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徵鎰: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本報記者 張雯雯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晶晶

 

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人們選擇不一樣的方式懷念他或她。有人哭泣,有人立碑,有人默默無言。

 

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世界用同樣的方式送走他或她。山川無言,湖海濤濤,清風徐徐如舊。

 

「如果我死去,請在我的墳頭種上一棵樹。」當消亡與綠色放在一起,悲傷似乎可以澆灌樹木。

 

他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植物學家,但在自己家裡卻沒有任何一株植物。這顆星球上生長的所有有根生物幾乎全部印在了他的腦子裡,世上可能再也沒有人像他一樣痴迷植物,但他還是帶著這種情懷離開了我們。

 

6月20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句話語出西漢時著名的辭賦家枚乘的《七發》,意思是:陳說山川之本源,盡名草木之所出。這是昆明植物所的奠基銘,也是中國植物學者的畢生追求。吳徵鎰題寫的這八個字正靜靜躺在植物所足球場邊的一塊清石上,而這八個字或許也恰恰是對他最好的褒獎。

 

6月26日是吳徵鎰的追悼會,他的朋友、學生、同事從世界各個角落歸來,共同悼念這位為植物研究貢獻畢生精力的老人。在昆明市殯儀館,2000餘位社會各界人士為吳徵鎰送行。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來花圈,秦光榮、李紀恆、仇和等雲南省市領導前往昆明市殯儀館為吳徵鎰送行。

 

「雖然吳老辭世,但是他對世界孜孜以求的追尋,對工作的嚴謹,還有勇於創新的精神是我們作為學生要學習和努力的方向。」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難掩悲傷,作為吳徵鎰的第一批博士生,他認為,凡人都有生老病死,但是吳徵鎰的精神是昆明植物所的終身財富。

 

植物「活辭典」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資料室的一角,放置著研究者們經年累月積攢下來的植物卡片,其中有3萬多張是吳徵鎰親自製作的。從1938年到1948年的10年間,他默默地抄錄、整理了我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等從國外帶回的所有植物標本照片。這些卡片總重超過300公斤,為後來《中國植物志》的編寫提供了基礎性的依據。

 

在沒有電腦和印表機的年代裡,這一切都是靠手抄完成,一張張巴掌大的卡片上,吳徵鎰用他的蠅頭小楷清晰且認真地寫下了每一株植物的拉丁學名、發表時間、文章名、發現者、標本號和模式標本照片。

 

在西南聯大生物系任教時的條件極端艱苦,吳徵鎰卻在一間茅草房裡建了標本室。在這間用破木箱和洋油筒搭建的屋子裡,竟有兩萬多號標本。吳徵鎰也在雲南進行了大量的科考調查,和幾個年輕教師一起在昆明郊區的一個土地廟裡自畫自刻自印,歷時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圖譜》。

 

作為一名教師,吳徵鎰經常向學生解釋「原本山川,極命草木」這八個字的意義。他希望青年學生能抵擋住現代社會的浮躁風氣,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作研究。但卻好像始終鮮少有人能像他一樣儲存那麼多的信息在腦子裡。

 

1983年,吳徵鎰一行前往英國考察。在大英博物館,英國工作人員提出希望能夠邀請中國植物學家鑑定一些植物標本。其中大多是由清朝時期駐華的英國大使在中國採集,一直未被鑑定。

 

吳徵鎰用放大鏡認真觀察標本,隨即說出了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它們的科、屬、種、地理分布、曾經記錄過的文獻、資源開發的意義等等。他超群的記憶力以及淵博的植物學知識,讓英國人為這位東方學者豎起了大拇指。

 

歷數中國的植物學家,吳徵鎰是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由他定名或參與定名的植物分類群達到1766個,以他為代表的三代中國植物學家徹底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人命名的歷史。

 

他也因此被中外同行譽為中國植物的「活辭典」、「植物電腦」。可以盡數每一種植物的拉丁學名以及它們的科、屬、種、地理分布等。

 

摔跤是好事

 

吳徵鎰共有兄弟五人,兩位兄長分別是著名醫學家吳徵鑑和著名物理化學家吳徵鎧,兩個弟弟一位是著名文史學者、戲曲學家吳白陶(徵鑄),另一位則是資深工程師吳徵瑩。

 

1916年,吳家喜獲老三,取名徵鎰。在書香門第裡成長起來的他,從小就非常喜愛植物,於孩提時代就開始閱讀清代吳其浚寫的《植物名實圖考》和日本的一些植物圖鑑。一邊「看圖識物」,一邊也開始採集標本、對物識名,自此與植物結緣。

 

