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

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如果用戶不想下載應用程式,拍下二維碼,就可以打開我們為手機瀏覽開發的窄版網站。」

「植物所在植物分類學方面積澱深厚,在國內一直起著『火車頭』的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研究所在重視經典分類學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成果的數位化。」中科院植物所所長方精雲希望,新的產品「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國民素質提高作出一點貢獻,同時也要讓這門古老的、公眾認為『淨花錢』的學科最終能夠回饋經濟社會發展」。

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彭斌認為,多年來,傳統紙質版的《中國植物志》一直備受讀者喜愛,此次的多媒體版本發布後,一定能惠及更多人群,讓科研成果更加有效地傳播出去。

據了解,由植物所主持,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所、中山大學等單位312位作者參與編研的《中國植物志》歷經45年艱辛完成。全書共80卷,126冊,5000多萬字,是目前世界上記錄植物種類最多的一部植物志。它既是記載植物「身份」的「戶口簿」,又是記錄和研究植物特徵特性的重要「信息庫」,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引用和高度評價,也因此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4-02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中國植物志》包括的範圍正是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儘快編寫、早日出版,不僅是中國植物學工作者的共同願望,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植物志》共計80卷126分冊,包含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分別歸屬於300多個科的3401個屬之中。全書有5000多萬字,圖版9000餘幅,是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
  •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一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視和持續支持。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驗收會現場3月30日至4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
  • 中國植物志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中國植物志沒有聽說過中國植物志的小夥伴們,讓知了我來隆重介紹一下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附電子版網址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80卷126
  • 【中國科學報】楊星科與秦嶺昆蟲「志」
    他志在秦嶺昆蟲志。  「秦嶺區域位置獨特、生態功能特殊,是我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秦嶺脊椎動物志與植物志均已完成,而秦嶺昆蟲的研究非常滯後。」作為我國著名昆蟲學家和中科院西安分院黨委書記,楊星科決心利用退休前的這幾年聯合同行一起完成秦嶺昆蟲志的編寫。  這是個「大活兒」——十卷本;秦嶺也不僅僅是幾座山頭——總面積為82920平方公裡。困難顯而易見,但楊星科還是很想試試。
  • 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80卷、126分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涵蓋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作為中國植物的「戶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80卷、126分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涵蓋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作為中國植物的「戶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植物志》的問世其實經歷了80多年的歲月流轉,在四代中國植物學家手中薪火相傳。
  • 【館藏資源】《中國植物志》電子版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2004年,《中國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時年89歲的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先生豪邁宣告:「我要為《中國植物志》這部巨著而熱烈歡呼,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起來了!」     植物志是記載某個國家或某一地區植物名稱、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等的科學著作。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 一草一木 以書明志 五卷本《樂清植物志》出版發行
    至2015年初,完成了《樂清植物志》第五卷(補遺卷)的編寫,才終於完成《樂清植物志》五大卷。可以說這部植物志,是迄今為止對樂清現有植物資源的相對完整的科學記錄。因考慮到菌類、地衣類、藻類、苔蘚類等植物均沒有列入全國各種植物志的一貫做法,本志對這四類植物也不加以收錄。他在志書的後記裡寫道:「一部志,一生緣。一篇後記,難以言表。雖耄耋已至,疾病纏身,日子卻依舊過得平靜喜樂,幸福人生,如此足矣!」
  • 【中國科學報】李敏:打造手中的植物世界
    只要關注名為「中國植物志」或「中國植物圖像庫」的微信公眾號,隨手將遇到的花卉拍攝下來,並上傳到微信公眾號中去,你就能立刻得到該花卉的名稱及物種信息,識別準確率在80%以上。  「拍花識植物」只是李敏眾多數字植物同類項目中的一個。在李敏看來,自己工作的目標就是讓植物分類學的研究成果走出研究所,真正成為普通人看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東西。
  • 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科技名家筆談)
    中國境內曾有3次大規模植物採集,分別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在西藏、滇西北和川西進行的採集,上世紀30-40年代由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驌組織的滇西北和川西採集,以及上世紀70-80年代進行的大規模青藏科考。
  • 為《中國植物志》寫史,向老先生致敬
    》是一部擁有8卷126分冊的煌煌巨著,由幾代中國植物學家,歷經幾十餘載時間艱難編纂而成,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科學贏得榮譽,也為中國植物學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是一部完整記述《中國植物志》研究、編寫、出版工程全景式的力作,具有填補科學史、出版史研究空白的價值。全書以翔實、客觀的文字呈現出《中國植物志》研究、編纂過程中曲折和執著的實現路徑,探尋各個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編纂過程的始末,記述主要科、屬編寫經過和學術成就,藉以評述中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歷史。
  • 歷時25年編撰的《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完成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前後歷時25年,由中美等國共同完成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已於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共80卷125冊,2004年出版完成,並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國維管植物大普查 36500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經過3年的研究,何芳良與碩士研究生呂牧羊聯合署名,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估算出中國總共約有36500種維管植物(最多不超過39200種)。「中國還有約5000種維管植物有待發現。假如保持現在每年約100種的發現速度,至少還需要半個世紀才能將所有維管植物描述完畢。」何芳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 中國維管植物「大普查」
    經過3年的研究,何芳良與碩士研究生呂牧羊聯合署名,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學》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估算出中國總共約有36500種維管植物(最多不超過39200種)。「中國還有約5000種維管植物有待發現。假如保持現在每年約100種的發現速度,至少還需要半個世紀才能將所有維管植物描述完畢。」何芳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 世界最大植物志4代人接力編纂45年,完成時前兩代編者僅剩吳徵鎰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2004年,《中國植物志》第一卷問世,隨後《中國植物志》80卷126分冊全部出版。《中國植物志》全書5000多萬字,是一部總結中國維管束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是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植物志中,卷冊最多、體量最大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