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小」樹蛙驗證「大歷史」

2020-11-25 中國科學院

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David M. Hillis院士的指導下,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家堂等通過對樹蛙類物種的生物地理學研究,揭示了漸新世時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存在著快速的物種交流。近日,該研究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被認為是生物學和地質學交叉合作研究的精彩範例。

據介紹,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擊事件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但至今對該事件的碰撞時間等模式仍備受爭論。如,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教授Van Hinsbergen等認為印度板塊自距今5200萬年前首次碰撞歐亞板塊後,中間一段時間至2500萬~2000萬年前,兩板塊之間缺乏有效接觸。相反,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教授Aitchison等的地理模型則支持,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後期接觸的時間發生在大約3400萬年前,始新世和漸新世之間。

樹蛙類動物廣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數以樹棲生活方式為主,有著極差的耐海水能力,使樹蛙類動物成為研究該區域地理事件的理想動物。 

「我們通過對樹蛙類物種進行線粒體和核基因序列的分析,構建了114個種的系統發育關係。同時,根據化石校正點估算物種分歧時間,從生物角度為地質學上板塊撞擊這一備受關注的問題提供了獨立的新證據。」李家堂說。

樹蛙類物種最早起源於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地區,物種伴隨著印度板塊的向北漂移而北遷至歐亞大陸。在早第三紀時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首次接近碰撞的時候,樹蛙類物種由印度板塊擴散至歐亞板塊,物種迅速在亞洲大陸,包括東南亞大陸和島嶼上進行擴散。