1937年,吳徵鎰從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並留校任教。「七七事變」後,他隨清華、北大和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遷到昆明。紅土高原的獨特土壤、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複雜多樣的植被景觀深深吸引了他。1958年夏,已過而立之年的吳徵鎰決定舉家遷往雲南。許多人不理解當時在首都已有一番事業的他,為什麼選擇去偏遠地區。吳徵鎰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希望能專注於自己熱愛的植物學。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除了充分利用雲南自然條件進行研究,也為昆明植物所建所、建室以及雲南多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1958年,吳徵鎰向國家建議在中國建立自然保護區,並提出在雲南建立24個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具體方案。1999年,他又提出了建立國家「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設想。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前瞻性概念方案的提出,直至今日,雲南依然是我國可以欣賞到最多動植物的地區之一。

 

西雙版納是雲南植物種類最多的地方,也是吳徵鎰學術考察最頻繁的地方。每逢雨季,泥濘的紅土地總讓這位平腳板的植物學家吃苦頭、摔跟頭。大家送他「摔跤冠軍」的雅號,但吳徵鎰滿不在乎,笑著說:「摔跤也好,有時摔跤還發現新種呢!」

 

90歲重出江湖

 

吳徵鎰的足跡遍及全國。年逾花甲時,他還堅持赴湘西、青海、東北等地考察,兩次進藏、兩次入疆,重走祖國山川,審視全國植物區系分布,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由他編纂的圖書更數不勝數,多是植物學的經典著作。代表專著有《中國植物志》(中英文版)、《雲南植物志》和《中國植被》等,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與弟子合作完成了《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中國植物志(總論)》、《種子植物分布區類型及其起源與演化》、《中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四本專著。累計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收錄75篇。

 

鑑於吳徵鎰對中國和世界植物學的巨大貢獻,1999年他榮獲被稱為世界園藝諾貝爾獎的日本花卉綠地博覽會紀念協會「考斯莫斯國際獎」,成為世界第七位、亞洲第二位、我國首位獲得該獎的學者。2001年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2003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成就獎。2007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7年,吳老已經91歲了,當年清華的同事任繼愈先生想邀請他擔任《中華大典·生物典》的主編,認為中國只有吳老可以做這事。此時,他的身體不好,眼疾已經非常嚴重了。」吳徵鎰的助理呂春朝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吳老說,『我90歲了,想休息了』。任先生說,『我也是90歲了,我們90歲的兩個老頭子一起把國家重任做下去吧』。最後兩位老先生作好了約定。」

 

為此,吳徵鎰花了兩年時間重讀清代《草木典》,看不清的就讓呂春朝念給他聽,並指導呂春朝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整理工作。直到2012年春節前夕,吳徵鎰因身體不適再度入院,卻仍記掛著手頭未完成的工作。躺在病床上的吳徵鎰很遺憾,工作只開了個頭,沒能完成。他對呂春朝說:「希望你們能抓緊時間做完這項工作,讓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華大典·生物典》出版。」

 

「吳老一輩子是一個不工作心就發慌的人,到80歲以後每天工作6個小時,90歲以後為《中華大典·生物典》,每天工作2~3個小時,在世時基本把大典的框架搭好,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確實是我們永遠都學不完的。」李德銖回憶說,1988年,71歲高齡的吳老還拄拐杖,帶領6個博士生一起在昆明西山考察。近幾年他自己的工作重心——建立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其具體實施工作就出自吳徵鎰的建議。

 

弟子孫航和周浙昆回憶說恩師吳徵鎰吃飯節儉,從來不剩,生活有規律,基本不加班,但工作效率很高。代表他學術思想的主要著作都是在80歲以後完成的,儘管那時他眼睛已經不行了。2012年住院前,吳徵鎰還在惦記著給中國科學院哀牢山生態站題詞。

 

「窮萬裡縱觀原本山川探索時空變遷軌跡,立宏志深究極命草木系統演化理論」——這是追悼會上吳徵鎰的輓聯。生命之盡頭也是輪迴之開端。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地上的徵鎰麻、徵鎰冬青、徵鎰衛矛,以及天上的吳徵鎰星,都還在默默守候著他所摯愛的這片土地。

 

吳徵鎰 1916年6月13日生,江西九江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1949年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兼機關黨支部書記,1950年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198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2007年,吳徵鎰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餘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

1957年,吳徵鎰在西雙版納勐侖溝谷雨林中野餐。

 

《中國科學報》 (2013-06-28 第5版 人物周刊)

