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盤點: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公司現狀丨醫麥客盤點

2021-01-19 醫麥客

今天是2018年10月6日

農曆八月二十七

醫麥客:基因治療不止於AAV


2018年10月6日/醫麥客 eMedClub/--20世紀80年代,γ-逆轉錄病毒(γ-retroviral vectors)及C型逆轉錄病毒(C-type retroviruses)被用於第一代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旨在將缺陷基因的正常拷貝傳遞到患者的造血幹細胞(HSC)或T細胞中。


2016年,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開發的基因療法Strimvelis在歐洲上市,用於治療腺苷脫氨酶(ADA)缺乏性重度聯合免疫缺陷症(ADA-SCID)兒科患者,成為首個獲批的γ-逆轉錄病毒載體基因療法


時至今日,佔據基因療法遞送載體半壁江山的分別是慢病毒(lentivirus, LV)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其中,LV是逆轉錄病毒的一種亞型,其含有RNA基因組,其通過逆轉錄酶在轉導的細胞中轉化為DNA。


之前,我們已經盤點過AAV的一些公司,那麼今天小編先從LV開講,繼而盤點正在研發這種載體基因療法的公司。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LV與γ-逆轉錄病毒同屬逆轉錄病毒科,都是將其雙鏈DNA整合進宿主基因組,然後利用宿主的機制將其基因轉錄回RNA。一旦完成複製並回到胞漿,病毒RNA被翻譯並被包裝進一個新的病毒顆粒中,然後以出芽方式離開細胞完成生命周期。


LV擁有比γ-逆轉錄病毒更為複雜的基因組,存活和功能所需的基本基因是gag、pol和env基因,其中gag編碼結構蛋白,pol編碼逆轉錄所需的酶並整合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env編碼病毒包膜糖蛋白。





第三代慢病毒載體(圖片來源:Nature)


慢病毒載體的優勢


LV對分裂和非分裂細胞的感染效率能達到30%,而γ-逆轉錄病毒對大多數細胞的感染效率<30%,並且依賴細胞的分裂。因此,慢病毒載體是目前大多數造血幹細胞(HSC)編輯的首選工具


LV雖然和γ-逆轉錄病毒一樣存在可能發生插入突變的安全性問題,但後者會整合入基因的5'非翻譯區,前者則優先整合進基因的編碼區域,從而降低致癌風險


對比重組腺病毒(Ad)以及腺相關病毒(AAV),LV能攜帶更大、更複雜的轉基因,並且具有整合轉基因到宿主基因組的能力使產物穩定和長期的表達。




去年,藍鳥憑藉anti-BCMA CAR-T細胞療法bb2121的出色數據,躋身最讓人期待的癌症免疫治療公司。而作為慢病毒基因療法先驅,藍鳥憑藉兩項2/3期臨床階段產品,更是讓眾人翹首以盼。


今年7月,歐洲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CHMP)針對該公司LentiGlobin基因療法治療輸血依賴型β地中海貧血(TDT)和非-β0/β0基因型TDT授予了加速評估資格,不出意外,該療法有望於明年率先在歐洲上市


藍鳥的另一項慢病毒基因療法是用於治療腦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CALD)的Lenti-D,近日也公布了兩項2/3期臨床數據。對比目前CALD的唯一治療選擇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該療法在安全性上更具優勢,並且對於沒有合適配型的患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兩項基因療法(圖片來源:bluebird bio)


這兩款產品均是使用慢病毒轉導造血幹細胞製成。去年11月,藍鳥收購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一個125000平方的工廠,為該公司的基因和細胞療法生產慢病毒載體。此外,該公司還與3家病毒載體製造商達成了多年的合作協議:Brammer Bio、Novasep和默克集團旗下的MilliporeSigma。


因此,一旦基因療法獲批上市,藍鳥也有足夠的慢病毒載體可供患者使用。


推薦閱讀:

藍鳥更新Lenti-D慢病毒基因療法的兩項2/3期研究結果,對比HSCT療效、安全性更具優勢丨醫麥猛爆料

藍鳥「β-地貧基因療法」獲歐盟加速審評資格,有望明年率先在歐上市丨醫麥猛爆料



說到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先驅,怎麼能落下英國上市公司Oxford BioMedica?這家公司可是為諾華的CAR T產品Kymriah生產慢病毒載體的唯一供應商