有趣的是,科研人員發現,在始新世中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沒有樹蛙類物種交流,樹蛙類物種只在東南亞及東亞大陸和島嶼間擴散。直到漸新世時期,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又恢復了樹蛙類物種交流。該研究從生物進化角度支持Aitchison等的地理模型。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3-07 第5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其體背為翠綠色,分布有稀疏的棕色小斑點,側面及腿部外側有多個乳黃色斑點,並鑲有醬紫色的邊條。吻稜、上眼瞼外緣至鼓膜處有一個淺棕色「V」字形紋路,色彩搭配十分協調美麗。 緬甸樹蛙常棲於闊葉樹、竹叢上或水塘、水坑以及稻田邊,以各種節肢動物為主食。每年6月上旬,是緬甸樹蛙的繁殖盛期。此時雄蛙第一、二指會長出乳白色婚墊,抱對成功後,雌性懷卵數約為530粒。
  • 樹蛙
    這些小圓盤可以將它們牢牢地吸附在光滑的樹幹或者樹葉上。有些樹蛙腳趾中間有發達的蹼,甚至可以讓其在空中滑翔。        樹蛙大多生活在樹上       圖二、三、四、五是同一隻樹蛙,查閱了一些資料,應該是白頷樹蛙,但是不確定,請高手出來指點一下。
  • Hi,斑腿泛樹蛙
    斑腿泛樹蛙,兩棲動物下的無尾目。
  • 從蛙鳴聲不同入手 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太田樹蛙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中國科學報】「太極一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實驗 2019-12-26 中國科學報 倪思潔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審稿人對該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稱讚這是一項「重要的裡程碑工作」。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0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中新社臺北9月1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蔣雪林)經過近5年跟蹤研究,臺灣有一種樹蛙從學界熟知的「日本樹蛙」中獨立為新種,命名「太田樹蛙」。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burmanus脊椎動物,兩棲綱,無尾目,樹蛙科,張氏樹蛙屬。其體背為翠綠色,分布有稀疏的棕色小斑點,側面及腿部外側有多個乳黃色斑點,並鑲有醬紫色的邊條。吻稜、上眼瞼外緣至鼓膜處有一個淺棕色「V」字形紋路,色彩搭配十分協調美麗。緬甸樹蛙常棲於闊葉樹、竹叢上或水塘、水坑以及稻田邊,以各種節肢動物為主食。每年6月上旬,是緬甸樹蛙的繁殖盛期。此時雄蛙第一、二指會長出乳白色婚墊,抱對成功後,雌性懷卵數約為530粒。
  • 紅眼樹蛙飼養成功的秘密
    我們應該知道紅眼樹蛙是群居動物,它們若置身於一個群體中,會更樂於去活動。養紅眼樹蛙的朋友,不正是最希望看到它們在夜幕降臨時的葉間魅影麼?國內很多蛙友,可能是寵物經費不夠,也可能是沒有群養意識,往往僅養一兩隻紅眼在偌大的環境裡,哪怕環境布置得再原始奢華也難以看到它們活躍的身影,當他們來跟我抱怨的時候,我當時也只能說這可能是紅眼樹蛙的天性吧。現在才從一英國前輩那得知,原來是要群養啊。
  • 北美現一神秘樹蛙,冬天被冰凍上,心臟停止跳動,春天能解凍復活
    阿拉斯加樹蛙沒有皮毛保暖,過冬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凍成「冰棍」。只要溫度開始降到零度以下,一旦阿拉斯加樹蛙觸摸到一個冰晶或者一點凍地,它就開始自動結冰。 到了春暖花開的春天,一堆堆乾枯發脆的落葉中,一些凍成冰棍的阿拉斯加樹蛙慢慢甦醒過來了,剛剛還是「殭屍」,這會兒就生龍活虎了。
  • 科普一下,了解日本樹蛙的請舉手
    日本樹蛙,拉丁學名為Buergeria japonica,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溪樹蛙亞科的一種動物。它又稱日本溪樹蛙,日本河鹿樹蛙,溫泉蛙,是樹蛙科溪樹蛙屬的一個不會爬樹的樹蛙物種,體型較其他樹蛙小,而雌性的日本樹蛙比雄性樹蛙稍大,成年的雄性長2.5至3釐米,雌性長3至4釐米,而其頭部的寬度約相等於全身的寬度。它們身體背面有一些小顆粒突起,表面極其粗糙,它們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其背部的中央近肩胛的地方有一對短棒狀突起。
  • 2020上海書展|上海三聯樹蛙部落展位:兩隻樹蛙棲息其中
    此次上海三聯書店的書店展示區域佔據了三個白色帳篷,集中展示了上海三聯書店同樹蛙部落和亞朵酒店「竹居」的合作。這次為了體現樹蛙部落的特色,帳篷外的上海三聯書店招牌特意從原本的藍色改變成了象徵大自然的綠色。
  • 【中國科學報】中外物理學家的科學競賽
    實驗:激烈的國際競爭  在物理學界,一個通過理論推導和公式推算出的結論必須通過實驗驗證才能被承認。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沒有實驗證實,便不能稱之為『發現』。」  提到「外爾費米子」理論,則要追溯到1928年,狄拉克提出描述相對論電子態的狄拉克方程。1929年,德國科學家外爾(H.
  • 叫聲洩露「天機」——臺灣研究者發現樹蛙新品種
    臺灣一研究團隊19日發布成果稱,以鑑別鳴叫聲為關鍵突破口,團隊發現一種外形與日本樹蛙極其相似的新蛙種——太田樹蛙。  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個方面的研究,發現了新種樹蛙,其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 新樹蛙以著名歌手命名
    原標題:新樹蛙以著名歌手命名   如果時間倒流至1981年,英國著名重金屬搖滾樂隊「而時隔20餘年後,一種新樹蛙被科學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不,你想錯了!這種身體嬌小的亞馬遜樹蛙Dendropsophus ozzyi不會咬掉蝙蝠的頭,它們會發出有如蝙蝠一般的尖銳鳴叫聲。美國《國家地理》報導稱,這種樹蛙中的雄性擁有尤其大的聲囊,可以讓它們發出極其尖銳的噪音,然後與其他雌性樹蛙交配。(魯捷)
  • 這些年的快遞奇葩:快遞咖啡和茶 打開竟是大樹蛙!
    在各種魔術表演中,大變活人這個耳熟能詳的節目更是頗受歡迎。但是,你知道比近景魔術更加高深的魔術是什麼麼?讓小編來告訴你,就是現實版「魔術」。這不,就在4月26日,一個由美國入境的EMS包裹就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大變活人,哦不——是大變活蛙。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生物地理學已成為重構地球歷史的重要手段  生物地理學作為生物學與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它是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一門學科,即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和形成原因。生物地理學旨在從生物學進化的角度,重新審視地理事件,為推測以往地理事件的發生提供新的證據,現今已成為重構地球歷史的重要手段。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構蕨類植物生命之樹
    近年來,科學界對這群最古老的陸生維管植物演化歷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分子生物學興起以來,科學家用不同的基因片段嘗試構建蕨類植物的親緣關係,然而一直得不到穩健的支持致使難以得到合理的形態解釋。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難題,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開展了大規模的蕨類植物轉錄組測序。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普洱樹蛙:猜一猜「青蛙」能把卵產在...
    國內僅分布於雲南,因模式標本採集於普洱,故名「普洱樹蛙」。照片攝於高黎貢山。普洱樹蛙是一種花紋較為漂亮的樹蛙。它的嘴巴吻部、頭部上面、背面以及四肢均為綠色或深綠色,身上規則分布著圓形或近於圓形的赭紅色斑點,斑點邊緣有一圈深褐色的環。一般情況下,雌蛙斑點密度大且更明顯,雄蛙斑點稀疏而不明顯。腹部顏色主要為灰白色,並分布有不甚規則的灰褐色斑紋。
  • 一次難得的經歷:夜裡觀察樹蛙交配產卵全過程
    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過程,卵泡完成。周照驪 攝  海南新聞網5月14日消息:昨晚臨時決定跟隨兩棲爬行組專家夜巡,就意外地觀察到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全過程。  樹蛙是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兩棲博士劉惠寧的主要研究物種。他表示,世界上沒有看到過有無聲囊樹蛙交配產卵過程的記載,而他作為兩棲專家,也只是11年前有一次在香港的山區看到過一種樹蛙的交配產卵過程,這次的觀察,非常難得。   晚上9時5分從駐點出發,向西側的山口繞行前往觀察點。這個點是白天兩爬組偶爾路過時發現的,因地上有個不到2平方米的小水窪,其中有小蝌蚪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