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植物志4代人接力編纂45年,完成時前兩代編者僅剩吳徵鎰

2021-01-10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2004年,《中國植物志》第一卷問世,隨後《中國植物志》80卷126分冊全部出版。《中國植物志》全書5000多萬字,是一部總結中國維管束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是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植物志中,卷冊最多、體量最大的一部。

《中國植物志》

路漫漫其修遠兮

說到《中國植物志》,得從研究中國植物的現代學者鍾觀光先生(1868-1940)說起。鍾觀光,浙江寧波人,字憲鬯(chàng)。自1905年起,他走上了「綠色之路」,開始關注中國的植物。

1911年,鍾先生出任教育部參事。那時北京大學生物系尚未成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察各地植物上,在北京周邊的大山中,調查採集植物。

1908年,他立下「欲行萬裡路,欲登千重山。採集有志,盡善完成」的誓言,在此後的歲月裡,他的足跡遍布全國 11個省區,北盡幽燕,南至滇黔,採集臘葉植物標本16000多種,共15萬多份,建立了北京大學標本室,成果豐碩。

鍾先生改變了中國植物採集由外國人主導的局面,開啟了中國人自己採集調查、自己鑑定植物的先河。鍾先生是國人採集植物的先驅,為紀念鍾先生,在發現的新屬中,有了以他(鍾觀光)的名字命名的木蘭科觀光木屬(Tsoon giodendron)和馬鞭草科鍾木屬(Tsoongia)。

1934年,胡先驌(1894-1968)在中國植物學會第二屆會議上說:「現在國內植物分類學者漸眾,理應編纂《中國植物志》。凡編纂各科植物專志者,應同時編纂《中國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的編纂與中國植物學家在自己國土上採集植物的歷史相伴而生、同伴而行。

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正式將《中國植物志》列入規劃項目。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植物志》編委會,把編纂志稿正式列入日程。

此時,離鍾觀光開始採集植物已過去54年,距胡先驌提出編纂《中國植物志》已有25年了。

吳徵鎰擔起編志大任

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植物志》編委會,錢崇澍、陳煥鏞任主編,秦仁昌任秘書長。那時43歲的吳徵鎰任編委。此後,林鎔、俞德浚先後任主編。

1975年,吳徵鎰(右二)在西藏希夏邦馬

1973年,吳徵鎰任副主編。1987年,在俞德浚主編辭世後,吳徵鎰接任主編。此時,吳徵鎰的太老師輩和老師輩為編纂《中國植物志》已鋪墊下良好的基礎。

吳徵鎰連任主編17年,期間完成《中國植物志》約2/3卷冊的編纂出版工作。

2004年,隨著《中國植物志》第一卷的問世,《中國植物志》80卷126分冊全部出版。

吳徵鎰既是四代編志植物學家的一員,又是目睹四代同堂而唯一在世元老。

《中國植物志》的編纂者共有四代。第一代以胡先驌、陳煥鏞、秦仁昌等為代表,出生於1900年以前;第二代以林鎔、俞德浚、吳徵鎰、裴鑑為代表,出生於1900-1920年間;第三代以陳心啟、李錫文、戴倫凱、湯彥承為代表,出生於1920-1940年間;第四代以李德銖、傅德志、包伯堅、張憲春為代表,出生於1950年以後。

《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時,第一代編纂者已故世,第二代編纂者僅有吳徵鎰健在,故而吳老是四代編纂者中唯一健在的二代編纂者代表。

吳徵鎰自1959年參加編委工作,到2004年《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他是這一切的見證者。

《中國植物志》全書5000多萬字,記載中國維管束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包括近9000幅圖版,是一部總結中國維管束植物系統分類的巨著,在目前世界各國出版的植物志中,這是卷冊最多、體量最大的一部,是全國植物學工作者大協作的豐碩成果。

在2004年10月舉行的《中國植物志》編研出版新聞發布會上,吳徵鎰說:「我要為它熱烈歡呼: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起來了,走完了踏踏實實的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總算完成了植物方面的基本資料,它是我所記得的科學院的三大任務之一。」

像唐僧取經一樣,《中國植物志》的編寫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其中最大的難處有四方面:

1. 40多年的編寫過程中,大家統一了思想認識,整齊了步調。在不斷改進下,完成3萬多種植物的描寫,讓使用者方便,各級分類單位都有檢索表,但可惜科級沒有。在諸多的不統一中,取得大體的統一。

