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鼓勵原始創新,是一種大國擔當

2021-01-08 解放日報

2020年,世界被一個微小的病毒改變了。

在與新冠病毒的博弈中,「生命至上、尊重科學」的精神使我們贏得了勝利,「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精細化管理使人民城市令人安心。

然而,疫情並未徹底結束,新冠病毒點燃的每一顆新「火苗」,都牽動著人們的神經。面對狡猾的病毒,以及將來未知的可能威脅生命的危機,我們該如何應對?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醫院層面進行科學布局;在公共衛生治理層面完善應急機制;最根本的則是從源頭上鼓勵科學創新,在危機中育先機。

周日的早晨,瑞金醫院的花園一片寧靜。在10號樓內分泌代謝科的一間會議室兼辦公室裡,院長寧光正在與同事們商談網際網路醫療。與此同時,在另一座大樓的醫生辦公室裡,一個學術會議正在等著他。

等他回到辦公室,接受記者採訪,時間已近中午。

寧光習慣在這間辦公室裡工作。在複雜的內分泌代謝病領域裡鑽研了30餘年的他,曾獲得過國內外內分泌領域的諸多獎項,被譽為「為遺傳性內分泌病編寫家譜的醫生」。

成為瑞金醫院院長後,擺在寧光面前的,是比疾病本身更複雜甚至棘手的大小事務。做臨床醫生時,他憑藉縝密的科學思維練就了一雙慧眼,能看別人看不好的病。作為醫院管理者,他依舊本著科學家的精神,嚴謹細緻,科學布局。

我們的話題,就從如何用科學布局應對疫情開始。

偏見不會掩蓋科學

只會使科學更偉大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上海湧現了許多抗疫英雄。其中,瑞金醫院的陳爾真、胡偉國、陳德昌、瞿洪平、王朝夫被人們稱為「抗疫五虎將」。寧光曾在多個場合發自肺腑地說:「他們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醫生。」

作為上海唯一獲評「全國抗疫先進集體」的三甲綜合醫院,這裡還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寧光最先談起的,卻是兩個有些陌生的名字:張欣欣與周敏。

今年1月8日和1月19日,瑞金醫院臨床病毒學家張欣欣與呼吸科專家周敏兩度踏上前往武漢的行程,成為第一批走進武漢病毒研究所和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上海專家。面對當時還未命名的新發呼吸道傳染病,他們與瑞金醫院後方的研究團隊在72小時內,協助張定宇院長完成了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流行病學特徵的總結。1月29日,這篇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柳葉刀》雜誌上。

在文章中,他們總結道:多數患者為中老年人和男性,約有一半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並提出年齡較大、有基礎疾病的患者死亡風險較高等問題,成為較早以一家醫院為樣本描述新冠肺炎臨床特徵的論文,為此後的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歐洲等地出現零星病例後,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率先進行了新冠病毒基因易感性預測。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是否特別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王衛慶和她的團隊經過基因研究,給出了結論:新冠病毒並沒有人群易感性,全世界的人都需要提高警惕。

「如果歐洲和美國及時接受最早發表的這些論文的警示,人類或許可以避免新冠大流行。」寧光感嘆,「他們太自信了。他們忽略了中國醫生早期發表在英文雜誌上的論文,沒有以科學的態度接受中國醫生的研究結果。偏見永遠不會掩蓋科學,只會使科學更科學、更偉大。」

一家三甲醫院,本不是抗擊疫情的科研中心,瑞金醫院卻在第一時間啟動了科研應急。在白衣戰士們紛紛奔赴抗疫前線的同時,陳賽娟、瞿介明、謝青、時國朝、嚴福華等專家組建的科研團隊也在悄然行動,在幕後為抗疫貢獻研究成果。

