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科技名家筆談)

2021-01-10 人民網

作者洪德元近影。

泛喜馬拉雅地區包括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的東北部;東起中國西南部,經緬甸東北部、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北部,西至阿富汗東北部的瓦罕走廊;東西長約2500公裡,南北寬200-300公裡,總面積僅有157萬平方公裡,但全球8000米以上的高山僅有14座,這裡就佔10座,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之稱,構成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

泛喜馬拉雅是神奇的生物寶庫,這裡山高谷深、氣候多變、環境複雜,植物多樣性分化極為強烈,全球32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就佔有3個。中國被稱為「世界花園之母」,而眾多著名花卉來自這裡。這裡的高山花卉堪稱世界之最,如多姿多彩的杜鵑花、馬先蒿、報春花、龍膽等大屬的大部分種類在此生長。根據我們的初步數據,該地區植物物種數約2萬,是歐洲的兩倍,比美國和加拿大加起來還多。然而,這裡大地震和泥石流頻發;刀耕火種、過度採挖現象也很嚴重,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容樂觀。

19世紀,英國人在這一地區採集大量植物標本,存放於英國皇家植物園和博物館。上世紀60年代後,日本人在尼泊爾、美國人在緬甸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中國境內曾有3次大規模植物採集,分別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在西藏、滇西北和川西進行的採集,上世紀30-40年代由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驌組織的滇西北和川西採集,以及上世紀70-80年代進行的大規模青藏科考。

泛喜馬拉雅地區雖有一些零散的區域性植物志書,包括19世紀80年代的《英屬印度植物志》、上世紀80年代的《不丹植物志》和《巴基斯坦植物志》,國內則有1983-1987年的《西藏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但這些志書不僅零散,而且年代久遠、水平高低不一,遠不足以反映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近年,僅在喜馬拉雅山東段考察和研究就發現200多個植物新物種。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在上述背景下啟動,旨在充分利用現有標本和文獻,開展重點地區和空白地區的補充考察和採集,進行總結、集成和提高,完成一部世界上內容最豐富、最有特色的自然地理區的植物志,為整個泛喜馬拉雅地區生物多樣性提供本底、瀕危狀況完整數據,為保護世界上最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是植物學領域由中國主導的第一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規模之宏大、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專家之多,創本領域國際紀錄。我們不僅贏得泛喜馬拉雅地區的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專家的積極響應,而且吸引英、日、美等國的學者積極支持和參與,特別是國際著名生物學家雷文(P.Raven)積極為此項目出謀劃策。

項目開展10年間,我們對該地區開展了15次大中型野外綜合考察、400餘次專科專屬類的小型考察,採集植物標本9.3萬份,拍攝植物照片10萬張,獲取了該地區珍貴的第一手植物本底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們編著了8卷(冊)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已由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與現有的植物志不同,除一般植物志內容外,還包括標本引證、分布地圖、模式標本考證和討論等,還應用了分子系統學、系統發生基因組學等研究方法和數據,居群生物學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統計分析方法,出版後立即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和評價。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表示,《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傳統內容與生物學的最新發展和手段緊密結合,代表了植物志的國際最高水平。美國密蘇裡植物園伊薩(IhsanAl-Shehbaz)博士是該項目組重要成員,他曾主持過北美植物志、中美洲植物志、南美洲植物志等十多部植物志中的十字花科的編研。但他認為自己主持編研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十字花科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水平,是他最滿意的研究成果。

(作者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泛喜馬拉雅植物志》主編,被國際植物分類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即「恩格勒金質獎章」,是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本版攜手科學出版社推出

