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小百科(24) | 脊椎動物·撫華費樹蛙:不一樣的我,不一...

2020-11-26 澎湃新聞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24) | 脊椎動物·撫華費樹蛙: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美

2020-03-29 1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

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撫華費樹蛙

撫華費樹蛙

Feihyla fuhua

兩棲動物,無尾目,樹蛙科,費樹蛙屬。棲息於溼度較高的海拔1000~1400m左右的山坡地帶,國內僅分布於雲南南部紅河州一帶。照片攝於紅河綠春黃連山。

撫華費樹蛙是一種小型樹蛙,體長25~28mm ,體型較小而窄長,撫華費樹蛙為完全變態發育動物,生命周期中會經歷卵、蝌蚪、成體蛙三個形態。每年繁殖季節聚集在水邊草叢交配,雌蛙將成堆的卵產在水邊植物的葉子上,待蝌蚪孵化就可以滑落水中生活了。

蝌蚪生活於林區小的靜水塘內。蝌蚪全長37mm左右;體尾均為黑色;尾部接近身體處有黃色橫紋;下唇中央缺乳突部位較寬。

在蝌蚪變為成蛙的過程中,需要生長發育50天左右長出後肢,然後在過半個月左右長出前肢,隨後尾巴會作為發育營養慢慢被吸收,進而完全變為成蛙。

本文照片中的撫華費樹蛙正處於從蝌蚪到蛙的過程,雖然沒有完全褪去尾巴,卻已經有了陸地生活的能力。

成蛙背麵皮膚光滑,整個腹面則滿布顆粒狀疣。背部一般為棕黃色,眼後和背部左右兩邊各有一條對稱的褐色或棕紅色線紋,有的個體不顯。指、趾端均有吸盤以方便其攀爬植物;其中雄蛙第一、二指有白色婚墊。

每到求偶季,雄蛙在水塘邊樹枝上發出有彈音的鳴聲以求得雌蛙的「青睞」。與之前介紹的華西雨蛙雄蛙擁有的單咽下外聲囊不同,撫華費樹蛙在嘴巴兩側有一對咽側內聲囊,每次鳴叫兩側就會鼓起一對半透明「圓球」,仿佛是稚童吹「泡泡糖」,非常可愛。

小科普:命名背後的故事

撫華費樹蛙是費樹蛙屬,這個屬名則是為了致敬我國著名兩棲動物學家費梁先生。

費梁,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正式任命的教授館員, 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獲得者。1961年,費梁從大學畢業踏入兩棲動物學科研究,半個多世紀來一直致力於對兩棲動物的研究之中,創建了國內兩棲動物形態鑑別標準和分類體系,並完成了我國兩棲動物物種的首次編目。

左凌仁,自然攝影師,《中國國家地理》特約編輯,長期拍攝國內野生動植物,致力於表達生物多樣性之美。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生物多樣性·小百科(24) | 脊椎動物·撫華費樹蛙:不一樣的我,不一樣的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