令寧光感到自豪的,除了這些科研論文,更是醫院多年來的科學布局。

早在20多年前,瑞金醫院就將傳染科與肺科病房建造在同一座「傳肺大樓」裡,並成立了呼吸—傳染病研究中心,還在其內設立了專門的呼吸重症監護室。經過多年的積累,當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呼吸系統傳染病流行後,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組建隊伍,奔赴武漢。而王衛慶教授的團隊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預測出新冠肺炎沒有人群易感性,則得益於瑞金醫院在人類基因組學的研究積累以及全國首屈一指的基因生物樣本庫。

「這次的疫情告訴我們,面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需要科學應對、精準防控,而任何科學應對其實都離不開前瞻性的科學布局與多方面的儲備。」寧光說,「一家醫院的科學布局是長久大計,這不僅是我們這代領導者的責任,更離不開我的前任們的工作。用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思維去做好布局,做好人才、技術等儲備,到了關鍵時刻,科學應對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瑞金第四批整建制醫療隊136人前往武漢

在下一場危機來臨前

科學布局

今年除夕前,瑞金醫院緊急購置了一臺CT機,從決策到投入使用,只用了短短24小時。這是一臺普通的CT機,卻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因為它要安置在一個不普通的地方———發熱門診裡。

就在除夕前幾天,一位從武漢來瑞金醫院就診的患者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儘管這位患者全程佩戴口罩,在就醫過程中沒有傳染他人,但寧光和副院長陳爾真意識到,患者的整個就診流程中存在一個巨大的隱患———CT檢查。CT機是診斷新冠肺炎的必備武器,而在過去,發熱門診的標準配置裡並沒有CT的配置要求。

緊急採購一臺CT機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機器儘早在發熱門診裡運作起來。

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是:買一臺怎樣的機器?CT機的排數越高,意味著影像的精度越高,但放射科嚴福華主任和呼吸科時國朝主任認為:40排CT足以用來診斷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精度越高,意味著機器的體積越大,而發熱門診的空間並不適合使用體積大的機器。更重要的是,如果購置精度更高的CT機,需要申請特殊醫療器械購置證,這無疑會耽誤機器實際投入運作的時間。

機器買來了,如何放置也有講究———既要考慮發熱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密閉問題,還要兼顧陪護人的需求。

除夕夜的凌晨,一臺國產聯影低劑量CT機在瑞金醫院發熱門診正式裝機。瑞金醫院成了上海第一家把CT機搬進發熱門診的醫院,使發熱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真正實現了「六不出」,即掛號、檢驗、檢查、取藥、治療、留觀全程閉環管理,瑞金醫院的發熱門診由此成為上海發熱門診標準化建設的模板。今年5月,發熱門診的「上海方案」獲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推薦,向全國推廣學習。

發熱門診「樣板間」的出現,來源於一場及時的反思。寧光坦言:「我們既要總結得益於科學布局所獲得的成功經驗,但也不避諱這個由於布局不完善而可能產生的『教訓』。必須本著科學的態度,不能心存一點點僥倖。假如那個病人沒有全程戴口罩就診,假如因為她使用過CT機,而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後果不堪設想。」

今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舉行畢業典禮前夕,寧光思考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面對臺下的年輕學子,他這樣說道:

「是誰改變了世界?竟然是一個僅以納米計的世界上幾乎最小的生物體———病毒……我們可以靠勇氣和有效的社會組織能力,打一場漂亮的阻擊戰。但真正的殲滅戰,不僅僅是勇氣和豪言壯語,更不會是蠻力,能夠改變病毒肆虐局面的是什麼?一定是科學。我們應該相信科學的力量。在人類與病毒、與疾病的博弈中,取得最終的勝利,決定的力量一定是科學。科學的方法在不斷進步,但科學的精神永遠不變,希望你們在今後的醫學生涯中,堅守科學精神。」

疫情尚未結束,人與病毒的戰爭仍在持續。下一個可能危害人類健康的,除了病毒,還有可能是意外的災害。當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面對突發的威脅人民生命的災難時,應該如何科學應對?這是寧光正在思考的下一個「科學布局」↓