相關焦點

  • 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80卷、126分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涵蓋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作為中國植物的「戶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肯亞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22日上午9點,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肯亞國家博物館的科學家們歡聚在該武漢植物園行政樓的3號會議室,共同召開《肯亞植物志》編研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鄭重宣布,這一填補空白的重大項目正式啟動!
  • 《燕園草木》出版——北大終於有了自己的植物志
    《燕園草木》一書由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和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顧紅雅共同主編,歷時一年多,薈集了校內外多個部門院系的近二十位專家、學者和學生,篩選了185種校內常見及特色植物,對每一種植物都進行了中英文的植物學形態、分布區域、生長習性的描述,部分植物還附有雋永的散文短文,或者節選自季羨林、宗璞等名家,或者出自其他北大師生飽蘸深情之筆觸。
  • 數學:思維的體操(科技名家筆談)
    目前,高校正在試行的小班化教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等教學手段,這將帶來創新性思維品質培養的活力和培養效率的提高。  在當今社會,良好的思維習慣已滲透到生活各方面。疫情控制、社會治理和企業管理等都面臨著大量碎片化問題,需要邏輯思維,實行系統管理。大數據處理、人工智慧和金融控制等都面臨著大量復雜數據或表象,需要抽象思維,找出共性特徵和構建模型,實行數據管理。
  • 神奇植物志:致幻植物
    神奇植物志:致幻植物 2019-12-25 1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草一木 以書明志 五卷本《樂清植物志》出版發行
    2019-01-04 11:09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常權《樂清植物志》封面。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常權 攝1月2日,由陶德生先生編著的五卷本煌煌大著《樂清植物志》舉行了首發儀式。樂清植物志是在對樂清全市野生植物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參考了大量資料後編寫而成的。共收錄野生和栽培植物2437種,基本上做到一種一圖,達到圖文並茂的目的。
  • 耕耘MILPA學科 「開道超車」碳基時代(科技名家筆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重大科技創新正拓展人類認識邊界,科學研究從微觀到宇觀各尺度加速縱深演進,重要領域產業變革正從導入期向拓展期轉變。同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未來產業布局,以更為寬廣的時代視野和格局,研判與瞻望未來科技人才的需求變化,培養前沿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戰略後備力量。加快布局顛覆性科技前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
  • 《深圳植物志》出版發行
    全套《深圳植物志》及植物藝術畫等,首次揭開面紗。  活動在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形象片的播放中拉開帷幕,數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表達了對本屆大會的美好祝願和寄語,向世界發出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的綠色邀約。  迎接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重要成果之一、全套成功出版的《深圳植物志》率先亮相。
  • 《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面世
    由華南植物園及香港植物標本室(Hong Kong Herbarium)共同合作主編的《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於4月9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書店(www.bookstore.gov.hk)出版發行。
  • 數學:大道至簡 駕馭無窮(科技名家筆談)
    如果將短線段上的點與長線段上的點建立一一對應關係,那麼它們上面的點的數量就是相同的,儘管這看起來如此不可思議。數學本質上是從定義、公理、公設出發,按照邏輯推理規則,得出的一套演繹系統。數學的嚴謹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舉反例的思維方式,這是數學不同於社會科學和實驗科學的一大特點;二是其邏輯性,包括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 中國植物志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中國植物志沒有聽說過中國植物志的小夥伴們,讓知了我來隆重介紹一下,這個植物界的權威網站——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本身一部書,它是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80卷126冊,5000多萬字,記載了我國3萬多種植物,共301科3408屬31142種,該書基於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這個網站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植物資源庫。
  • 《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7月25日至8月2日間,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課題組在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組織召開了《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啟動會議,並組織了首次聯合野外考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臺灣嘉義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南京林業大學、贛南師範學校、樂清中學8家單位的10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中國植物志》包括的範圍正是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儘快編寫、早日出版,不僅是中國植物學工作者的共同願望,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植物志》共計80卷126分冊,包含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分別歸屬於300多個科的3401個屬之中。全書有5000多萬字,圖版9000餘幅,是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
  • 世界屋脊——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口
    曬一曬我去過的最遠地方【世界屋脊——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口】2015年4月,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隨採訪組來到世界屋脊——海拔4824米的巴顏喀拉山口。巴顏喀拉山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同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的交界山口,這裡是我國首個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所在地,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當代中國,沒有哪一部著作能像這套擁有126卷冊、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的《中國植物志》一樣,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最終完成;也很少有什麼著作能像《中國植物志》那樣由四代科學家辛勤耕耘、通力合作而成。     翻開2009年度國家科技獲獎名錄,《中國植物志》獲獎者欄目中的黑色邊框分外醒目——這意味著當無限榮光來臨時,一些歷經千辛萬苦者甚至已遠離塵世。
  • 新一代植物志iFlora: 機遇與挑戰
    目前,基於傳統形態學特徵的物種鑑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無法滿足人們認知物種的需求。儘管隨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大多數植物志已實現了電子化並提供網上檢索和查閱,但仍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植物物種準確、快速鑑定和遺傳信息高效獲取的目標。近年來,DNA條形碼技術的發展為快速的物種鑑定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精細分類學標準,使物種的準確、快速鑑定成為可能。
  • 新書推薦|《有毒植物志》
    新書推薦|《有毒植物志》 2020-10-10 14: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科學時報:《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正式啟動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日前正式啟動,這是繼《中國植物志》後又一個經典植物學大項目。與《中國植物志》不同的是,由於泛喜馬拉雅地區,特別是喜馬拉雅南坡主要位於中國境外,因此,該項目是我國經典植物學上的第一個原創性國際項目,在這一項目中,我國佔據主導地位。12年後,國際生物科學界和地球科學界將會以極大興趣關注這一巨著的問世。
  • 《中國南海諸島植物志》(中文版)出版發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主編的《中國南海諸島植物志》(中文版)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該書英文版Flor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出版後有關南海諸島植物學研究的又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