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11月22日,中國和肯亞兩國科學家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雙方合作的重大項目《肯亞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啟動。

 

22日上午9點,來自中國科學院和肯亞國家博物館的科學家們歡聚在該武漢植物園行政樓的3號會議室,共同召開《肯亞植物志》編研啟動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鄭重宣布,這一填補空白的重大項目正式啟動!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以及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武漢植物園主任張全發、昆明植物所所長孫航、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藝平等領導和專家來到儀式現場發言並表示祝賀,他們與《肯亞植物志》兩位主編一起按下了啟動球,標誌著這項工作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副主任、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青鋒教授介紹,:編寫《肯亞植物志》是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開展對外科技合作和互惠合作研究以來落實的首個重大項目。由中國科學家作為主要完成人承擔相關的科研任務和編撰另一個國家的植物志,這是前所未有的開創性工作,將為東非地區的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極為重要的基礎本底信息和科學依據,也將對世界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產生深遠影響。肯亞是一個地形地貌非常多樣的國家,植物種類目前有7500-8000,編寫志書的難度也相當大。他作為該叢書的中方主編,感到肩負的責任重大,同時心中但也充滿了信心自豪。

 

肯亞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研究與收藏中心主任Geoffrey Mwachala Mwandoe博士擔任《肯亞植物志》的肯方主編,他作為肯方代表在儀式上發言時表示:中國是肯亞人民的老朋友,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推廣與研究、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等方面,肯亞長期得到來自中國的無私幫助。這次編寫《肯亞植物志》,對肯亞國內乃至東非地區的基礎科學研究和自然資源保護,以及為未來東非地區國家經濟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肯亞植物志》計劃按網絡版和紙質書兩種形式出版。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藝平表示,集團旗下的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為此已建立網絡出版平臺「肯亞植物志在線」,將按植物的科屬種類分別整理製作,以數字資源庫的形式對外發布;紙質書分為20卷陸續推出,全部出版時間將耗時10~15年。在2017年深圳召開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該叢書第一卷就將正式面世。
 

 

發布會現場

 

 

與會人員合影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7月25日至8月2日間,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蕨類植物多樣性與進化課題組在辰山植物園科研中心組織召開了《華東蕨類植物志》編研啟動會議,並組織了首次聯合野外考察。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林業大學、臺灣嘉義大學、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仙湖植物園、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南京林業大學、贛南師範學校、樂清中學8家單位的10名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
  • 《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編研項目啟動
    《中國植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動物志》的編研工作一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視和持續支持。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2018-04-28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4月22日至26日,《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史(1)
  •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2015-12-21 新華網 【字體:》編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為深入開展泛喜馬拉雅地區植物科學考察和調查,全面採集該區域的植物標本,2010年,由中科院植物所洪德元院士牽頭成立了《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組,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代表共同籤署了備忘錄。  目前,該項目共採集植物標本6萬份,獲得DNA材料2萬餘份、野外植物照片5萬餘張,發現6個植物新屬和100餘個植物新種,發表論文60篇。
  • 《深圳植物志》全套出版 「影像深圳」明信片首發第19屆國際植物學...
    「向世界發出綠色邀約」,6月18日,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市民中心正式啟動主題活動。在國際植物學大會即將召開之際,大會3D視覺形象推廣片和形象片在活動上首次揭開面紗。同時,包括《深圳植物志》、「影像深圳」郵資明信片及植物藝術畫等也在活動上紛紛亮相。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這是一項重要而繁瑣的工作。      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要大規模組織科研力量到各個地區,特別是到邊遠和科研空白地區反覆考察和採集植物標本,並在有關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標本館,以便記錄和研究。此外,還要充分了解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植物,以便進行對比研究。因此,編寫植物志是一項科學性很強、難度很大的工作。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世界上許多國家至今還未能完成植物志的編纂工作。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驗收會現場3月30日至4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
  • 科學時報:《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正式啟動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項目日前正式啟動,這是繼《中國植物志》後又一個經典植物學大項目。與《中國植物志》不同的是,由於泛喜馬拉雅地區,特別是喜馬拉雅南坡主要位於中國境外,因此,該項目是我國經典植物學上的第一個原創性國際項目,在這一項目中,我國佔據主導地位。12年後,國際生物科學界和地球科學界將會以極大興趣關注這一巨著的問世。
  • 《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編撰完成 歷時25年—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前後歷時25年,由中美等國共同完成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已於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 【館藏資源】《中國植物志》電子版
  • 世界屋脊上的植物志(科技名家筆談)
    泛喜馬拉雅地區雖有一些零散的區域性植物志書,包括19世紀80年代的《英屬印度植物志》、上世紀80年代的《不丹植物志》和《巴基斯坦植物志》,國內則有1983-1987年的《西藏植物志》和1993-1994年的《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但這些志書不僅零散,而且年代久遠、水平高低不一,遠不足以反映生物多樣性的現狀。近年,僅在喜馬拉雅山東段考察和研究就發現200多個植物新物種。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志系列》編研工作總結座談會...
    2008年,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地理資源所適時啟動了所史所志系列叢書編研工作,由所老年科學工作者協會具體組織承擔相關工作。隨後,劉毅對下一步所史所志系列叢書的歸檔、發行和宣傳做出了工作部署和具體安排。  為更好地服務於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推進研究所創新文化建設,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所史所志編寫工作於2008年6月正式啟動。經過200餘名離退休和在職科研人員近八年時間的努力,所史所志系列叢書於2016年正式完成編撰並出版發行。
  • 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中國植物志》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李德銖說,作為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徵鎰為《中國植物志》作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可在報獎的時候,他卻堅持把其他人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1997年,30多歲的李德銖正式加入《中國植物志》編委會,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編委之一。
  • 中科院12個植物園參與「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
    10月27日,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編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廣西桂林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等12個植物園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會議。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1956年,中科院在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規劃項目中,並在1959年成立了《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由錢崇澍、陳煥鏞任主編,此後,林鎔、俞德浚、吳徵鎰等先後歷任主編一職。     同年9月,第一本《中國植物志》(蕨類)面世。
  • 紀念吳徵鎰誕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新聞—科學網
    過區系關,編植物志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開啟各類的自然資源考察。如何研究中國植物、開發利用植物資源呢?吳徵鎰認為首先要過「區系關」。所謂過「區系關」,就是要把中國本土生長著多少種植物的家底搞清楚。 就這樣,吳徵鎰親自參與各種植物考察,起於源頭,行於其間。那時,國家百廢待興,專業人才稀少。
  • 科技部基礎專項《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啟動
    11月15日,由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馬金雙研究員主持的科技部基礎專項《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辰山正式召開,項目專家組11位專家和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 世界最大植物志4代人接力編纂45年,完成時前兩代編者僅剩吳徵鎰
    1934年,胡先驌(1894-1968)在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屆會議上說:「現在國內植物分類學者漸眾,理應編纂《中國植物志》。凡編纂各科植物專志者,應同時編纂《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的編纂與中國植物學家在自己國土上採集植物的歷史相伴而生、同伴而行。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規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