「我建議,在中心城區建立一個公共衛生應急加災害應急救治中心。這個中心要與位於郊區的公共衛生中心形成真正的對接,就地實施急救,並儘早啟動轉運,減少轉運病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儘早實施並全程持續有效救治是我們的追求,救治鏈條中哪一個環節不能銜接,就要改進。我還建議在醫院成建制地建立醫療應急預備隊,並定期演練。在整個社會空前重視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時,我們還應當考慮到其他的突發災害性事件。這是兩個不同的應急體系和隊伍,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往往以內科為主,而災害應急救治以外科為主。只有進行提前的科學布局,才能實現科學應對,避免在健康應急事件中的無謂浪費。」

瑞金醫院領導在機場迎接援鄂醫療隊凱旋

對話

原始創新,無問西東

上觀新聞:在今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您對科學精神的詮釋打動了許多人。「在批判和質疑中追求科學的真諦,在實踐和實證中獲得科學的靈感,在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建立科學的方法」,這些話不應該只是醫學生畢業時的座右銘。作為醫院管理者,如何幫助他們踏上繁忙的工作崗位後,不忘掉「批判和質疑」,不磨滅「科學的靈感」?

寧光:科學不是醫學的全部,但醫學應該是科學的。堅守科學精神並不意味著需要每一個醫生都成為科學家,但科學精神一定是醫生所必備的品質。

在某種程度上,醫生是科學靈感的提供者。他們的科學靈感來自病人、來自臨床工作,但真正的實證研究是由科學家或科學家醫生完成的。比如,王振義院士就是在臨床工作中首次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而對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進行研究,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

在醫生群體中,有一批像王振義院士這樣的獻身者。他們在做醫生的同時擔負起了科學家的責任。這些醫生非常辛苦,往往也非常孤獨,在研究過程中,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還會遭受非議。所以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還有一句話,那就是「在孤獨和獻身中堅持科學的精神,在欣喜和靜謐中享受科學的快樂」。

上觀新聞:既然不是所有的醫生都需要成為科學家,那是否應該將醫生的定位進行分類,讓擅長臨床工作的醫生專注看病,讓擅長科研的醫生做好研究?

寧光:這應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醫生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分裂」的:在醫療工作中,他們必須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因為他們面對的是生命,容不得半點差池;而科學創新則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意與靈感。作為管理者,不能簡單生硬地區分誰屬於臨床型醫生、誰是科研型醫生,而是要去儘量發現醫生們的天賦。應該有意識地引導,讓這種分類自然發生,從而鼓勵醫生堅守科學精神,保護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

上觀新聞:做科研也是需要天賦的。

寧光:有人說科學家是培養起來的,事實上職業醫生是靠培養的,科學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天性所致。作為醫院的管理者,我們的工作就是發現真正有天賦的人,給他們搭建一個好的科研平臺,並給他們提供利用這個平臺的可能性,這就好比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

上觀新聞:好的科研平臺對有天賦的醫學科學家而言非常重要。

寧光:的確,我們在兩年前成立了瑞金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個研究平臺發揮了很大作用。我們醫院的黨委書記、呼吸科專家瞿介明教授,時國朝教授,以及感染科謝青主任通過這個平臺進行了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當醫學界都在討論氯喹藥物能否治療新冠的時候,他們想到了硫酸羥氯喹。醫生們都知道,氯喹是有可能會致死的,但加一個羥基進去,氯喹的毒副作用就降低了。那麼,硫酸羥氯喹到底能不能治療新冠肺炎?從一個科學靈感到一個科學假設,最終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小心求證。

為此,我們迅速組織了一個國際專家諮詢團隊,並牽頭全國16家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進行多中心的臨床研究。3位教授及他們的團隊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項研究,並將結果發表在國際醫學雜誌上。這是全世界較早證明硫酸羥氯喹治療新冠肺炎是無效的論文,及時避免了這一藥物在中國無謂地鋪開。可惜的是,後來有些國家依然使用這類藥物,造成了浪費。

