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從《中國植物志》看原始創新

2021-01-14 BioArt植物

1987年5月5日,《中國植物志》第十一屆編委大會在南京召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80卷、126分冊、5000多萬字、9000餘幅圖版,涵蓋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作為中國植物的「戶口簿」、世界上已出版植物志中種類最豐富的科學著作,《中國植物志》獲20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植物志》的問世其實經歷了80多年的歲月流轉,在四代中國植物學家手中薪火相傳。


用《中國植物志》編委會副主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心啟的話說,它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工具書和辭典,而是「包含了大量第一手科學資料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那麼,這部科學巨著裡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它是否有一些可複製的經驗,供後來人參考?

《中國植物志》編寫歷時80餘年,可以查到署名的就有80餘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植物學家312人、繪圖人員167人,而參與協作的人員就更多,協作規模空前。


這一代代學者之所以能夠「黏合」在一起,科學大師們的精神力量不可或缺。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的植物學家就開始進行準備工作,如採集植物標本、收集文獻資料,對某些科屬進行探索等。


1934年,中國召開了第一屆中國植物學會年會,植物學家胡先驌提出了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建議,從此中國植物學家的步伐加快了。


胡先驌創建了中國最大的植物標本館和最大的植物學圖書館,購買了大量最基礎的參考書;


中科院院士秦仁昌在胡先驌的資助下,於1937年到國外拍攝了近2萬張保藏在國外的中國植物標本照片,為編研《中國植物志》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位植物學家也開始了專門科屬的研究,陸續發表了論著,包括一些普及性的讀物,為編寫《中國植物志》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然而,胡先驌和秦仁昌卻並未擔任過《中國植物志》編委會的正副主編職位。


陳心啟回憶,兩位前輩對此毫無怨言。「這種高風亮節令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在名家薈萃、強手如林的環境中,總覺得自己藐小,因而總是小心謹慎、如履薄冰。這種學術環境對於自己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陳心啟說。


《中國植物志》編委、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德銖也受到過大師的「薰陶」。1987年,他成為中科院院士吳徵鎰的博士生,參與了《中國植物志》的相關工作。


李德銖回憶,1992年,他跟隨吳徵鎰去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的幾個標本館找標本。


當時,吳徵鎰把最 「困難」的幾個大屬「承包」了下來,重點看罌粟科紫堇屬、石竹科無心菜屬和桑科的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他都是親力親為。


「當時吳老70多歲,拄著拐杖,坐公共汽車、地鐵去看標本,那些情景都歷歷在目。」


李德銖說,作為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徵鎰為《中國植物志》作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可在報獎的時候,他卻堅持把其他人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


1997年,30多歲的李德銖正式加入《中國植物志》編委會,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編委之一。


「如果沒有老一輩植物學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植物學界團結協作的傳統精神,我相信這部植物志很難完成,更不可能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坦言,「老一輩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現在接力棒到了我們手中,應該很好地傳承下去。」


實際上,《中國植物志》在整個編研過程中都貫穿著這種「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精神。


比如主編和編委會成員均不在志書署名,完全是義務性質。


據《中國植物志》編委、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胡啟明回憶,當時任務雖是由中科院牽頭,但參加單位遍及全國各地有關的農、林、醫藥部門和大專院校,中科院主動把任務分配給已有工作基礎的單位和專家,或由幾個單位協商合作。


「基本上不存在本位主義,也沒有爭經費、爭項目的現象,大家團結合作,效率很高。」



「世界上任何國家要進行經濟建設,都必須首先充分了解自身擁有的自然資源,如礦產、植物、動物等,因此編寫出版志書能夠作為最基礎的參考書。」陳心啟說。


《中國植物志》涉及的蕨類和種子植物,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植物群。它們涵蓋了全部糧食、水果、木材、花卉和纖維植物,以及絕大多數的食用蔬菜和藥用植物。這些信息重要嗎?當然。但他們做的研究是前沿科學嗎?未必。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植物志》成為中國原始創新的典範之一。


在陳心啟看來,《中國植物志》編研工作的特色是室內室外(野外)、不同學科、前人和同輩人間的協作,是一項紮實、細緻、深入的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矢志不渝的熱情和毅力,而不是研究對象或方法『尖端』與否。」陳心啟告訴《中國科學報》。


李德銖也說:「當時不知道,也不關心什麼影響因子高的論文。那時候的評價,更多是同行專家、國際的認可,這比現在直接看論文更符合科學規律。」


的確如此,《中國植物志》作為一部植物學的百科全書,深入考證了中國維管束植物的文獻和資料記載,研究了現存植物標本和活植物,促進了中國植物學的健康發展,帶動了生物學相關學科的進步,也對世界植物科學研究及其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2005年,美國《科學》評論說:「中國植物學家完成的《中國植物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世界上沒有任何已完成的植物志規模可與之相比。


