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小百科(57) | 脊椎動物·草鴞:猴子臉的捕鼠小能手

2021-01-12 澎湃新聞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57) | 脊椎動物·草鴞:猴子臉的捕鼠小能手

2020-07-17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

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草鴞

草鴞(xiao),脊椎動物,鳥綱,鴞形目,草鴞科,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廣西、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等地有分布。照片攝於德宏盈江。

草鴞屬夜行性鳥類,多在黃昏及夜間活動,白天則隱藏在茂密的草灌叢中。受幹擾時,只能短距離飛行,飛時左右搖擺,很不規則。它們棲息於山坡草地或開曠草原,嗜食鼠類,有益於農林生產。每年9—10月是草鴞繁殖的高峰期,此時雌雄形影不離。

它們還有一種稱呼,叫做猴面鷹,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是一群有著猴子臉(心形面盤)的猛禽。草鴞雖長相怪異,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猛禽,身體結構和功能都很適應於黑夜捕捉老鼠,有益於農林生產。

鄭山河,雲南省德宏州民族初級中學教師,自然影像中國攝影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生態影像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菲氏葉猴最大種群發現者。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生物多樣性·小百科(57) | 脊椎動物·草鴞:猴子臉的捕鼠小能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