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珍稀昆蟲蛩蠊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紀(距今約3億年),特徵原始,是昆蟲綱孑遺類群之一,又被稱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在我國屬一級保護昆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該頭標本由中科院動物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地區採得,經過動物所白明、王書永和楊星科的研究發現,該蛩蠊為一雌性,為西蛩蠊屬Grylloblattella的1個新種,也是西蛩蠊屬的第3個種。這是繼中科院動物所王書永於1986年首次在東北長白山發現中華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從而填補了我國蛩蠊目的空白之後的又一次重要突破。

該蛩蠊的發現為蛩蠊目的系統發育地位確定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探討蛩蠊的起源與地理擴散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昆蟲區系研究的一大重要進展。

該文還基於幾何形態學(Geometric morphometric)研究方法,對古今蛩蠊前胸背板的形態變異趨勢進行研究,發現現生蛩蠊的前胸背板形態上的高度相似與古生蛩蠊高度多樣化形成鮮明對比,並推測其原因是趨同進化或起源於共同祖先。此外,還通過GARP模型對蛩蠊在全球範圍內的適生區進行了預測,指出2個可能的潛在分布區,並對蛩蠊的保護提出建議。

該文第一作者白明博士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為楊星科研究員。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鐵道部和新疆發展改革委員會的資助。

原文連結

(A) 雌性蛩蠊 (B) 棲息地 (C) 已知的三種蛩蠊的分布圖

相關焦點

  • 珍稀昆蟲蛩蠊目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領導的團隊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發表研究成果,正式報導了採於2009的中國第2種蛩蠊——陳氏西蛩蠊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 sp. nov.。
  • 我國發現第2隻蛩蠊目昆蟲
    我國第2隻蛩蠊的野外生態照片 宋克清/攝[科學網 陳丹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繼中科院動物所王書永高級工程師於1986年首次在東北長白山發現中華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之後,今年該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又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是我國蛩蠊目昆蟲第2隻標本。
  • 動物所在昆蟲後翅形態進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昆蟲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類群,翅的獲得在昆蟲演化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久以來,後翅特徵在昆蟲的識別和種類鑑定中就已獲得廣泛應用且具重要價值。伴隨著支序系統學的發展,後翅成為系統發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特徵來源。但是,後翅的形態是否能夠反映整個昆蟲的系統發育並未獲得證實。
  • 我國發現第二隻蛩蠊目昆蟲
    (7月24日宋克清攝於新疆喀納斯) 本報訊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了解到,楊星科研究組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納斯發現了1隻雌性蛩蠊,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二隻蛩蠊目昆蟲標本。經白明博士和王書永高級工程師共同鑑定,該蛩蠊為西蛩蠊屬Grylloblattella的1個新種,是世界上該屬發現的第3個種。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白明、研究員楊星科和德國耶拿大學博士Wipfler合作,發現了產自白堊紀緬甸琥珀(約一億年前)奇翅目的第二個新屬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
  • 西交大科研人員在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該研究為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的大型動物滅絕提供了可靠的氣候變化背景,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西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及附近的馬斯克林群島在世界上以擁有大量獨特珍稀物種尤其是大型動物而聞名於世,比如馬達加斯加的象鳥、狐猴、矮河馬、巨型陸龜,模里西斯的渡渡鳥和羅德裡格斯孤鴿等。然而在晚全新世至近代,這些島嶼又因珍稀物種滅絕而備受矚目。
  • 研究大型動物滅絕原因 西安交大取得新進展
    10月20日,記者獲悉,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的合作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日前登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報導了利用遺傳操作手段來提高家蠶對核型多角體病毒(BmNPV)抗性。  病毒病是蠶業生產上最常見的一類蠶病,每年帶來的損失約佔總損失的80%,其中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BmNPV)的危害最為嚴重。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西安光機所光學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2019-02-21 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技術已經在生物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並推動著生物學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是已有的技術與研究工具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大樣品進行三維成像時數據量大且耗時,高解析度與大成像視場難以同時滿足,樣品自然色彩難以獲取等。
  • 麗江培育珍稀瀕危物種玉龍尾鳳蝶取得階段性進展
    玉龍尾鳳蝶種源引入成功 通訊員 李揚 供圖  日前,由玉龍雪山保護區管護局與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開展的玉龍尾鳳蝶保護繁育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幼蟲 通訊員 李揚 供圖  2018年,玉龍雪山保護區管護局與雲南大學國際河流與生態安全研究院開展了玉龍尾鳳蝶的保護繁育項目,建設了長松坪、三岔河2個保育示範區,在宣傳教育、禁止捕捉、監測研究和種植寄主馬兜鈴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
  • 西安光機所先進光學成像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三篇論文同時刊登於《Optics Express》
    在第一篇題為「Large-scale 3D imaging of insects with natural color」的文章中,實現了大尺寸昆蟲自然色三維高解析度定量成像。我們知道,經過億萬年的進化,生物結構非常複雜與精巧,並承載了多樣的功能和迷人的景象。生物結構在不同尺度、不同維度和不同部位的觀察與形態分析,為科學研究結果提供最直接的證據,在眾多學科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 都進來看看,這些昆蟲千萬不要抓,當心牢底坐穿!
    1、金斑緣鳳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國蝶」,排世界八大名貴蝴蝶之首。2、中華蛩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極其稀有,被稱為昆蟲界的「活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5、中華虎鳳蝶(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顏色霸氣鮮豔,極為獨特性和珍貴,被昆蟲專家譽為"國寶"。6、阿波羅絹蝶(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翅膜五色透明,狀如絲絹,是珍貴的大型絹蝶。7、偉鋏(蟲八)(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雙尾目昆蟲。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這種像螞蟻一樣的蟲子千萬不能傷害,它們是國家級保護動物
    關注我們比較久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哪怕只是一隻昆蟲,也有可能屬於國家保護動物的行列。有的甚至和熊貓的保護級別相等,比如此前我們分別介紹過的金斑喙鳳蝶以及中華蛩蠊。另外還有一些看著非常低等的物種,比如黃島長吻蟲以及多鰓孔舌形蟲等,它們和我們的國寶大熊貓一樣,都是隸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行列。
  • 珍稀,珍惜!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科普系列直播邀你關注……
    「古樸國寶」大熊貓、「仰鼻藍面」金絲猴,「雪域喋血」藏羚羊、「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由於環境汙染、棲息地減少、人類獵捕等原因,這些珍稀動物一度瀕臨滅絕。即將到來的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動物保護日讓我們的目光聚焦於這些珍貴的朋友國際珍稀動物動物保護日珍稀動物(rare animal)是在自然界較為稀有和珍貴的動物。國際上各個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珍稀動物滅絕的問題。為此,國際上將每年的4月8日定為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
  • 昆明動物所在枯葉蛺蝶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保護性的外觀相似(Protective resemblance)是動物生存競爭中的一種重要的生態適應機制。一個物種可通過與其所生存的環境相似(crypsis隱匿)、模擬環境中的某些物體(masquerade偽裝)或者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種(mimcry擬態: 如貝氏擬態和繆氏擬態),從而得以保護自己。很多昆蟲,特別是蝴蝶,表現了各種各樣的保護性形態,成為達爾文和華萊士用作支持自然選擇理論的重要證據。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昆蟲綱)
    昨天很晚的時候發了華盛頓公約附錄中的一些昆蟲今天我們來看看中國受到保護的昆蟲有哪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