產品研發方面,憑藉LentiVector®慢病毒載體遞送技術,該公司與賽諾菲、GSK等一線藥企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具有龐大的資金來源,包括工藝開發和生物加工收入以及特許權使用費。


此外,該公司針對眼科疾病、帕金森氏病在內的基因療法也已取得不錯的臨床進展。


研發管線(圖片來源:Oxford BioMedica)



Mustang Bio為人所知的是其在CAR T細胞治療上的雄厚實力,而你只知道嗎?這家公司首例還掌握著全球首個針對SCID-X1嬰兒的慢病毒基因治療試驗。


8月中旬,Mustang Bio與聖猶達兒童研究醫院達成協議,雙方將共同研發用於治療X連鎖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X1)的first-in-class基因療法。目前,一項針對2歲以下兒童進行的I/II期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預計該療法可為超過80%缺乏完全匹配骨髓移植供體的患兒提供新的長期治療手段。


推薦閱讀:

西雅圖兒童醫院開展「泡泡男孩」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新型療法曾獲Mustang Bio押注丨醫麥猛爆料

六項在研CAR-T細胞產品最新臨床進展,血液腫瘤、實體瘤一網打盡丨醫麥客盤點



今年8月,德國製藥巨頭BI攜手Oxford BioMedica,以及英國囊性纖維化基因療法聯盟(GTC)、英國技術商業化和投資公司帝國創新(Imperial Innovations),合作開發治療囊性纖維化的慢病毒基因療法。


推薦閱讀:德國製藥巨頭BI聯合多家英國研究機構布局基因治療,一次性慢病毒注射搞定囊性纖維化丨醫麥猛爆料



今年2月,AVROBIO宣布完成了6000萬的美元的B輪融資,用於推進數項慢病毒基因療法,針對包括法布裡病、戈謝病、胱氨酸病和龐貝氏病在內的溶酶體貯積症。


該公司設計了專有的第三代4質粒慢病毒載體系統,這是一種有效且經過驗證的基因轉移系統,可將基因穩定添加到患者自身的CD34 +細胞中。


去年,該公司在加拿大啟動了全球首個法布裡病基因療法臨床試驗。


研發管線(圖片來源:AVROBIO)



總部位於美國紐約Axovant Sciences致力於為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開發基因療法。


今年6月,Axovant與Oxford BioMedica達成了8.42億美元的協議,共同推進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病的慢病毒基因療法AXO-Lenti-PD(曾用名OXB-102),該療法通過遞送3種基因,可編碼內源性多巴胺合成所需的關鍵酶。此前,Oxford BioMedica已完成前身藥物ProSavin®的1/2期臨床試驗,並達到主要終點。預計AXO-Lenti-PD的1/2期劑量遞增研究將於年底啟動。


此外,通過與Benitec Biopharma的合作,該公司獲得了多達4項的AAV基因療法。



Rocket Pharmaceuticals位於美國紐約,由諾華細胞和基因治療部門的全球項目前負責人Gaurav Shah任總裁兼執行長,致力於開發針對極具挑戰的兒童罕見疾病的慢病毒基因療法。


該公司使用第三代自滅活LV轉導患者的幹細胞,以優化基因校正和幹細胞移植的潛力,通過患者自身造血幹細胞製造足夠量的健康蛋白質,糾正每種疾病的功能缺陷。


綜上,慢病毒載體轉導自體幹細胞的基因療法是上述公司的策略,這也表明LV與AAV的不同,針對以造血幹細胞移植為唯一治療手段的許多疾病,慢病毒基因療法很有可能創造新的治療前景!


參考出處:

上述各公司官網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18-0106-0

《科學》:基因療法時代已經到來!

