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MILPA學科 「開道超車」碳基時代(科技名家筆談)

2021-01-09 人民網

作者黃維肖像畫。本版畫家 張武昌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是大國競爭的制高點。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強調,「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列入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重大科技創新正拓展人類認識邊界,科學研究從微觀到宇觀各尺度加速縱深演進,重要領域產業變革正從導入期向拓展期轉變。謀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大局,主動應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新冠疫情影響共同疊加的戰略變局,必須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布局顛覆性科技前沿領域,夯實關鍵基礎,著力發展基礎學科,積蓄原始創新「勢能」,完成「從0到1」的突破。同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未來產業布局,以更為寬廣的時代視野和格局,研判與瞻望未來科技人才的需求變化,培養前沿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新生力量和戰略後備力量。

加快布局顛覆性科技前沿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在新的科技與工業革命來臨之際,顛覆性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布局尤為重要,這是搶佔先發優勢、準確把握未來科技發展主導權、規避技術突襲及產業風險、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顛覆性技術是能夠重構國家現有基礎、能力、結構的戰略性創新技術,以科學技術的新原理、新組合和新應用為基礎,開闢全新技術軌道,重組傳統產業的價值網絡,對社會技術體系升級躍遷發揮著決定性影響。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蓄勢待發,我們研判,最有可能產生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八大領域包括:柔性電子(FlexibleElectronics)、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材料科學(MaterialsScience)、泛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空間科學(SpaceScience)、健康科學(HealthcareScience)、能源科學(EnergyScience)、數據科學(DataScience)等,也即「FAMISHED」(飢餓科技,或曰「柔性電子 」)。我國迫切需要在上述科學技術前沿的八大領域重點布局,加強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根部技術,加速孕育顛覆性技術變革和群體性技術突破,不斷催生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謀求生產力質的飛躍。

大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

技術與科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沒有科學就無法產生新技術。我國之所以缺乏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卡脖子」就卡在基礎學科上。我們必須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瓶頸背後的核心科學問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礎科學領域的發展對於我國原始創新之路具有極端重要性。面向最有可能孕育顛覆性科技創新的八大科技前沿領域,我們建議著力發展MILPA學科(英文原意「農田,栽培地」,此處寓意「夯實發展基礎」),即作為科學技術基礎工具的數學科學(MathematicalScience)、以信息科學(InformationScience)為代表的應用學科、以生命科學(LifeScience)為代表的前沿學科、以物質科學(PhysicalScience)為代表的基礎學科、與自然科學互補共進的藝術科學(ArtScience)。

每個學科都有一些特定的思維方式(範式)。數學科學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尤其理論數學對於原始創新的意義十分重大,而應用數學則對顛覆性技術和變革性技術的孕育具有重要價值。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運動規律和應用方法的科學,將繼續擴展和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生命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係更為密切,亦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例如,人類細胞的未解之謎是很多疾病發生的根源,如果想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尋找治療疾病的方法,只有將重點放在基礎科學上,包括期待細胞圖譜研究為醫學帶來新的突破。物質科學主要包括物理學和化學兩大領域,不僅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為材料與器件的研發提供新的知識基礎。藝術科學是從情感出發對世界美的追求,注重從精神、意識形態層面認知世界。自然科學是從理性出發對世界真的探尋,注重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規律和相關現象,強調認識世界。兩者具有矛盾和統一的辯證關係,藝術科學已成為與自然科學互補共進的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MILPA學科,還要關注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背景下的知識生產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科的內外部界限,嘗試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合作、融合,推進跨學科知識生產模式,促進具有異質性與融合性的知識生產,不斷增強知識生產能力。信息科學技術和生命健康科學是21世紀重要的前沿學科,這兩大學科的交叉領域,是當今以及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科學探索最活躍的前沿領域之一。大力促進信息科學與生命健康科學領域的研究,既對探索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又對保障人類健康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生物電子、類腦科學、再生醫學、免疫治療、基因技術、生物材料、鞣性電子、生物傳感、醫學影像、醫療器械、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等都是生命健康科學領域的前沿方向和未來研究重點,這些領域的發展都迫切需要與信息科學技術的深入交叉與融合。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當前,由美國開啟、在「矽基材料 電子過程」基礎上孕育形成的「微電子時代」已經相對成熟,並且進入了較低附加值或利潤起伏的夕陽產業發展階段。未來,我國要打造世界級的「中國碳谷」,即:在「碳基材料 光電過程」基礎上形成的柔性電子產業,將開啟由中國引領、具有超高產業附加值特徵的「柔性電子時代」。石墨烯、碳基納米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以及雷射與光通信、光存儲、光電顯示等將成為其顯著特徵,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

