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媒體: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中國科學家又達成了一項「世界首例」。

鄧宏魁等多名國內生命科學和醫學學者首次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體造血幹細胞,並成功治癒白血病,使人體血細胞能抵禦愛滋病毒。這項成果今年9月11日發表於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

10個月前,另一名中國科學家也曾成為「世界首例」——當時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世界首例胚胎幹細胞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已經降生。2天內,他遭到了全球超過400名科學家的公開譴責,被停止一切教學和科研活動,並最終被南方科技大學解除勞動合同。史丹福大學也開除了多名與賀建奎有積極互動的研究人員。

同樣是基因編輯,同樣用於治療愛滋病,在治療原理上完全一致,他們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因為,鄧宏魁等科學家的研究,才是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針對基因編輯,最大的問題還是倫理的問題。具體到上述兩項研究,我們不能為了治療一種可控的疾病,而引入未知的、不可控的新風險。

此前,中國學者已經多次因為倫理問題遭到批評。2014年1月,全球首對靶向基因編輯猴子在中國出生。2015年4月,另一支科學家團隊完成全球首例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修飾的試驗。

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雖有人體基因測序,可面對超過2萬對人體基因、30億對鹼基對,我們仍然沒有完全弄清楚它們對生命體的運轉起到什麼作用。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商用,3家基於該技術的公司目前總市值已達到40億美元,但最先進的技術仍然無法保證基因編輯能夠精準、全面地進行,還不發生任何錯誤。

這意味著,賀建奎創造的嬰兒,遺傳物質極有可能多了或少了一些片段——在後來的新聞發布會中,他承認了這件事。我們只能祈禱,這些多出來或缺失掉的片段對人類生命的運轉無關緊要,那些嬰兒還可以和正常人一樣,不受影響地健康成長。

影響這兩項研究的案例是2007年的「柏林病人」。一個同時患有愛滋病和白血病的人,在經過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愛滋病奇蹟般地被治癒了。這是因為供體幹細胞具備一種名為CCR5-Δ32的基因突變,這項突變恰好能夠阻止愛滋病毒的一種亞型感染人體細胞。

區別在於,賀建奎使嬰兒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了這種突變,並將影響其每一個後代。拋開技術上的風險,已經有項研究表明,這種突變本身還會增加感染流感、腦炎、西尼羅河病毒的風險。而鄧宏魁等只讓人體的血液細胞產生這種突變,風險相對可控,這種變化也不會出現在後代身上。

如果只是為了治療愛滋病,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使用基因編輯。因為引入這種療法的風險遠大於清除人體內HIV病毒的收益。但在鄧宏魁等人的研究中,病人本來就必須接受骨髓移植來治療白血病,在倫理方面,壓力小得多。

《新英格蘭醫學》同時刊登了美國科學院院士卡爾·瓊的一篇評論,稱「該工作的安全狀況是可以接受的」。她還向媒體表示,「該研究對相關領域來說很有意義,而且沒有引發倫理上的擔憂」。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也說,這項研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獲得了寶貴數據,為我們進一步完善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和治癒愛滋病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指導」。

目前,人類已經有成熟的療法控制愛滋病毒——只要定期服藥,人體內就檢測不到HIV病毒,攜帶者也不再有傳染性,HIV感染者的預期壽命只比健康人少2年。無論男女,HIV感染者都能夠生下健康的孩子。

在中國,醫保覆蓋了7種雞尾酒療法的藥物,患者可以終生免費服藥。但對醫療系統來說,這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雖然眼下愛滋病能被控制得像慢性病一樣,但陰影仍會與患者相伴終生,成為不能說出口的秘密。

保守估計,目前全球HIV感染者超過3700萬人。自1981年被發現至今,愛滋病毒已經奪走了4000萬人的生命。發現愛滋病毒的人獲得了2008年諾貝爾醫學獎。攻克愛滋病的人,大概會獲得所有的醫學獎項,併名垂青史。

早在23年前,鄧宏魁教授就率先找到了CCR5-Δ32的基因突變對愛滋病的重要意義。最近發表的這項研究,前後歷時近8年。雖然患者的白血病被治癒,而且在長達19個月的跟蹤隨訪中,基因編輯的效果依然存在,沒有發生錯誤編輯或是不良反應,但患者抵抗愛滋病毒的能力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好。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部分造血幹細胞未經基因編輯,仍可能感染愛滋病毒。

