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秦嶺地區分布的世界珍稀物種———三尾鳳蝶

    和昆蟲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楊星科有一志願擱在心裡一直放不下。他志在秦嶺昆蟲志。

  「秦嶺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秦嶺脊椎動物志與植物志均已完成,而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作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和中科院西安分院黨委書記,楊星科決心利用退休前的這幾年聯合同行一起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寫。

  這是個「大活兒」——十卷本;秦嶺也不僅僅是幾座山頭——總面積為82920平方公裡。困難顯而易見,但楊星科還是很想試試。

  曾經腳踝骨折不得不從山裡爬出來的歷險沒有讓他膽怯,幾年前腦血栓的打擊反而增加了他工作的緊迫感。今年,為了秦嶺昆蟲「志」,楊星科和他的朋友們集結起來,在這片華夏文明的「龍脈」開始了新的徵程。

  捷克人會說秦嶺方言

  楊星科的緊迫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秦嶺昆蟲標本大量流失海外」的尷尬現實。

  據不完全統計,1980~2010年間,超過50萬號秦嶺昆蟲標本流失海外,目前僅對於鞘翅目(俗稱甲蟲),國外學者就已發表模式產地為秦嶺的新種600餘種,其中不乏新屬,甚至新科,涉及約300篇文章。

  「而這僅僅是極少的一部分發表的標本,未發表和待研究的標本數量更是難以估算。」楊星科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

  據觀察,歐洲赴秦嶺考察最多的是捷克科學家。更讓楊星科吃驚的是:「有的捷克學者長期蹲守在秦嶺,甚至能夠用當地的方言進行交流。」

  捷克人將標本帶回歐洲後,會通過各種方式分散到歐洲各大博物館,已發表文章中涉及到的標本多來源於此。

  在此之前,日本學者對秦嶺昆蟲的採集量也很龐大。他們通常採取長期蹲守的形式,採得的標本通常保存在廣大民間愛好者手中,雖然發表文章中涉及的較少,但標本絕對量卻異常驚人。國家有關部門曾為此專門採取措施。

  此外,還有一些西方學者採取的策略通常是僱傭當地人進行採集。這種方式更加隱蔽,而且採集效率更高。

  大量昆蟲標本流失海外,一方面造成大量新屬種的模式標本保存在國外,為相關研究造成困難;另一方面是天敵資源、功能分子和特殊生境基因資源等重要種質資源的流失,使我國有從種質資源擁有國變為種質資源下遊產品輸入國的風險。

  秦嶺昆蟲為何招老外

  你可能會問,秦嶺的昆蟲為何令外國人都如此著迷?

  秦嶺是橫貫中國中部的山脈,呈東西走向,長約1500公裡,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水嶺。

  它還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和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重點地區、生物種質資源的基因庫,同時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涵養地,素有「綠肺」之稱。

  「秦嶺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14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楊星科說,「秦嶺地區所承載的生物種質資源,在物種、遺傳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上都具有國家乃至世界戰略意義。」

  秦嶺生物資源的考察與研究歷來受到學者的重視,但由於種種原因,各個學科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

  據了解,秦嶺脊椎動物的研究是最透徹的,這與陝西秦嶺生物與農業資源考察隊(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前身)近半個世紀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目前已正式出版秦嶺動物志魚類、鳥類、獸類和麝等卷冊。秦嶺植物志也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部出版,現在已進入查漏補遺階段。

  相對而言,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目前只有楊星科所著的《秦嶺西段及甘南地區昆蟲》一部涉及秦嶺昆蟲的專著,以及部分類群的專論(秦巴山區食蚜蠅、秦嶺小蛾類),系統而全面的秦嶺昆蟲志至今未能完成。

  而昆蟲作為地球上種類最多、最具多樣性的類群,約佔已知生物種類的一半、動物種類的四分之三。昆蟲物種豐富、分布廣泛、系統全面採集難度大,加上由於歷史原因重視不夠,給研究工作帶來很大困難。雖然專家深知其重要性,但此前受條件制約,只能將該工作留至今日。

  楊星科認為,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及相關科研條件的改善,我國已經擁有了必備的實力,應該將此歷史難題提上日程,從而進一步協調各學科的平衡發展。

  為昆蟲志而集結出發

  楊星科始終覺得,自己有責任推進秦嶺昆蟲志的編寫工作。

  從專業上講,楊星科曾主持多項野外考察工作並出版多部相關專著,主要涉及鞘翅目、脈翅目、蛩蠊目、捻翅目等類群的形態及系統演化研究工作,已在相關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他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0篇,專著10餘部,並主持國家、中科院和省部級基金10餘項。

  這些經驗保證了楊星科能夠對秦嶺昆蟲志項目的順利開展予以全面統領,並能深度挖掘該項目的潛力,提升研究層次。不過他也深知,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為此,他想辦法聯合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省西安植物園、西北大學及陝西理工學院等5家單位參加該項目,還爭取到了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5家單位的合作支持。