2. 400多年來,300多位各式各樣的採集者,採取了中國各地的標準樣品(模式標本),並收藏在幾乎各大國的標本室裡,而我們自己卻從近90年前才有收藏。沒有辦法,我們主要靠模式照片和原樣產地的標本來解決問題。

3. 要從500年以來的浩如煙海的多種文字的文獻中考證這些植物的合格和合法的科學名稱,猶如「頂著石臼做戲——吃力不討好」。

4. 解放後,不知有多少採集人,行程上千萬裡,去「訪貧問苦」,尋找這些植物,流汗甚至流血。因為植物在它原產地要人去找,越是深山窮谷,越是大川名川,越要去。

這是所有參寫植物志的工作人員面臨的難題。

吳徵鎰

吳徵鎰以自己的經驗,說出三點由衷的體會:

其一,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其二,書山有徑勤為路,學海無涯苦作舟;

其三,作為終見《中國植物志》集成的老人,親歷45年的艱辛歷程,深感如今功德圓滿的欣慰,《中國植物志》傳贈世間,莫大幸矣。

1990年6月在蘭州興隆山朝元觀

回答父親的世紀之問

1933年,吳徵鎰報考清華大學生物系,立志學習植物學。他的父親問他:「你學植物有什麼用?」

當時吳徵鎰回答不上來。吳徵鎰只是覺得自己對植物有很大興趣,一心想學植物,未能回答父親的提問。

父親故世,吳徵鎰再沒有可能與父親對話,但一直把父親的問話記在心裡。直到2008年,吳徵鎰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揚州電視臺記者採訪吳徵鎰時,吳徵鎰說:「我父親曾經問過我,你學植物有什麼用?那個時候我答不出來,現在我可以回答了。」

2008年1月8日,吳徵鎰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事隔整整75年,吳徵鎰用窮其一生研究植物科學的成就回答了父親的問題。

吳徵鎰一生的科研學術成就當然也包括他任主編17年領導完成的《中國植物志》。有了這部中國植物的「人口薄」,在開發利用植物資源時有了一個依據。可以從植物志裡找到植物的名稱、了解植物到底長什麼樣(即形態特徵)、產在哪裡,甚至找到其親戚(近緣種或近似種)關係。所以《中國植物志》是開發利用植物資源寶庫的基本科學資料。

對於從事森林、土壤、植被和自然生態的工作人員來說,《中國植物志》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森林樹種的植物名稱、不同土壤類型上生長著什麼植物、屬於何種植被類型、自然生態環境中有哪些植物組成,都可以從《中國植物志》裡找到有關物種的答案。

國民經濟裡的農業、林業、畜牧業,甚至輕工業、製藥業等都需要了解植物物種的信息,因為不少植物是輕工業和植物藥業的原料,《中國植物志》都能提供有關植物和資源的信息。

隨著信息科學、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啟動iFlora(智能化植物志),為更便利、快速和可靠地利用植物志信息資源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簡介:

呂春朝,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曾任吳徵鎰院士辦公室主任,《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副主編兼《植物分典》常務副主編,現任吳徵鎰科學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本文圖片來源於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