在攻克愛滋病的徵途上,我們只跨出了小小的一步。

(原題為:《基因編輯正確的打開方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中國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2019-09-14 01:10:49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基因編輯幹細胞基因編輯技術-源井生物
    為了生成健康的患者源細胞,一種基於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Cas9的細菌系統(簇狀分布)的基因編輯技術可用於修復突變,從而產生不需要患者免疫抑制的新型植物。儘管該基因具有重複序列和富含GC的序列,但RPGR基因拷貝中有13%顯示出基因突變糾正和轉化為野生型等位基因。這是首次使用CRISPR糾正患有感光細胞變性患者的iPSC中的致病突變。這一重要的概念驗證發現支持針對視網膜疾病的個性化基於iPSC的移植治療的發展。
  • 美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新聞—科學網
    Shoukhrat Mitalipov 圖片來源:OHSU/KRISTYNA WENTZ-GRAFF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這是美國科學家首次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該研究由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Shoukhrat Mitalipov領銜,研究人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了大量單細胞胚胎的DNA。《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透露,相關人員表示,該論文即將發表,但這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 該報導稱,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科學家仍對人類基因編輯等爭議課題敬而遠之。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人體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
    患者與「柏林病人」同患血液腫瘤兼愛滋病,治療方案同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不同的是,前者通過基因編輯的方法獲得CCR5基因突變的造血幹細胞,而後者的突變天然擁有。9月12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我國學者這項「以基因編輯技術之長,補『柏林病人』之短」的探索——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吳昊教授等團隊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手段在人體造血幹細胞中失活CCR5基因,並將編輯後的幹細胞移植到HIV(愛滋病病毒)感染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產生效果,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 啥才是基因編輯技術的正確打開方式?
    近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引發輿論軒然大波。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完成以來,基因工程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醫學檢驗、藥物、生物技術、農業、食品工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不過專家表示,目前人類對基因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但是發展前景廣闊。具體到基因編輯技術,其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疾病遺傳學相關研究。但是目前並沒有臨床應用,尚處於科學研究和動物試驗階段。
  • 世界首例: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在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過程中,鄧老師和同事們經歷了怎樣的求索?這項技術的原理和前景又如何?閒言少敘,快來文中找到答案!》(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論文,標誌著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由我國科學家完成了!
  • 北大教授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
    在首次完成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過程中,鄧老師和同事們經歷了怎樣的求索?這項技術的原理和前景又如何?閒言少敘,快來文中找到答案!》(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論文,標誌著世界首例通過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由我國科學家完成了!
  • 中國科學家完成首例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論文,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
  •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完成同時治療愛滋病與白血病
    這項研究使用了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從供體的骨髓造血幹細胞中敲除了一種名為「CCR5」的基因,然後將基因編輯後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基因編輯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流程圖「在經過基因編輯後,這些造血幹細胞以及它們產生的血細胞將具有抵抗HIV感染的能力。」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鄧宏魁告訴記者。
  • Cell Res:劉光慧等通過單鹼基基因編輯重塑超級幹細胞
    從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能力,到原位編輯動物遺傳密碼,再到靶向摧毀發生基因突變的線粒體,乃至特異性矯正病人細胞中的致病基因突變,基因編輯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為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帶來不同層面的改變。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劉光慧課題組、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和中科院動物所曲靜課題組聯合開展的研究進一步拓展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範圍。
  • 基因編輯治療愛滋病,向「治癒」又邁出一步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世界首例基於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的案例,被中國科學家完成了。9月11日,鄧宏魁等國內多名生命科學、醫學學者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顯示:利用CRISPR/Cas9技術,科學家對人造血幹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基因編輯後的幹細胞在動物模型中可長期穩定重建造血系統,並且其產生的外周血細胞具有抵禦愛滋和白血病能力。
  • 季維智院士:幹細胞和基因編輯的優勢與挑戰
    在本世紀有兩個最重要的成果,幹細胞和基因編輯。 幹細胞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全世界臨床研究註冊中幹細胞研究超過7000例,但還沒有真正用於臨床。 幹細胞和藥還不同,因為它有不同的細胞類型,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細胞類型治療疾病,也是必須解決但尚未解決的問題。 關於基因編輯。2014年時MIT Under35的領軍人張鋒,利用的就是古細菌當中的Cas9系統進行基因編輯。在此之前,非常傳統的基因編輯是把要編輯的基因用病毒載體注射到身體裡,這種方法效率比較低。
  • 【學術前沿】專輯報導:基因編輯和幹細胞
    由中國科學院分子與細胞卓越創新中心的李勁松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賴良學教授主持的專輯「基因編輯和幹細胞」發表了多篇優秀的論文,展示了基因編輯和幹細胞技術和應用的最新進展。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的黃行許教授的綜述介紹了基因組編輯技術以及CRISPR/Cas系統衍生技術的進展,以及這些技術在幹細胞和再生研究中的關鍵發現,除了用CRISPR-Cas工具實現敲除和敲入基因的動物/細胞模型製備外,Cas13系統可以發揮對mRNA的編輯功能;dCas9與組蛋白乙醯轉移酶P300、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羥甲基化酶TET1、甲基轉移酶DNMT3A等融合
  • 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1979年首次實現酵母基因替換,至2015年,基因編輯的研究對象已從細菌、病毒擴展到植物、動物等幾乎所有非人類生命體,且許多實驗取了成功。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
  • 基因編輯被「諾貝爾獎風向標」青睞?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基因編輯究竟是什麼?DNA靶點序列進行切割,從而完成對靶細胞DNA目的基因片段的精確編輯。監管政策風險國家尚未出臺基因編輯的監管政策,同時對於遺傳修飾的幹細胞臨床研究尚未完全放開,存在一定的監管政策的風險;臨床研究的不確定性風險基因編輯臨床研究投入大,時間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
  • Nature: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完成」精準「編輯
    2019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發現可以解決當前基因編輯工具(包括CRISPR)的一個主要缺點,並為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療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他們的新技術稱為INTEGRATE,即利用細菌跳躍基因將任何DNA序列準確地插入基因組而不切割DNA。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可以對人類基因做出類似的修改以治療多種遺傳性疾病和基因疾病。1990年,由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聯合啟動了人類基因組計劃,試圖解開人體基因的秘密,並在2003年完成了人體全序列的基因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