相關焦點

  • 2019年我國基因治療載體行業發展現狀
    由病毒載體帶來的致病風險成為阻礙基因治療發展的嚴峻問題,開發更加安全有效並能高效表達的載體成為基因治療研究的關鍵。一、基因治療常用載體概況目前,基因治療主要採用病毒和非病毒兩種載體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較強專業性、可以為病毒載體產品提供GMP生產資源的CDMO公司蓬勃發展起來,包括諾華、凱特這樣的製藥巨頭,也紛紛將慢病毒和逆轉錄病毒載體的生產轉向CDMO。
  • 慢病毒造血幹細胞基因療法獲美國FDA批准臨床,在歐洲即將進入商業化階段丨醫麥猛爆料
    本文由醫麥客原創,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2020年11月23日/醫麥客新聞 eMedClub News/--近日,基因治療公司Orchard Therapeutics宣布,美國FDA批准了基因候選療法OTL-200的IND申請,用於治療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
  • 盤點國內5家基因療法初創公司
    隨著美國幾款基因療法的上市,全球基因療法不斷取得突破,國內也正在湧現一批聚焦基因療法的創新公司。有不完全統計數據稱,目前中國涉及病毒轉載和基因編輯的企業有20多家,但大多數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為主,真正開發基因療法的創業者還很少。本文僅盤點幾家頗受關注的基因療法初創公司。1.博雅輯因博雅輯因成立於2015年,目前總部設在北京,並在廣州及美國劍橋擁有分公司。
  • 獨家|基因治療載體AAV「安全神話破滅」?6位專家全方位解讀
    像過去逆轉錄病毒載體,經過好幾代的優化,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丹麥奧胡斯大學基因治療專業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本導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宇伽始終在從事病毒載體及非病毒載體相關的研究,他也為生輝梳理了基因治療中 AAV 整合事件的歷史。
  • 獨家|基因治療載體AAV「安全神話破滅」?6位專家全方位解讀
    像過去逆轉錄病毒載體,經過好幾代的優化,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丹麥奧胡斯大學基因治療專業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本導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宇伽始終在從事病毒載體及非病毒載體相關的研究,他也為生輝梳理了基因治療中 AAV 整合事件的歷史。
  •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 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自最早的基因編輯工具問世至今,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 獨家|基因治療載體AAV「安全神話破滅」?6位專家全方位解讀:太炒作...
    像過去逆轉錄病毒載體,經過好幾代的優化,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  丹麥奧胡斯大學基因治療專業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上海本導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宇伽始終在從事病毒載體及非病毒載體相關的研究,他也為生輝梳理了基因治療中 AAV 整合事件的歷史。  「早在 2007 年, Science 上有篇文章就講了 AAV 整合誘發肝癌現象。
  • 基因治療病毒載體有毒?這種方法可降低對神經細胞的毒性
    目前,許多體內基因治療的方法都是以腺相關病毒(AAV)為載體。腺相關病毒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通常需要輔助病毒的幫助才能複製。基因治療通常將腺相關病毒內部編碼病毒蛋白的DNA刪掉,然後治療性的轉基因或基因編輯工具包裝進腺相關病毒,隨後通過病毒將之遞送至患者靶細胞內最終進入細胞核,取而代之的是治療性轉基因,從而實現基因治療。
  • 諾獎加持,跨國藥企重金押注基因治療賽道,國內早期市場持續升溫丨2020年終盤點
    除了AAV病毒,在臨床上還在應用的病毒載體包括有腺病毒(AdV)、慢病毒(LV)以及逆轉錄病毒(RV)。未來國內一旦有基因療法獲批上市,CRO在擴大基因治療業務的同時,不排除會自主搭建基因治療臨床管線的可能。「之所以CRO公司更多的去選擇做病毒載體的研發服務,是因為規模化工業級別病毒載體包裝生產是限制中國基因治療的產業化進程重要因素。」
  • 全球首個基因治療病毒載體一次性GMP生產車間即將落戶上海
    在此基礎上,雙方將在基因治療領域,開展免疫治療用病毒項目的技術轉移及全球CMO項目合作,共同舉辦行業會議和人才培訓,以此來推動中國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行業發展。生命科學發展至今,精準治療已被世界認可,潘謳東認為離自己要實現「做成一件有益於人類健康的事業」的初衷邁出了關鍵性的一大步。從原理上來看,基因治療是將外源基因導入細胞以糾正基因缺陷,而病毒載體則是一種可將遺傳物質帶入細胞的工具,簡單來說,病毒載體就是通往基因治療的「橋梁」。
  • 基因治療時代到來:常用基因治療載體的介紹與選擇
    基因治療載體分為兩大類:病毒載體(主要包括慢病毒、腺病毒、逆轉錄病毒、腺相關病毒等),非病毒載體(主要包括裸露DNA、脂質體、納米載體等)在講基因治療載體前,我們先講一下基因治療中的兩個概念:in vivo和ex vivo。
  • 生基醫藥與錦斯生物合作開拓用於先進治療技術的病毒載體研發生產...
