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中國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更是一部科學巨著,編研工作基於大規模的野外考察和標本採集,包含了許多新信息新內容,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中國植物志》的編研歷經中國四代科學家耗時四十五年完成,榮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唯一的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體現的是原始創新能力,寧缺毋濫。在過去的十年中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曾空缺7次。《中國植物志》是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聯合申報,共有10人獲獎,該所吳徵鎰院士和李錫文研究員獲此殊榮。在這樣一部鴻篇巨著的背後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生部和研究生會共同策劃了此次KIB講壇,讓參編的老一輩植物學家與同學們分享榮譽背後的艱辛與快樂。
在講壇開始之前,研究生會主席宣讀了李德銖的書面發言。發言中提到,從《中國植物志》的獲獎中,有很多東西值得總結和思考,長期性,系統性和積累性的工作是植物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4代人45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的完成,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利用的貢獻都是巨大的。研究生部和研究生會舉辦這次KIB講壇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希望年輕一代要接過老一輩植物學家的接力棒,肩負起承前啟後的歷史責任。
會上,李錫文介紹了《中國植物志》之所以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術價值,並且回顧了當時編研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李恆為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從事植物學研究的心路歷程,從一個與植物學毫不相關的專業一步步走來,成為了中國植物學界知名的女植物學家;方瑞徵、陳書坤也分別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並對同學們給予了殷切希望;武素功老師聲情並茂的介紹了當時野外考察的情況,結合泛黃的老照片,將同學們帶回到了幾十年前那些險峻的大山和峽谷,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野外考察的艱辛;裴盛基回憶了當時到國外標本館查閱標本的往事,並對國外同行的熱心幫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隨後是互動提問環節,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提出了許多與《中國植物志》編寫相關的學術以及生活方面的各種問題:有對《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的期待,有對當時吃住行的好奇,有對科研工作寂寞與艱辛的體會……可以說,通過這些問題,同學們對當時《中國植物志》的編寫過程有了更全面也更形象的理解。
活動的最後,老先生們與學生共同緬懷了為《中國植物志》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沒有出現在中國植物志編寫者名單上的植物學老前輩,由衷的向這些中國植物學的奠基人致敬。講壇結束後,同學們向各位老師敬獻鮮花,併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