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李晨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與德國昆蟲學家合作,發現了產自白堊紀的(約一億年前)緬甸琥珀的一個昆蟲綱化石新目:奇翅目。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岡瓦納研究》。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為第一作者,德國耶拿大學教授比特爾為通訊作者。
「奇翅目的拉丁名本意是外星人。」白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琥珀拿到手後,我們一眼就發現它的特徵組合非同尋常。」
奇翅目昆蟲可說是昆蟲中的「三不像」:三角形頭部、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具基節上溝以及具有捕捉功能的前足(前足腿節和脛節無齒,僅前足腿節具毛列),與螳螂目近似;極短的圓蓋狀前翅為革翅或鞘翅,同時具有發達的後翅,與革翅目蠼螋、鞘翅目隱翅蟲或澳洲螽斯科部分類群近似;足的跗節端部爪間具發達且上翹的中墊(具有黏附功能),又與螳脩目近似。
研究人員利用顯微CT對琥珀標本進行了掃描,重建了該蟲的三維形態,尤其是對頭部和生殖器進行了高解析度的重建,能夠對頭部骨縫和非對稱的生殖器細節進行解讀;同時對前翅和後翅進行了重建,並在計算機中將後翅虛擬展開,對部分保存下來的翅脈進行了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6-03-22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