不無遺憾的是,我們證明了此藥的局限而沒有找到治療新冠肺炎的特效藥,但這就是科學,科學不應該誇大任何藥物的療效,必須實事求是地去求證、去描述。

現在回顧這項研究的整個過程,其實是考驗醫院科學布局與科學儲備的時刻。如果沒有臨床研究中心這個平臺和一支訓練有素的臨床研究隊伍,科學家們再有科學靈感,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項研究。

上觀新聞:這樣的科研平臺對年輕醫生也開放嗎?還是只有高年資的醫生才有可能進入科學家的行列?

寧光:年輕人當然可以使用,剛才提到的這篇文章中有3位研究者就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會引導那些希望解決臨床疑問的醫生利用這個科研平臺,既沒有限制,也不強迫。如果把科研看成一件需要硬性分配的事,那就違背了科學規律。

一般來說,年輕人頭腦中的念頭、想法和問題會比較多,但這些念頭不一定都能稱得上科學靈感。不過我還是要鼓勵所有醫生堅守科學精神,保持好奇心。

寧光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辭

上觀新聞:無論是臨床工作,還是科學研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造福病人。

寧光:是的。但我們也不要忘了還有一種研究與創新是不問目的,不問為什麼的,這就是原始創新。原始創新是建立在人類的好奇心之上,同時需要有深刻的底蘊積累,它源於想知道某件事、某個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去探究其原因,但不一定能夠得到結果。

上觀新聞:這種基於好奇心的原始創新意識,應該從小開始培養?

寧光:是的。真正的科學精神起源於孩提時代那些天真無邪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經驗束縛好奇心和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而科學靈感的產生一定是源於好奇心或探索性。科學是有趣的,但又是一個艱苦的歷程,無數個好奇心或念頭才可能變成一個靈感,無數個靈感才可能變成一個科學假設,無數個科學假設才可能變成一個科學實證,無數個科學實證可能只有一個被證明是對的,才能得出科學的真諦。這就是科學原創,在無數次探索甚至無數次失敗中獲得為數不多的成功。可見,科學創新的基數有多重要,而這個基數就是源於那份天真無邪、對世界的好奇心。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在於缺少對世界本源的天真與好奇心,缺少對本源問題進行探索的勇氣。我們每做一項研究都會考慮結果會怎麼樣,能夠被轉化嗎,而最本源的原始創新一定不會被功利性驅動。科學不問西東,原始創新更不問西東。我不問它實現了會怎麼樣,我就是去探求,可能過了幾年甚至幾十年後,突然發現這個創新是有用的,於是就進入了應用研究階段。

上觀新聞:在全球科技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下,應用研究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寧光:我們當然要倡導應用研究,但應用研究可以更多轉化並依靠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我們國家目前的應用研究和應用型產業比較發達,但在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後,還需要用更大的魄力去發展原始創新,鼓勵科學研究往源頭走。

上觀新聞:如何理解這種魄力?

寧光: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對原始創新的投入是一種沉沒成本,需要長期積累,並給予包容的環境。王振義院士當年在白血病領域的創新就是建立在其幾十年深厚的臨床積累和機制研究基礎上,其間也經歷過很多失敗,但有一天就豁然開朗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鼓勵原始創新是一種大國擔當。當今世界上,科技實力強大的國家始終都在鼓勵原始創新,鼓勵科研人員探尋人類需要知道的事物的本源。當在源頭上有一大批科研成果出來的時候,這些成果會自然而然在某個時期轉化為應用成果。科學成果的積累是解決「卡脖子」技術的最終辦法。所以,當大家都在講應用、談轉化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所缺乏的恰恰是看似不能轉化的研究、不知道如何轉化的研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陳俊珺