通過完成《中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學家對人類認識和了解世界植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植物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中國植物志》對中國植物學研究者的鍛鍊是顯而易見的。


研究人員首先必須觀察和研究植物的形態特徵,必要時還要進行野外考察或栽培觀察,以便確定其分類位置和親緣關係,有時必須藉助於其他分支學科,如解剖學、孢粉學等手段,加以解決。


為確定正確的拉丁名,科研人員還須深入了解前人的工作和有關文獻,在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的框架下,決定名稱的取捨。


在這種嚴格的科研歷練下,《中國植物志》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植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利用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以參與組織《中國植物志》工作和實際承擔編寫任務最多的幾個單位之一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為例,通過《中國植物志》的編寫,成就了該所植物分類與植物地理研究室(現中科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的三代植物學家。


「植物分類學是一門古老、經典、基礎的學科,往往被人誤解或看不起,這是不應該的。」陳心啟說。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在研究植物時,就得益於一本《植物名稱彙編》。


此後,他把畢生積蓄拿出來資助《邱園植物名稱彙編》的編寫。時至今日,英國皇家植物園仍擁有多位植物分類學家,有能力鑑定全世界送去的植物標本。


而我國卻有後繼乏人的危機。陳心啟認為,其原因是成果慢、少,難以發表,得分低,讓人看不起。


李德銖也承認,目前分子生物學發文章影響因子相對較高,做植物分類學比較慢,發現一個新種的論文影響因子也很低。「這種以影響因子評價的方式,影響了我們做傳統分類工作。」


那麼,如何防止前無古人的《中國植物志》「後無來者」?


《中國植物志》能夠堅持下來,得益於國家經費的持續支持,這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科院、科技部的專項經費等。


因此,陳心啟建議由有關部門設立生物分類學專項基金,在苔蘚、蕨類、種子植物等領域,在全國範圍保持20人以上的隊伍;有關學術刊物設專刊或不定期專刊,供分類學論著發表;繼續訂閱國際重要的植物分類學刊物,不要斷檔。


「還可以邀請參加《中國植物志》編研的老人寫文章或開座談會,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


李德銖則認為,傳統植物分類不能把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標準。做植物分類,不在於人多,而在於訓練有素,由有專業精神的人來做。「分類學面臨著壓力,某種意義也是新的機會。


植物學研究進入『組學』時代之後,可以用新的方法認識植物。搞傳統分類的學者也要與時俱進,比如與DNA條形碼等研究手段結合。」他說,「如果堅持做,植物分類學一定會比原來做得更好。」


