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2021-01-10 澎湃新聞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2020-04-05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美麗雲南——生物多樣性百科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緬甸樹蛙

緬甸樹蛙

Zhangixalus burmanus

脊椎動物,兩棲綱,無尾目,樹蛙科,張氏樹蛙屬。又名貢山樹蛙、貢山泛樹蛙。棲息於海拔1400-2000m左右的山溝中,國內分布於雲南、西藏等地。照片攝於高黎貢山。

緬甸樹蛙為完全變態發育動物,生命周期中會經歷卵、蝌蚪、成體蛙三個形態。其卵粒大小為2.5mm,呈乳黃色。在蝌蚪期時,身體比其他種類的蝌蚪略寬,體色也更深一點。

長到成蛙時,緬甸樹蛙的「顏值」大幅提升。其體背為翠綠色,分布有稀疏的棕色小斑點,側面及腿部外側有多個乳黃色斑點,並鑲有醬紫色的邊條。吻稜、上眼瞼外緣至鼓膜處有一個淺棕色「V」字形紋路,色彩搭配十分協調美麗。

緬甸樹蛙常棲於闊葉樹、竹叢上或水塘、水坑以及稻田邊,以各種節肢動物為主食。每年6月上旬,是緬甸樹蛙的繁殖盛期。此時雄蛙第一、二指會長出乳白色婚墊,抱對成功後,雌性懷卵數約為530粒。

其實,緬甸樹蛙的名字至今都有爭議,1939年科學家發現了它,認為其是大樹蛙的一個亞種,2009年科學家將該物種提升為種。因為模式標本採集於緬甸克欽邦,因此被命名為緬甸樹蛙。

1984年國內動物學家楊大同和蘇承業依據云南保山地區高黎貢山南部一種蛙類標本,將其並定義為新種,命名為貢山樹蛙。

然而,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館亞洲蛙類專家Ohler博士,於2009年比較了緬甸樹蛙、貢山樹蛙以及1939年對原始標本的描述,認為三者之間在形態上很相近,應為同一物種,考慮到本種的描述較早,因此緬甸樹蛙為有效命名。

因為暫時沒有本種與貢山樹蛙的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報導,為保持分類的穩定性,學界主流意見是將緬甸樹蛙作為有效命名,而貢山樹蛙和更早的命名則為緬甸樹蛙的同物異名。

範毅,生態攝影師。連續4年獲得國際花園攝影師年賽大獎,獲2018首屆中國生態攝影大賽野生動植物類一等獎。致力於拍攝中國西部尤其是雲南境內的人文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之美。

一起來回顧一下

前幾期

生物多樣性百科的知識點吧!

雖然是黃鼠狼親戚,但我們真不偷雞——脊椎動物·香鼬

七步不會倒——脊椎動物·麗棘蜥

為植物傳宗接代也就是幾秒鐘的事——節肢動物·甜無墊蜂

不吹不黑,這才是抗打的顏值——節肢動物·程氏網脈蟬

統籌: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原標題:《【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緬甸樹蛙:蛙界的詹姆斯·邦德》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