微信編輯:佳思敏

校對:泰妮

相關焦點

  •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
    專訪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做原始創新是中國的大國擔當(轉載)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看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反而促進了中國各界對科學鏈完整性他解釋這一「魄力」的涵義:一是要加大原始創新投入,不計產出,「因為原始創新是無法預計產出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入的就是沉沒成本」;二是實現原始創新需要長期積累,不能冒進,也不應帶有功利性,「從這個角度說,做原始創新應是一種大國擔當
  • 中國工程院朱廣生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農奧兵)2020年12月14日下午,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廣生做客北洋大講堂,於鄭東圖書館南區一層報告廳內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臨近空間飛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全校3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北理工自創校之初就肩負國家使命,此後一以貫之,在骨子裡形成了「國家最大」的紅色基因胸懷「科技報國志」,北理工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奮力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貢獻了一批服務於國家重點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Light》人物:專訪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輝
    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雷射光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和領軍人物、新加坡工程院院士、《Light》編委、《Light》新加坡辦公室負責人、活躍在科研與產業化一線的跨界明星科學家——洪明輝接受本人的採訪。初識洪明輝院士,他給我的印象是一位精力充沛、積極上進、溫文爾雅的學者;相處下來,發現洪院士更是一位熱愛生活、幽默風趣、有血有肉的人生贏家。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
    (科創上海)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中新社上海11月2日電 題: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堂:大科學裝置是布局未來的創新載體作者 樊中華 鬱玫大科學裝置一直以來被視為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國之利器」。
  • 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周杏 方巍)8月18日,平江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展在平江縣檔案館開展。展覽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未來」,展覽主要介紹平江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託、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錦武三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
    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 題: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藥——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新華社記者劉雪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些閃耀的光環和榮譽在丁健看來並不值得過多關注
  • CDS2019|寧光院士眼中的糖尿病防治三大策略
    本屆年會以「聚焦前沿、創新管理、注重預防」為主題,奏響健康中國新時代糖尿病防治行動的最強音。會議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寧光院士帶來《糖尿病防治現況和策略性思考》報告。寧光院士指出,通過解析20種危險因素與糖尿病風險相關性,前瞻性研究證實我國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主要有生活方式改變、老齡化與肥胖三大主因。在這三大主因之外,還潛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預測糖尿病?或者說,比血糖更早的預測因素是什麼?」
  • 大國明星│2019年離世的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毫米波技術領域專家孫忠良,6月29日去世,享年83歲 今年6月逝世的中科院院士孫忠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冷擠壓技術的開拓者阮雪榆,2月3日去世,享年86歲 中國塑性成形與數位化製造專家阮雪榆
  •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
    ,朋友們: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開幕了。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科技大師薈萃之地。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團結帶領包括院士在內的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工程院表示,通過本次增選,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覆蓋和地區分布進一步改善。  細看67人新晉工程院院士名單和18人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中外「大牛」真不少。  這些名字:與大國重器、前沿突破連在一起  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大師的薈萃之地。
  • 爝火燃回春浩浩記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2018-10-08 07:3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石天星 通訊員 汪曉彤 李珍秀十月的杭城秋意漸濃,在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裡,我們見到了當天的主角——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80多歲的他依然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每天工作6小時以上。
  • 十大給排水專業畢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副主席,世界資源研究所理事會成員,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再加上,能源安全與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汽車行業作為能耗和排放大戶,更面臨著嚴峻的減排挑戰,低碳化進程刻不容緩。國家對低碳化與新能源汽車的重視,讓我國這樣的汽車使用大國對新能源技術的使用和改進迫在眉睫。 在汽車行業深化改革的現階段,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都嶄露頭角,並有望實現換道超車。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盧秉恆在接受星辰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好「3D列印+」這篇文章後,增材製造將為湖南乃至全國的智能製造業發展,帶來更強大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右]在大會新聞中心接受採訪。)
  • 盤點水處理行業十大給排水專業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任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在水環境研究領域是我國學術帶頭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
    【上海科技報】同濟大學校長陳杰院士開課講述人工智慧發展 鼓勵學子勇敢肩負起歷史責任 來源:上海科技報   時間:2020-10-23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