目前,我國柔性電子產業在很多方面都引領世界,我們首先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向,大量原創性的成果支撐我國的引領地位。相關優勢團隊在有機光電子、柔性電子學科長期潛心研究,在有機光電p-n能帶調控理論、藍光核心材料、有機雷射、有機電存儲、生物光電子傳感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我國已經具備了在柔性電子方向開展從材料可控制備、器件表徵到光物理的創新全鏈條的研發能力,部分成果已經成功地實現了轉化。我國主導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NaturePublishingGroup)合作舉辦的開放獲取期刊《Npj-FlexibleElectronics》成為柔性電子領域推出的首個國際頂級學術刊物。鑑於在該學術領域的引領性地位,以《自然·柔性電子》研討會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品牌會議和學術論壇成功舉辦,該領域首個高水平的國際學術組織「柔性電子協會」也於2020年11月16日落戶陝西西安,形成了穩定、開放、互利的國際交流合作格局。另外,我國已經培養了一批光學、半導體、材料、器件和微電子等信息相關領域科技人才,成為我國在柔性電子領域「開道超車」產出顛覆性科技創新的重要條件。

穹宇壯闊,江水浩瀚。回顧歷史,人類文明進程與科技發展休戚相關,每一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都對產業的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重構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對世界發展格局造成了深遠影響。50年前開始建設的「矽谷」鞏固了美國的強國地位,未來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的「中國碳谷」引領科學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我們相信,只有大力發展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飢餓科技」,夯實前瞻性基礎研究,加快發展根部技術,突破現有技術框架,才能開闢新賽道、開拓新領域、制定新標準,實現「開道超車」的歷史性變革,真正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