《中國科學報》 (2020-03-23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如果沒有老一輩植物學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植物學界團結協作的傳統精神,我相信這部植物志很難完成,更不可能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坦言,「老一輩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影響了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現在接力棒到了我們手中,應該很好地傳承下去。」 實際上,《中國植物志》在整個編研過程中都貫穿著這種「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精神。
  • 【中國科學報】科研最重要的,不是「尖端」與否
    1987年,他成為中科院院士吳徵鎰的博士生,參與了《中國植物志》的相關工作。  李德銖回憶,1992年,他跟隨吳徵鎰去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的幾個標本館找標本。當時,吳徵鎰把最 「困難」的幾個大屬「承包」了下來,重點看罌粟科紫堇屬、石竹科無心菜屬和桑科的標本,特別是模式標本,他都是親力親為。「當時吳老70多歲,拄著拐杖,坐公共汽車、地鐵去看標本,那些情景都歷歷在目。」
  • 四代科學家50年冷板凳坐出《中國植物志》
    今天上午的人民大會堂內,空缺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發給了這群甘於寂寞的中國科學家。     在過去的10年中,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空缺了七次之多。     為31142種植物建立「戶口簿」「我們摸清了自己的家底」     就像一個歷史聲音的迴響。
  • 中國植物志
    ,這個植物界的權威網站——中國植物志。這個網站裡面涵蓋了全國80餘家科研教學單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繪圖人員80年的工作成果。《中國植物志》本身一部書,它是世界上最大型、種類最豐富的一部巨著。全書80卷126冊,5000多萬字,記載了我國3萬多種植物,共301科3408屬31142種,該書基於45年艱辛編撰才得以最終完成。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中國植物志》:為中國植物建立「戶口簿」
    它們涵蓋全部糧食、油料、水果、木林纖維、花卉以及絕大多數藥用植物和食用蔬菜,是植物中最具經濟價值的部分。《中國植物志》包括的範圍正是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儘快編寫、早日出版,不僅是中國植物學工作者的共同願望,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中國植物志》共計80卷126分冊,包含國產及歸化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31141種,分別歸屬於300多個科的3401個屬之中。
  • 【中國科學報】80卷《中國植物志》「志在掌握」
    3月29日,「志在掌握」——《中國植物志》數字產品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舉行,會議發布了《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程式,電子版、手機版網站以及桌面應用程式等產品。該研究所工程師李敏介紹,最新推出的《中國植物志》手機應用支持蘋果、安卓兩種系統,桌面應用則可適應於普通電腦桌面和平板電腦,它們都能夠實現《中國植物志》全文離線檢索瀏覽。
  • 【館藏資源】《中國植物志》電子版
  • 科研人員被關在籠子裡,諾獎級創新何時到來?
    從根源上講,這固然和我們國家當前的發展階段有關,但是,也和我們現行的科研體制密不可分。可以預期,如果不能對這種科研體制進行有效地改革,那麼,中國在尖端科研領域的突破依然會受到牽絆。概括而言,我國在科研體制方面至少需要實現四個方面的改革。
  • 中國多項尖端科研國際居首
    >        本報訊 日本媒體《日本經濟新聞》日前發布的一項關於基礎科研的調查報告稱,中國多項尖端科研項目在國際上高居首位,其中包括多項化工技術。     該媒體與荷蘭學術出版企業愛思唯爾合作,對各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學術能力、研發水平進行了排名,其中絕大多數為化學/化工相關領域課題。調查根據2013~2018年愛思唯爾發行的學術雜誌等論文數據進行分析,並匯總了得分最高的30個主題的排行榜。結果顯示,如按國家來觀察論文數,在最為關注的前30項主題上,中國在23項主題高居首位。美國居首位的主題只有7個。
  • 【新華網】中外科學家編著《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正式出版
    、多國科研人員共同參與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該植物志系列3卷冊已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泛喜馬拉雅地區」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所連接的橫斷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跨越中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和阿富汗等7國。地區擁有植物2萬餘種,高山植物豐富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同時該地區還是亞洲6條大河的發源地。地區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 如何加強原始創新,讓國內培養出「愛因斯坦」來?
    除此之外,原始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長期來看,需要有創新的文化、制度以及人才。撰文 | 傅曉嵐(牛津大學教授、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缺少原始創新是中國創新的一大致命短板。中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步伐、實現經濟強國而不是經濟大國的夢想都受制於這一短板。全球新冠大疫之後的國際格局、中國命運,可能撬動大局勢。
  • 「《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
    驗收會現場3月30日至4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專家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中國孢子植物志》和《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的編研」進行了結題驗收。
  • 深圳優先布局尖端技術創新載體
    事實上,深圳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5G發展的重要陣地,在網絡建設、業務應用測試、終端產業化進程等方面均走在前列。 聚焦5G、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深圳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建設5G、人工智慧、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
  • 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鼓勵原始創新,是一種大國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醫院層面進行科學布局;在公共衛生治理層面完善應急機制;最根本的則是從源頭上鼓勵科學創新,在危機中育先機。周日的早晨,瑞金醫院的花園一片寧靜。在10號樓內分泌代謝科的一間會議室兼辦公室裡,院長寧光正在與同事們商談網際網路醫療。與此同時,在另一座大樓的醫生辦公室裡,一個學術會議正在等著他。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工作會議召開 2018-04-28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來自華南植物園、版納植物園、廬山植物園等10家植物園、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同行20餘人參加了會議。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科技英才】周世寧:以「思考力」牽引「原始創新力」
    「年輕人做科研,首先要打好理論基礎,其次要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思考力不是泛泛的、一般的,而是有深度的、自主性的思考。」深耕礦井瓦斯防治科研幾十年,談及科技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周世寧最大的感觸是:要強化思考性,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 黃奇帆:中國的科研創新有兩個薄弱環節
    「雖然我們非常重視創新,但中國的科研創新有兩個薄弱環節。」11月10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場分論壇上表示,我國在科學發明0~1的過程中「核高基」投入不多,以及發明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不多,缺少科研技術轉移機構。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針對中國場景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創新先行的狀況,如何倒逼原始創新發生?寧光指出,產業亦應面向原始創新進行革新。,但它最早期最重要的源頭可能就來自醫院,」寧光說,例如瑞金醫院的王振義院士,即是在臨床中首次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而對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進行研究,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