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地區分布的世界珍稀物種———三尾鳳蝶
和昆蟲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楊星科有一志願擱在心裡一直放不下。他志在秦嶺昆蟲志。
「秦嶺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秦嶺脊椎動物志與植物志均已完成,而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作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和中科院西安分院黨委書記,楊星科決心利用退休前的這幾年聯合同行一起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寫。
這是個「大活兒」——十卷本;秦嶺也不僅僅是幾座山頭——總面積為82920平方公裡。困難顯而易見,但楊星科還是很想試試。
曾經腳踝骨折不得不從山裡爬出來的歷險沒有讓他膽怯,幾年前腦血栓的打擊反而增加了他工作的緊迫感。今年,為了秦嶺昆蟲「志」,楊星科和他的朋友們集結起來,在這片華夏文明的「龍脈」開始了新的徵程。
捷克人會說秦嶺方言
楊星科的緊迫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秦嶺昆蟲標本大量流失海外」的尷尬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1980~2010年間,超過50萬號秦嶺昆蟲標本流失海外,目前僅對於鞘翅目(俗稱甲蟲),國外學者就已發表模式產地為秦嶺的新種600餘種,其中不乏新屬,甚至新科,涉及約300篇文章。
「而這僅僅是極少的一部分發表的標本,未發表和待研究的標本數量更是難以估算。」楊星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據觀察,歐洲赴秦嶺考察最多的是捷克科學家。更讓楊星科吃驚的是:「有的捷克學者長期蹲守在秦嶺,甚至能夠用當地的方言進行交流。」
捷克人將標本帶回歐洲後,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到歐洲各大博物館,已發表文章中涉及到的標本多來源於此。
在此之前,日本學者對秦嶺昆蟲的採集量也很龐大。他們通常採取長期蹲守的形式,採得的標本通常保存在廣大民間愛好者手中,雖然發表文章中涉及的較少,但標本絕對量卻異常驚人。國家有關部門曾為此專門採取措施。
此外,還有一些西方學者採取的策略通常是僱傭當地人進行採集。這種方式更加隱蔽,而且採集效率更高。
大量昆蟲標本流失海外,一方面造成大量新屬種的模式標本保存在國外,為相關研究造成困難;另一方面是天敵資源、功能分子和特殊生境基因資源等重要種質資源的流失,使我國有從種質資源擁有國變為種質資源下遊產品輸入國的風險。
秦嶺昆蟲為何招老外
你可能會問,秦嶺的昆蟲為何令外國人都如此著迷?
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山脈,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裡,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
它還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重點地區、生物種質資源的基因庫,同時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素有「綠肺」之稱。
「秦嶺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14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楊星科說,「秦嶺地區所承載的生物種質資源,在物種、遺傳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上都具有國家乃至世界戰略意義。」
秦嶺生物資源的考察與研究歷來受到學者的重視,但由於種種原因,各個學科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
據了解,秦嶺脊椎動物的研究是最透徹的,這與陝西秦嶺生物與農業資源考察隊(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前身)近半個世紀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目前已正式出版秦嶺動物志魚類、鳥類、獸類和麝等卷冊。秦嶺植物志也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部出版,現在已進入查漏補遺階段。
相對而言,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目前只有楊星科所著的《秦嶺西段及甘南地區昆蟲》一部涉及秦嶺昆蟲的專著,以及部分類群的專論(秦巴山區食蚜蠅、秦嶺小蛾類),系統而全面的秦嶺昆蟲志至今未能完成。
而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多、最具多樣性的類群,約佔已知生物種類的一半、動物種類的四分之三。昆蟲物種豐富、分布廣泛、系統全面採集難度大,加上由於歷史原因重視不夠,給研究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雖然專家深知其重要性,但此前受條件制約,只能將該工作留至今日。
楊星科認為,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及相關科研條件的改善,我國已經擁有了必備的實力,應該將此歷史難題提上日程,從而進一步協調各學科的平衡發展。
為昆蟲志而集結出發
楊星科始終覺得,自己有責任推進秦嶺昆蟲志的編寫工作。
從專業上講,楊星科曾主持多項野外考察工作並出版多部相關專著,主要涉及鞘翅目、脈翅目、蛩蠊目、捻翅目等類群的形態及系統演化研究工作,已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他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專著10餘部,並主持國家、中科院和省部級基金10餘項。
這些經驗保證了楊星科能夠對秦嶺昆蟲志項目的順利開展予以全面統領,並能深度挖掘該項目的潛力,提升研究層次。不過他也深知,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為此,他想辦法聯合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省西安植物園、西北大學及陝西理工學院等5家單位參加該項目,還爭取到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5家單位的合作支持。
目前,秦嶺昆蟲志項目已經集結了一支16名專家為骨幹力量的專業隊伍。
他們的目標明確:在充分研究現有標本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區域、部分季節的補充考察;通過查看原始文獻,了解外國學者已發表新種的產地,進而獲取相關種類的地模標本;全面系統整理秦嶺標本和文獻資料,對相關種類進行分類學釐定,最終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研。
為保證順利開展,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將作為依託單位給予支持。該所是以動物學基礎研究和瀕危動物保護為主的公益型科研機構,主要開展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瀕危物種保護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僅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野生動物標本館就收藏有各類野生動物標本5萬餘件,為西北地區野生動物標本藏量之首。
在3個多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楊星科對於正在逐步展開的浩大工程,並不願「拔高」,「只是希望給後來者留下紮實的基礎資料」。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3-09-17 第6版 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