  目前,秦嶺昆蟲志項目已經集結了一支16名專家為骨幹力量的專業隊伍。

  他們的目標明確:在充分研究現有標本的基礎上,進行部分區域、部分季節的補充考察;通過查看原始文獻,了解外國學者已發表新種的產地,進而獲取相關種類的地模標本;全面系統整理秦嶺標本和文獻資料,對相關種類進行分類學釐定,最終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研。

  為保證順利開展,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將作為依託單位給予支持。該所是以動物學基礎研究和瀕危動物保護為主的公益型科研機構,主要開展了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瀕危物種保護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僅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的野生動物標本館就收藏有各類野生動物標本5萬餘件,為西北地區野生動物標本藏量之首。

  在3個多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楊星科對於正在逐步展開的浩大工程,並不願「拔高」,「只是希望給後來者留下紮實的基礎資料」。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3-09-17 第6版 研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科學網—發現「三不像」昆蟲化石新目
    本報訊(見習記者李晨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與德國昆蟲學家合作,發現了產自白堊紀的(約一億年前)緬甸琥珀的一個昆蟲綱化石新目
  • 【中國科學報】「昆蟲工作坊」裡萌發科學夢
    「製作昆蟲標本是個技術活,剛開始接觸會比較難,我們從最簡單的甲蟲開始學習,甲蟲皮實。」5月19日,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內一個臨時改建的教室內,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劉曄正在向小學生們展示如何做昆蟲標本。
  • 【中國科學報】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來自緬甸、約一億年前白堊紀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  岡瓦納古陸又稱「南方大陸」,是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
  • 【中國科學報】豆娘化石再現億年前昆蟲求偶行為
    「求偶行為廣泛存在於現生昆蟲的各個類群,但化石記錄極為罕見,這是因為昆蟲(包括其他動物)行為保存為化石的機率極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昆蟲的古行為研究多藉助間接的證據來推導,如一些特殊的身體結構。」
  • 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徵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
  • 《浙江昆蟲志》編輯委員會專題會議在北京召開
    >begin--> 11月23日,《浙江昆蟲志》編輯委員會在北京科學出版社召開專題會議,省林業局一級巡視員吳鴻、科學出版社總編審李鋒,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所、中國農業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揚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江西師範大學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
  • 珍稀昆蟲蛩蠊目研究取得新進展
    (A) 雌性蛩蠊 (B) 棲息地 (C) 已知的三種蛩蠊的分布圖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徵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
  • 《武夷山國家公園鉤蛾科尺蛾科首部昆蟲志》出版
    近日,武夷山國家公園組織出版了《武夷山國家公園鉤蛾科尺蛾科昆蟲志》,該志記錄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內分布的鉤蛾科4亞科35屬71種,尺蛾科5亞科196屬357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展示秦嶺豐富動植物資源 太白山秦嶺動植物展覽館開館
    西部網寶雞訊 (記者 魯鵬飛) 8月21日,太白山秦嶺動植物展覽館開館暨太白山紅河谷「兩園貫通」啟動儀式舉行。秦嶺主峰太白山,相對高差3280米,形成明顯的垂直地貌、氣候、土壤和生物種群分布帶。這裡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多種多樣的生物種群,其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中國天然動物園」之稱。
  • 秦嶺發現一隻華北豹,追著「六不像」跑,就要追上時卻掉頭離開了
    陝西有座美麗又神奇的山脈,它就是秦嶺,獨特的自然環境滋養著不同類型的植被,這裡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秦嶺深山裡棲息著羚牛、大熊貓、林麝、鬣羚與金絲猴等珍稀野生動物。這個月,位於秦嶺的陝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一隻華北豹(俗稱金錢豹),它黃棕色的皮毛,遍布銅錢狀斑紋,猶如披著精美的外衣,又帥又酷。
  • 我國發現第2隻蛩蠊目昆蟲
    我國第2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 宋克清/攝[科學網 陳丹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繼中科院動物所王書永高級工程師於1986年首次在東北長白山發現中華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之後,今年該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又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是我國蛩蠊目昆蟲第2隻標本。
  • 為什麼秦嶺是中國龍脈
    地理學認為,中國大陸眾多山脈的根是崑崙山。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經陝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南部與四川省北部交界處,呈東西走向, 長約1600多千米。為黃河支流渭河與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水的分水嶺。秦嶺腳下誕生了中國古代的絢爛文明。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樓生」升級當姥姥了
  • 我國發現第二隻蛩蠊目昆蟲
    (7月24日宋克清攝於新疆喀納斯)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楊星科研究組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二隻蛩蠊目昆蟲標本。經白明博士和王書永高級工程師共同鑑定,該蛩蠊為西蛩蠊屬Grylloblattella的1個新種,是世界上該屬發現的第3個種。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李敏笑著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說。  大學畢業後,李敏當過兩年老師,後來辭職來到了植物研究所做實驗室秘書,一兩年之後便有機會開始接觸資料庫方面的工作。也正是因為在攝影方面的專長,他對信息系統設計等工作上手很快。  2006年,植物研究所開始做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李敏去參與討論了幾次,後來逐漸開始參與到網站設計和圖片庫模塊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