本版攜手科學出版社推出

相關焦點

  • 碳基半導體、彎道超車與楚王失弓
    「碳基生命」,包括人類在內。所以經常見到這樣玩笑的說法:在矽基生命看來,你們這些碳基生命都是渣渣!許多媒體報導,這有望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業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 碳基晶片獲突破,性能提升千倍,我國碳基晶片能否實現借道超車?
    同時,我國在傳統半導體領域落後的情況下,但在碳基晶片上,我國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晶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藉助碳基晶片超車。最重要的是,我國發現碳基晶片可藉助華為光電技術,為製造碳基晶片已具備成熟條件。
  • 中國突破碳基晶圓技術,或實現彎道超車
    打開APP 中國突破碳基晶圓技術,或實現彎道超車 海峽新資訊 發表於 2021-01-06 13:53:20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不菲的成就
  • 彎道超車的企業戰略有一定範式嗎?碳基晶片,也許帶來新啟示
    彎道超車的企業戰略有一定範式嗎?碳基晶片,也許帶來新啟示 2020-11-21 15:54 來源:科技看天下
  • 中國「碳基」晶片,成為全球晶片「珠峰」
    近期,北京華碳元芯電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3微米級碳納米管集成電路平臺工藝開發與應用研究」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正式進入碳基晶片領先的時代。碳基集成電路技術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取代矽基集成電路的未來信息技術之一。
  •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
    通過碳基晶片,中國芯要換道超車?背後是北大團隊20年的努力互眾所周知,近日有一則消息傳出讓大家興奮不已。那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彭練矛和張志勇教授帶領的團隊,經過研究與實踐,解決了長期困擾碳基半導體材料製備的瓶頸,如材料的純度、密度與面積問題。
  • 碳基晶片賽道上,僅中美兩個選手,我們可以直道超車嗎?
    3、中國押注碳基晶片,要的是在下一個晶片世紀,不再吃矽基晶片受制於人的虧。在國產晶片技術受制於人的當下,有兩條消息引人矚目。一條是AI財經社報導,中科院網站在7月刊登了一則國產5nm光刻技術獲突破的新聞;另一條則是中科院院士的「碳基晶片直道超車」觀點登上網絡熱搜。然而,中科院的消息不久被刪除,讓人質疑讓人失落。那麼,「碳基晶片直道超車論」又有多少含金量?
  • 為「中國芯」彎道超車加速!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這一成果,將為碳基半導體進入規模工業化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晶片製造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巨大潛力。批量製備出五階環形振蕩器電路,成品率超過50%,最高振蕩頻率8.06GHz遠超已發表的基於納米材料的電路,且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上述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北京市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 碳基晶片,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或可實現中國晶片彎道超車
    在這方面,中國科學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這也為中國晶片產業的換道超車提供了可能。464碳納米管電晶體模型圖片一直以來,晶片都是中國科技領域的短板。儘管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目前國產晶片的自給率尚不足三成。
  • 2020年收官「王炸」,碳基晶片橫空出世,國產晶片要彎道超車了
    全球的半導體行業損失慘重,美國多家半導體公司不是倒閉就是被收購,而很多國家意識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中的重要性,就像是中國,迅速的對晶片製造發起了衝擊,2020年收官「王炸」,碳基晶片橫空出世,國產晶片要彎道超車了。
  • 北大突破碳基晶片量產關鍵技術!我國晶片可望「換道超車」
    該項成果在國際上至少能保持2年的領先優勢,表明用碳基晶片取代現有的矽基晶片距離實用化又邁近了一大步,我國可望在碳基晶片研發上「換道超車」! 這次北大研發團隊另闢蹊徑,採用了碳基晶片技術,將原先二維矽基晶片技術變成三維碳基晶片技術,這樣就能打破物理極限!由於碳納米電晶體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00倍,碳納米管電子活動更為自由,不易摩擦發熱,因此,碳基芯比矽基晶片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明顯優勢。
  • 碳基晶片帶來的是一場晶片革命
    作為全球先進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在矽基晶片的研發上已經突破到了5nm工藝,並且正在向2nm工藝進發,但2nm之後矽基晶片的工藝似乎遇到了瓶頸。而我國因為受到了美國的制裁,雖然在晶片設計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光刻機等製造設備中卻無法突破。兩種情況的趨勢下,全世界科技人員開始了新材料晶片的研發。碳基晶片是否需要光刻機?可以肯定的是,碳基晶片是不需要光刻機的。
  • 碳基晶片對比矽晶晶片,它有可能讓我們實現在晶片上彎道超車嗎
    而北京大學數年的鑽研即是如許的目標,他們鑽研的碳基晶片與當今市道上的矽晶晶片上機能上也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如果能完成商用就能衝破咱們當今晶片行業的逆境。那接來現實比擬下兩種晶片的差異吧,碳基晶片比擬矽晶晶片,它有大概讓咱們完成在晶片上彎道超車嗎?
  • 「碳基晶片」未來發展的方向?
    什麼是 「碳基晶片」很多人聽說過 「矽基晶片」,但對 「碳基晶片」 的概念還是比較陌生。在了解 「碳基晶片」 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理論技術。根據摩爾定律,現在矽材料的半導體晶片,已經開始到了納米時代,矽材料的半導體發展也開始出現瓶頸。這時人們就想到了地球上儲量更多的碳,碳基半導體的研究就是這樣開始的,現在已有的最大成果就是石墨烯。首先碳基晶片在工藝上可以到達更先進的水平,同時碳基晶片的原材料是石墨烯,我們已具備成熟的工藝,在成本上也將比傳統晶片材料便宜。
  • 中國押注的碳基晶片,能繞開EUV光刻機嗎?
    之所以彭練矛教授會認為,中國可以憑藉碳基晶片實現直道超車,是因為他在碳基電子學領域,發展了整套碳基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無摻雜製備新技術,首次製備出性能接近理論極限,柵長僅5納米的碳管電晶體,綜合性能超越矽基器件十餘倍。
  • 「彎道超車」改為「換道超車」,碳基晶片來了,離最後的製造僅一步...
    石墨烯晶圓以碳元素為基石,經過切成晶片、刻蝕、離子注入等步驟之後,便能成為碳基晶片。 彭練矛院士甚至表示,碳基電子將成為國之利器,為我國實現「直道超車」帶來可能性。
  • 碳基半導體,更好的半導體材料
    採用矽以外的材料做集成電路,包括鍺、砷化鉀、石墨烯和碳,一直是國外半導體前沿的技術。優勢相對於矽基,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世界最初的碳基集成電路乃IBM開發的在單一碳納米管分子上構建的完整電子集成電路。而據說我國的碳基半導體起步方面和國外幾乎同步。
  • 矽基晶片已到天花板,新材料彎道超車,碳納米管未來是否有潛力?
    相對於傳統的矽晶體晶片,碳基晶片更具有應用前景,而且國內在這方面一直在布局,我們從2000年就開始碳基晶片的研究,終於在今年碳基晶片亮相了,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北大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突破了半導體碳納米管關鍵材料的瓶頸,使其製備出的器件和電路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首次超過了矽基產品。
  • 我國碳基晶片獲最大突破,性能比矽基大幅提升!也是未來發展方向
    同時,我國在傳統半導體領域落後的情況下,但在碳基晶片上,我國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晶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藉助碳基晶片超車。最重要的是,我國發現碳基晶片可藉助華為光電技術,為製造碳基晶片已具備成熟條件。
  • 我國碳基晶片獲最大突破,性能比矽基大幅提升!也是未來發展方向
    碳基晶片突破了矽基晶片的局限性,也是晶片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我國在傳統半導體領域落後的情況下,但在碳基晶片上,我國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備國際領先水平,這也是我國晶片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將藉助碳基晶片超車。最重要的是,我國發現碳基晶片可藉助華為光電技術,為製造碳基晶片已具備成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