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更是一部科學巨著,編研工作基於大規模的野外考察和標本採集,包含了許多新信息新內容,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經中國四代科學家耗時四十五年完成,榮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唯一的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體現的是原始創新能力,寧缺毋濫。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曾空缺7次。《中國植物志》是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聯合申報,共有10人獲獎,該所吳徵鎰院士和李錫文研究員獲此殊榮。在這樣一部鴻篇巨著的背後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生部和研究生會共同策劃了此次KIB講壇,讓參編的老一輩植物學家與同學們分享榮譽背後的艱辛與快樂。

在講壇開始之前,研究生會主席宣讀了李德銖的書面發言。發言中提到,從《中國植物志》的獲獎中,有很多東西值得總結和思考,長期性,系統性和積累性的工作是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4代人4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的完成,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利用的貢獻都是巨大的。研究生部和研究生會舉辦這次KIB講壇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希望年輕一代要接過老一輩植物學家的接力棒,肩負起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

會上,李錫文介紹了《中國植物志》之所以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術價值,並且回顧了當時編研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李恆為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從事植物學研究的心路歷程,從一個與植物學毫不相關的專業一步步走來,成為了中國植物學界知名的女植物學家;方瑞徵、陳書坤也分別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並對同學們給予了殷切希望;武素功老師聲情並茂的介紹了當時野外考察的情況,結合泛黃的老照片,將同學們帶回到了幾十年前那些險峻的大山和峽谷,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野外考察的艱辛;裴盛基回憶了當時到國外標本館查閱標本的往事,並對國外同行的熱心幫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隨後是互動提問環節,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提出了許多與《中國植物志》編寫相關的學術以及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有對《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的期待,有對當時吃住行的好奇,有對科研工作寂寞與艱辛的體會……可以說,通過這些問題,同學們對當時《中國植物志》的編寫過程有了更全面也更形象的理解。

活動的最後,老先生們與學生共同緬懷了為《中國植物志》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沒有出現在中國植物志編寫者名單上的植物學老前輩,由衷的向這些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致敬。講壇結束後,同學們向各位老師敬獻鮮花,併合影留念。

相關焦點

  • 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舉辦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
    2016年12月24至25日,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01大教室和城市與環境學院逸夫貳樓3459會議室舉行。本屆講壇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福文研究員、復旦大學鍾揚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分別組織了北京大學生態學科教員和博士後/研究生的年度學術報告專場。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標本館,五顏六色的西南地區植物標本旁的一個玻璃櫥窗內,靜靜地躺著幾本圖書,書名是《中國植物志》。     早已泛黃的書頁見證著一段艱辛歷史。    志書出版次年,著名科學雜誌《科學》刊文指出,「由中國植物學家完成的《中國植物志》是一個具有巨大重要性的事件,世界上沒有任何植物志的規模可與之相比」,「通過完成《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學家對人類了解世界植物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已經為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一、時間:9月15日 10:00-16:00  二、地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活動主題:「禮讚共和國 智慧新生活」  四、組織機構  主辦:雲南省植物學會 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  協辦:全國科學院聯盟生物多樣性分會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它們涵蓋全部糧食、油料、水果、木林纖維、花卉以及絕大多數藥用植物和食用蔬菜,是植物中最具經濟價值的部分。《中國植物志》包括的範圍正是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儘快編寫、早日出版,不僅是中國植物學工作者的共同願望,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植物志》共計80卷126分冊,包含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分別歸屬於300多個科的3401個屬之中。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他嚴謹、深邃的學術思想,對該所的植物分類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為中美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吳徵鎰院士任中方主編,昆明植物所為中方的4個編輯中心之一。由吳徵鎰院士編寫的《中國植物志》第1卷,對中國植物區系以及研究發展歷史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總結。
  • 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80卷、126分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涵蓋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作為中國植物的「戶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科技部基礎專項《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啟動
    11月15日,由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園馬金雙研究員主持的科技部基礎專項《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辰山正式召開,項目專家組11位專家和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
    植物的光影世界種子大百部5月19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屆時昆明植物研究所將面向社會開放,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社會大眾、拉近公眾和科學的距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五家植物學科研機構之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其辦所方針為:「立足中國西南,輻射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在植物學、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發掘、利用與保育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新一代植物志iFlora: 機遇與挑戰
    儘管隨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大多數植物志已實現了電子化並提供網上檢索和查閱,但仍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對植物物種準確、快速鑑定和遺傳信息高效獲取的目標。近年來,DNA條形碼技術的發展為快速的物種鑑定提供了分子水平的精細分類學標準,使物種的準確、快速鑑定成為可能。生物信息學、數字成像分析、分子遺傳學、基因組學和遙感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植物志的革新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有力的技術儲備。
  • 中國植物志
    點擊文章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中國植物志沒有聽說過中國植物志的小夥伴們,讓知了我來隆重介紹一下
  • 《深圳植物志》全套出版 「影像深圳」明信片首發第19屆國際植物學...
    同時,包括《深圳植物志》、「影像深圳」郵資明信片及植物藝術畫等也在活動上紛紛亮相。   國際植物學大會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每6年舉辦一次,是植物科學領域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被譽為植物科學界的「奧林匹克」。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將於7月23日-29日在深圳舉行,是國際植物學大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
  • 神奇植物志:致幻植物
    神奇植物志:致幻植物 2019-12-25 1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吸引更多「孔雀」飛中國
    ■本報記者 徐雁龍 Peter Fritsch非常珍視在中國西南邊疆工作的這3個月。 如果在研究所,他每天早上7點半便會趕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工作;野外考察,他更是盡心盡力,即使山高路陡石碎難行,使兩隻腳的大拇指趾甲淤血脫離,他也會忍痛完成工作。 Fritsch是美國加州科學院植物學系執行主席、標本館館長。2011年7月到9月,在中科院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項目的資助下,他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開展了3個月的合作研究。
  • 《肯亞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雙方合作的重大項目《肯亞植物志》編研工作正式啟動。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杜耘以及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武漢植物園主任張全發、昆明植物所所長孫航、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藝平等領導和專家來到儀式現場發言並表示祝賀,他們與《肯亞植物志》兩位主編一起按下了啟動球,標誌著這項工作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 被很多人忽略的植物,卻是他一輩子的好朋友
    ,而《植物的好朋友——吳徵鎰的故事》詳細記述了吳徵鎰走遍大江南北與植物交朋友的故事。 吳徵鎰從小就喜歡觀察花草樹木,父親的書房裡的植物藏書為他打開了最早的啟蒙之窗。上初中後,吳徵鎰跟隨著老師到野外認識更多的植物,還學會了製作標本、解剖花果,高一時 還舉辦了一場有上百件植物標本的展覽。
  • 中國植物科學畫的「最後時刻」
    事實上,《中國植物志》幾近完成之時,以張泰利為代表的植物科學畫第三代畫師大多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最後的收尾工作交給了植物科學畫第四代畫師。」張泰利說,為完成《中國植物志》,四代植物科學畫師可謂嘔心瀝血。在125卷冊的《中國植物志》中,所佔數量最多的菊科植物由我國著名的菊科分類學家林鎔編寫,菊科的主要繪製工作則是由劉春榮完成。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驗收會現場3月30日至4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
  • 【廣州日報】穿越戰火護標本 譜寫中國植物志
    1929年,中國現代植物學主要奠基者陳煥鏞院士創建了植物園的前身——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彼時,中國近代植物學研究幾近空白。陳煥鏞痛下決心:「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植物學、自己的植物園、自己的植物研究所、自己的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