    生基醫藥與錦斯生物合作開拓用於先進治療技術的病毒載體研發生產服務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無錫生基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生基醫藥」)和上海錦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錦斯生物」)近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將共同開拓用於先進治療技術的病毒載體工業化領域,為客戶提供包括溶瘤病毒在內的多種可複製生產型基因治療病毒載體研發生產服務
  •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進展!我國首個原創基因治療載體:類病毒體
    儘管這些遞送載體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但它們卻不太適合直接用於臨床。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有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病毒載體由於長時間的表達基因編輯酶,會帶來安全性上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納米材料則面臨效率上的挑戰。
  • 本導基因蔡宇伽:突破遞送難題,才能引發基因治療市場的二次革命
    蔡宇伽博士先後就讀於山東大學、中科院、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院,並獲得丹麥奧胡斯大學基因治療專業的博士學位。2017 年回國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教授,開展基因治療的基礎研究以及產業化推進。針對本導基因的兩大技術平臺——VLP(類病毒載體)、下一代慢病毒載體的進展情況,蔡宇伽與生輝展開了系統的交流。
  • 中央記憶T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專家評審會在京圓滿結束丨醫麥猛爆料
    本文由醫麥客原創,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2019年6月16日/醫麥客 eMedClub/--細胞免疫治療即利用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通過生物手段改變腫瘤和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諾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忠傑諾未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忠傑在會上表示,公司積極響應政府提出的
  • 裸質粒載體在基因治療藥物中的應用
    基因治療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疾病治療模式,是通過載體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改善致病基因所產生的缺陷,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012年,歐洲首個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獲得批准,成為基因治療領域的裡程碑;2017年,FDA批准3款基因治療藥物上市,截止目前全球已批准8個基因治療藥物,其中我國共批准2個;2018年1月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Gene therapy comes of age」的文章,認為基因治療迎來了新時代,再次引發醫藥界對基因治療藥物的廣泛關注,大型跨國製藥企業也開始向基因治療研發方面進行實質性投資
  • 【分子克隆專題】第十一期:慢病毒載體
    慢病毒的產生和轉導如上圖步驟|,用包膜、轉移和包裝載體轉染慢病毒包裝細胞系。包膜、轉移和包裝載體轉錄的mRNA分別被翻譯成:通過內質網進入細胞膜的病毒包膜蛋白(2a);單鏈RNA病毒基因組(2b);病毒結構蛋白和酶(2c),這三種成分組裝成病毒顆粒,從宿主細胞膜上出芽。
  • 儀器製造商賽默飛加碼基因治療:17億美元收購病毒載體公司
    ., TMO)宣布,目前已經和基因及細胞療法公司Brammer Bio達成協議,根據協議,賽默飛將以17億美元收購Brammer Bio,此舉將擴大公司在快速增長的基因療法領域的業務。Brammer Bio 創辦於2016年,目前由私募股權公司Ampersand Capital Partners及其創始人所有,Ampersand Capital Partners是該公司唯一的機構投資者。Brammer Bio是一家領先的病毒載體開發和製造公司,主要向開發基因療法和基因修飾細胞療法的製藥公司提供外包研究和製藥服務。
  • 基因治療領域優質企業盤點(國內篇)
    這家公司的使命是努力促進基因治療從基礎研究走向臨床直至取得最後的成功,為人類攻克難治性疾病提供劃時代的新藥、好藥。公司擁有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病毒載體實驗室、疫苗研究實驗室以及哺乳動物細胞生物反應器無血清懸浮培養工藝中試生產車間。業務範圍涉及基於無血清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的病毒載體、病毒疫苗、病毒樣顆粒、重組蛋白以及細胞製品的早期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
  • CD47為慢病毒載體披上隱形鬥篷 或助肝靶向基因療法逃脫先天免疫
    他們利用天然抑制劑CD47整合到慢病毒載體(LVs)的表面,抵消吞噬細胞對它們的捕獲,結果發現:肝細胞基因轉移效率更高,急性炎症反應的激活減少;在非人靈長類動物(NHPs)的實驗中,LVs能夠在不引起毒性的情況下將治療基因轉移到肝細胞——體內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場所。這項研究於5月22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