相關焦點

  • 吳徵鎰院士的植物人生(下)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說出每一種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習性,那麼吳徵鎰一定是其中一個;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聽懂每一種植物的語言、理解每一種植物的情感,吳徵鎰也是其中一個。他曾說:「我一生三下雲南,1938年,1955年,1958年,最後定居雲南至今。對雲南可以說是幾乎走遍了。你看,這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回到雲南的吳徵鎰,自此縱情於這片「植物王國」。從乾燥炎熱的河谷到潮溼寒冷的高山。哪裡有植物,哪裡就出現過吳徵鎰的身影。野外考察時,吳徵鎰不看天、不看山、不看景,一路只管低頭看著植物,也不知因此摔了多少跤,被同事們笑稱為「摔跤冠軍」。
  • 吳徵鎰院士生平
    1958年,吳徵鎰年逾不惑,亟思尋一安身立命之地,欲盼有所建樹,毅然呈報院領導請調雲南昆明,得到院領導首肯,舉家遷往昆明,出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這是吳徵鎰一生中的最大轉折點。到了雲南,吳徵鎰潛心研究,以了其植物學上的夙願。吳徵鎰認為研究資源和植被必須首過區系關,從《雲南植物名錄》起步,主持編纂《雲南植物志》、力主承擔《中國植物志》。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2004年,《中國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時年89歲的老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先生豪邁宣告:「我要為《中國植物志》這部巨著而熱烈歡呼,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起來了!」     植物志是記載某個國家或某一地區植物名稱、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等的科學著作。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吳徵鎰:一草一木總關情
    即使在「文革」中受衝擊等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吳徵鎰也沒有放棄對植物的研究工作。 那期間,吳徵鎰被剝奪了工作的權力,而在他被強迫去昆明郊區黑龍潭田間勞動期間,白天,他在鋤地時記下看到的各種植物,晚上回到小屋後就趕緊悄悄寫出來、歸類。就這樣完成了9萬字的《昆明黑龍潭地區田間雜草名錄》。
  • 中國植物活詞典吳徵鎰逝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吳徵鎰編著了《中國植物志》等專著30餘部,晚年仍在發表重要學術論著。  人物  吳徵鎰 一草一木總傾情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吳徵鎰親筆書寫的這8個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塊石碑上。  生於九江、長於揚州、成人於北京、立業於昆明,在2007年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之一、中國植物學家吳徵鎰的眼裡,植物王國是一個詩意世界,人與自然和諧,是美的最高境界。  從後花園到植物王國  孩提時代,吳徵鎰的最大愛好是一個人在家裡的後花園玩耍。
  • 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胡先驌創建了中國最大的植物標本館和最大的植物學圖書館,購買了大量最基礎的參考書;中科院院士秦仁昌在胡先驌的資助下,於1937年到國外拍攝了近2萬張保藏在國外的中國植物標本照片,為編研《中國植物志》立下了汗馬功勞;多位植物學家也開始了專門科屬的研究,陸續發表了論著,包括一些普及性的讀物,為編寫《
  • 吳徵鎰: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新聞—科學網
    在西南聯大生物系任教時的條件極端艱苦,吳徵鎰卻在一間茅草房裡建了標本室。在這間用破木箱和洋油筒搭建的屋子裡,竟有兩萬多號標本。吳徵鎰也在雲南進行了大量的科考調查,和幾個年輕教師一起在昆明郊區的一個土地廟裡自畫自刻自印,歷時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圖譜》。 作為一名教師,吳徵鎰經常向學生解釋「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八個字的意義。
  • 紀念吳徵鎰誕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新聞—科學網
    1959年《中國植物志》啟動時,吳徵鎰任編委,1973年任副主編,1987年,接任主編,直至2004年,《中國植物志》80卷126冊全部出版。《中國植物志》被稱為三代植物學家集體結晶,是20世紀世界植物學界卷冊最多的「巨著」,也是一把開啟中國植物資源寶庫的鑰匙。而吳徵鎰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特殊貢獻。
  • 吳徵鎰: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這個人便是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世界科學界稱為中國植物「活詞典」的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幾十年前,如果想要了解在我國生長的植物資料,總要去國外出版的書中搜尋。為打破這一僵局,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直到2004年《中國植物志》全套出版問世,才基本摸清了中國植物的家底。
  • 歷時25年編撰的《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完成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前後歷時25年,由中美等國共同完成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已於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共80卷125冊,2004年出版完成,並於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資料圖片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醞釀,到2004年《中國植物志》(科學出版社出版)全部完成出版,四代科學家薪火相傳、費時八十餘載研究編纂,中國植物從此有了權威全面的「戶口簿」。      植物包括的範圍很廣,其中種子植物(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與人類關係最密切。
  • 《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編撰完成 歷時25年—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前後歷時25年,由中美等國共同完成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已於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 《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出版面世
    由華南植物園及香港植物標本室(Hong Kong Herbarium)共同合作主編的《香港植物志》(第一卷)英文版,於4月9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書店(www.bookstore.gov.hk)出版發行。
  • 【逝者】吳徵鎰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植物的「活詞典」吳徵鎰, 6月20日1時31分在雲南昆明病逝,享年97歲。 自吳徵鎰病逝起,位於雲南昆明黑龍潭附近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辦公樓3樓內設有靈堂供弔唁,一直延至25日。
  • 當代西方全球通史編纂的成就與困境
    【2】  皮特·N.斯特恩斯等人編寫的《世界文明:全球經歷》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比較流行的一部宏觀世界史教材,至2014年已經出版到第七版。【3】該書廣泛吸取了學術界在宏觀世界史編纂方面的經驗,「力求完成一部真正的、討論這個世界主要文明的演進和發展,並且把這些內容與對全球範圍內不同民族與社會之間互動的性質和程度結合起來考察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