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德元近影。
泛喜馬拉雅地區包括橫斷山、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的東北部;東起中國西南部,經緬甸東北部、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北部,西至阿富汗東北部的瓦罕走廊;東西長約2500公裡,南北寬200-300公裡,總面積僅有157萬平方公裡,但全球8000米以上的高山僅有14座,這裡就佔10座,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之稱,構成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
泛喜馬拉雅是神奇的生物寶庫,這裡山高谷深、氣候多變、環境複雜,植物多樣性分化極為強烈,全球32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就佔有3個。中國被稱為「世界花園之母」,而眾多著名花卉來自這裡。這裡的高山花卉堪稱世界之最,如多姿多彩的杜鵑花、馬先蒿、報春花、龍膽等大屬的大部分種類在此生長。根據我們的初步數據,該地區植物物種數約2萬,是歐洲的兩倍,比美國和加拿大加起來還多。然而,這裡大地震和泥石流頻發;刀耕火種、過度採挖現象也很嚴重,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容樂觀。
19世紀,英國人在這一地區採集大量植物標本,存放於英國皇家植物園和博物館。上世紀60年代後,日本人在尼泊爾、美國人在緬甸採集了大量植物標本。中國境內曾有3次大規模植物採集,分別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人在西藏、滇西北和川西進行的採集,上世紀30-40年代由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胡先驌組織的滇西北和川西採集,以及上世紀70-80年代進行的大規模青藏科考。
泛喜馬拉雅地區雖有一些零散的區域性植物志書,包括19世紀80年代的《英屬印度植物志》、上世紀80年代的《不丹植物志》和《巴基斯坦植物志》,國內則有1983-1987年的《西藏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但這些志書不僅零散,而且年代久遠、水平高低不一,遠不足以反映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近年,僅在喜馬拉雅山東段考察和研究就發現200多個植物新物種。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在上述背景下啟動,旨在充分利用現有標本和文獻,開展重點地區和空白地區的補充考察和採集,進行總結、集成和提高,完成一部世界上內容最豐富、最有特色的自然地理區的植物志,為整個泛喜馬拉雅地區生物多樣性提供本底、瀕危狀況完整數據,為保護世界上最珍貴的生物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是植物學領域由中國主導的第一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其規模之宏大、參與國家和地區的專家之多,創本領域國際紀錄。我們不僅贏得泛喜馬拉雅地區的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緬甸等專家的積極響應,而且吸引英、日、美等國的學者積極支持和參與,特別是國際著名生物學家雷文(P.Raven)積極為此項目出謀劃策。
項目開展10年間,我們對該地區開展了15次大中型野外綜合考察、400餘次專科專屬類的小型考察,採集植物標本9.3萬份,拍攝植物照片10萬張,獲取了該地區珍貴的第一手植物本底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們編著了8卷(冊)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已由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與現有的植物志不同,除一般植物志內容外,還包括標本引證、分布地圖、模式標本考證和討論等,還應用了分子系統學、系統發生基因組學等研究方法和數據,居群生物學的理念和方法,以及統計分析方法,出版後立即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和評價。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表示,《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傳統內容與生物學的最新發展和手段緊密結合,代表了植物志的國際最高水平。美國密蘇裡植物園伊薩(IhsanAl-Shehbaz)博士是該項目組重要成員,他曾主持過北美植物志、中美洲植物志、南美洲植物志等十多部植物志中的十字花科的編研。但他認為自己主持編研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十字花科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水平,是他最滿意的研究成果。
(作者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泛喜馬拉雅植物志》主編,被國際植物分類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即「恩格勒金質獎章」,是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本版攜手科學出版社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