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
——聽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講述基因科技
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記者:在剛剛結束的2017深圳國際生物技術峰會上,學界和業界大咖們討論的生物技術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例如基因科技何時才能惠及我們每個人?
汪建:此次峰會主題是「發展智慧大健康,打造產業新引擎」,生物技術一是有助於人們活得更加健康,二是能夠帶動生物和生命健康行業的發展,被認為是繼信息技術產業之後發展潛力和空間最大的產業,也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汪建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已經在全國很多地區得到應用,有效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出生缺陷。華大自己有約6000名員工,這幾年一共生了1300多個孩子,由於都接受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所以沒有一個出生缺陷。我們希望在十年之內全體中國人都能做基因檢測。個人全基因組並不神秘,就跟現在人手一部手機一樣,未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全基因組數據。基因組測序技術會從每個人自身開始,影響並改變你的生老病死。這種「知過去、明未來」的個人全基因組測序,可以被稱為閱讀生命「天書」的技術。但是,對於這本「天書」,全基因組測序只是做到了「閱讀」,而不是「解讀」。全基因組檢測最高的門檻不在於測序本身,而是對基因數據的處理和解讀。全基因組檢測最大的價值,也由此而來。
記者:您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請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汪建:茹毛飲血、遵從叢林法則的時代過去了;缺吃少喝、柴米油鹽的農業時代過去了;天天關注衣食住行的工業時代過去了;信息爆炸的資訊時代也將過去。過去兩三百年的工業時代,我們過於被物質所引導。但仔細想一想,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當人工智慧發展成熟,機器人在世界全面鋪開的時候,就意味著工業革命的終結。屆時,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就業,人們也終將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時你就會發現,我們開始了人類的終極追求——從物質到生命的掌控,這時就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生命時代,這一時代的特徵是:真正以人為本,讓人類活得更好,活得健康美麗。
記者:每個人都活得很好、健康美麗,確實是一個誘人的前景,那我們在生命時代能活多久呢?
汪建:有些事情,例如認知、愛情、幸福,那些屬於腦科學的範疇,我們現在還搞不明白,但有一點我們現在就能搞明白,那就是在生命時代,人人都能活到一百歲。這其中,基因要素應該佔一生的40%,生活方式佔30%,生活環境佔30%。將來生活環境好了,就是基因和生活方式各決定一半。在全新的狀態下,人活到一百歲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把醫學發展分為五代。
在20世紀以前,是醫學1.0即傳統醫學時代。那時科學落後,資源匱乏,傳染病是人類第一殺手,大多數國家的人均壽命低於40歲。
進入20世紀,人類開始注重公共衛生,修建下水道和自來水系統;顯微鏡的發明讓人類得以發現抗生素、研發疫苗。這是醫學2.0時代,將人均壽命提升到60歲。
而醫學3.0時代,就是近幾十年,人均壽命增長很快。去年,中國公布的人均期待壽命是76歲,正好是解放初的一倍。這是所謂的「循證醫學時代」,根據實驗性的臨床經驗、臨床資料和對疾病基礎知識的理解來診治病人。
現在,醫學4.0的時代正在來臨,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更為精準:基因大數據可以對遺傳疾病精準預測預防,從納尺度到微尺度、從微尺度到大場景,我們對生命完全可控。中國提出2030年的人均期待壽命為79歲,實際可能會更長。
未來,將是5.0的時代,基因實現存、讀、寫:人類應用基因檢測加上病理、影像、免疫、代謝監測和運動、營養方案,實現疾病預防。現在我們正在做的工作,就是讓基因可改造、可編寫——讓基因受控。基因是完全可以受控的,也是可以預測的。所以屆時人類活到100歲甚至120歲都不是問題。
記者:在即將到來的生命時代,中國將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汪建:在工業時代,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和追趕的狀態。在資訊時代,中國雖然最終趕上了西方發達國家,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為在生命時代中國完全可以處於引領的地位。因為我們中國有著獨特的科技優勢和國情優勢。中國的基因技術已經走到了世界最前沿,在基因技術的理論、動力、方向、速度、模式上,中國已經超過了歐洲和日本。我們解讀基因和改寫基因的成本都在快速下降,基因技術的發展速度比摩爾定律還快。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兩國的三家公司能夠量產臨床級別的基因測序儀。十幾年前,6個國家的科學家花38億美元做了一個人的基因,現在我們不到1000美元就可以測一個人的基因,這一價格在2020年預計能降低到1000元人民幣。所以說,中國可以引領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現在我們正面臨百年不遇的戰略發展機遇。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28日 09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