會議。土木建築學院、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信學院、特種功能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等校內研究團隊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伊始,孫君健就設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為促進我校醫學學科與工科、理科、管理學科等的交叉融合,提高我校醫學交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特設立本項目,依照中期檢查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成績,達到了理想效果。
  • 2019年全國納米醫學與工程高峰論壇暨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
    納米醫學與工程領域具有綜合性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此次高峰論壇的召開對天津大學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布局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通過此次會議給天津大學相關學科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新的養分,為人民健康醫療服務貢獻天大智慧和天大力量。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交叉科學部獲正式批覆
    論壇開幕式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建華院士主持。韓啟德主席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並作大會報告。他指出,交叉科學部成立正當其時,發展空間巨大,但任務艱巨,必須正確定位,務求實效,團結協作,穩步推進,推動我國交叉科學繁榮發展。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
  • 促進生物與數學學科
    湖南日報8月3日訊(記者 肖軍 黃巍 通訊員 盧宗旺)8月2日,由廣州大學主辦、懷化學院承辦的2015生物數學國際學術會議,在懷化學院舉行。    荷蘭科學院院士奧都·迪克曼,芬蘭科學院院士麥茨·吉倫伯格,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麥可·特瑞利及著名數學家詹姆士·基納、哈爾·史密斯、大衛·特曼、葛倫·韋伯等,與來自中國大陸各地高校的數學、生物學專家學者們齊聚一堂,探討數學與生命科學及醫學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課題。
  • 季維智: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
    探尋生命奧秘的引領者——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季維智今年71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一路走到國際靈長類研究的最前沿。近日,記者來到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見到了季維智。「通過研究猴子,能夠探索人類生命發育的奧秘。」季維智解釋自己研究猴子的初衷,「現在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不了解,不知道早期發病的症狀。
  • 院士專家為本科生上課
    浙江大學近日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擬設神經科學和神經精神醫學兩個本科方向,這是國內高校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腦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戰略重點。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國外高校均開展了神經科學的本科專業。中國首個腦科學和腦醫學領域教學、科研、臨床有機結合的新興學科如何打造?
  • 為新興學科注入「創業」動力
    2019年,伴隨「三電」實驗中心從中關村校區4號教學樓搬遷到良鄉校區新落成的工程訓練中心,學校決定將調整出的空間資源優先為新興學科研究提供實驗平臺保障,並統籌為高層次人才的成長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  「我們這個學科,實驗研究必須要將空間、設備、人員等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協同創新,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中心主要負責人、信息與電子學院教授王業亮這樣談到。
  • 包信和:打造理工醫交叉融合的「新醫學」人才「雙通道」
    新華網北京5月28日電 醫學關乎民生福祉,關乎社會安全,關乎經濟發展。「醫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醫學人才培養必將經歷相當漫長和艱苦的奮鬥過程。」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就醫學人才培養、本科教育等問題接受新華網採訪。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正式成立
    記者了解到,此前,自然科學基金委已完成交叉科學部的組建工作。這是自2009年醫學科學部成立後,自然科學基金委時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科學部門。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論壇中指出,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交叉科學部成立正當其時,發展空間巨大。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植物、生物、化學等學科交叉研究的基礎上,產生了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向,進一步發展了生物學科;華中科技大學通過新聞傳播學與信息學科的大跨度交叉,開闢了網絡新聞傳播方向,發展了新聞學科[6]。學科發展是一流學科生成的前提條件,隨著社會各界對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視,未來需要更多學科之間進行交叉發展。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目前已形成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與心理健康、認知神經心理等三個主要方向,並將不斷推進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理工學科和醫學及人文學科的交叉合作。報告內容既包括了空間認知、文字加工、聲調加工、失音原因、認知結構的計算機模型等機制研究,也涵蓋了心理治療、嬰兒研究、認知與傳播、成癮幹預、政治信仰研究等應用型研究,同時舉辦了臨床心理治療能力培訓的工作坊。  大會報告的過程既是展示各位專家學者在其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為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以及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高端、專業平臺。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導 讀今日文章為「」專欄第10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創系主任韓啟德近日關於交叉學科的一個講座實錄。5月10日晚20:00,韓啟德以線上講座的形式,主講「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一講,他的題目為「漫談學科交叉」。
  • 一群海歸教授創辦 想讓生物學和醫學「交叉進化」
    實際上,生物醫學為教育部和浙大現有專業目錄中已有專業,這次是審批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於2011年獲批建設國家試點學院,2012年與香港大學同期在亞洲首次設立該專業,採用3+1國際化培養模式,目標是培養適應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的生物醫學領域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