相關焦點

  • 紀念吳徵鎰誕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新聞—科學網
    吳徵鎰 ■呂春朝 從事植物科學研究七十餘載,吳徵鎰立足雲南,放眼世界,為中國植物學的創新發展和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作出了傑出貢獻。吳徵鎰認為首先要過「區系關」。所謂過「區系關」,就是要把中國本土生長著多少種植物的家底搞清楚。 就這樣,吳徵鎰親自參與各種植物考察,起於源頭,行於其間。那時,國家百廢待興,專業人才稀少。他領導的考察隊來了七位復旦大學生物系高等植物專業1954年畢業的女生,吳徵鎰見到她們,脫口而出「Fudanmiltiflora」,給她們定了個植物學名。
  • 吳徵鎰院士的植物人生(下)
    「原本山川,極命草木」,吳徵鎰親筆書寫的8個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塊石碑上。這8個字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寫照。1958年,吳徵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辭去了在北京擔任的所有職務,攜妻兒舉家遷往雲南昆明,籌建昆明植物研究所。選擇回到雲南,對吳徵鎰來說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折。
  • 中國植物活詞典吳徵鎰逝世 曾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資深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6月20日在昆明逝世,享年97歲。  吳徵鎰於2008年1月8日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院士逝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微博消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著名植物學家吳徵鎰吳徵鎰院士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著名學者。 附:吳徵鎰簡介 植物學家。原籍江蘇儀徵,1916年6月13日生於江西九江。
  • 植物學泰鬥吳徵鎰(組圖)
    左起為吳徵鎧、吳徵鑄、吳徵鑑和吳徵鎰。1951年,郭沫若院長為吳徵鎰作證婚人。1992年,吳徵鎰(左)與揚州中學恩師唐耀教授合影。2007年9月,91歲的吳徵鎰與夫人合影。吳徵鎰在家中。1987年10月,吳徵鎰與Peter Raven在美國考察。1980年,吳徵鎰全家合影於昆明植物園。  8月11日,新華社再次聚焦從揚州走出去的科學巨擘吳徵鎰。本報昨日A3版刊發本報記者專訪文章《96歲吳徵鎰每天聽審〈生物學典〉》,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
  • 吳徵鎰院士生平
    在昆明西南聯大的日子裡,吳徵鎰學習過《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等著作,參加過讀書會、劇藝社等活動,思想傾向進步。1946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內戰旋開。吳徵鎰復員回北平。 「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和「爭自由、爭民主、爭獨立」 的呼聲四起,學生運動如火如荼,吳徵鎰投入其中,是「講助教聯合會」的骨幹。
  • 【逝者】吳徵鎰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植物的「活詞典」吳徵鎰, 6月20日1時31分在雲南昆明病逝,享年97歲。 自吳徵鎰病逝起,位於雲南昆明黑龍潭附近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辦公樓3樓內設有靈堂供弔唁,一直延至25日。
  • 吳徵鎰:一草一木總關情
    西雙版納是雲南植物種類最多的地方,也是吳徵鎰學術考察最頻繁的地方。每逢雨季,熱帶雨林的紅土地一片泥濘。吳徵鎰是平腳板,又因他有「只顧眼前不顧腳下」的習慣而吃盡苦頭,在紅泥巴路上不知滑了多少跤,全身糊滿紅泥。因此,大家送了吳徵鎰「摔跤冠軍」的雅號。對這個雅號,吳徵鎰滿不在乎,笑著說:「摔跤也好,有時摔跤還發現新種呢!」他的話裡還有一個故事。
  • 吳徵鎰: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中國植物志》由吳徵鎰擔任第四任主編,這套擁有126卷冊、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的曠世巨著為31142種植物建立了「戶口簿」,也讓中國植物學界終於站了起來。植物學研究離不開多種環境下的野外考察,世界五大洲,吳徵鎰走過了除非洲以外的四大洲。吳徵鎰是平足,野外考察時經常摔跤,大家給他送了個「摔跤冠軍」的雅號。
  • 全球首個植物學獎——吳徵鎰植物學獎啟動評審
    6月27日,全球首個植物學專業獎項——吳徵鎰植物學獎首屆評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完成評審。本次評審會議評選出傑出貢獻獎一名,青年創新獎兩名。  吳徵鎰植物學獎由中國植物學會和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於2016年7月12日開展吳徵鎰百年誕辰紀念活動時聯合設立。
  •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光電子學研究室聯合該所條紋相機工程中心,研製出國內首個光陰極X射線管。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世界最大植物志4代人接力編纂45年,完成時前兩代編者僅剩吳徵鎰
    吳徵鎰擔起編志大任195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植物志》編委會,錢崇澍、陳煥鏞任主編,秦仁昌任秘書長。那時43歲的吳徵鎰任編委。此後,林鎔、俞德浚先後任主編。1975年,吳徵鎰(右二)在西藏希夏邦馬1973年,吳徵鎰任副主編。1987年,在俞德浚主編辭世後,吳徵鎰接任主編。此時,吳徵鎰的太老師輩和老師輩為編纂《中國植物志》已鋪墊下良好的基礎。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