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雲南——生物多樣性百科
今天
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大紫胸鸚鵡
大紫胸鸚鵡
Psittacula derbiana
脊椎動物,鳥綱,鸚形目,鸚鵡科,鸚鵡屬,別名鸚哥、鶯哥。棲息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國內分布於雲南、西藏、四川和廣西等地。照片攝於普洱。
大紫胸鸚鵡是一種中型鳥類,體長約為22—36釐米,體重約為85—168克。野外通常數十隻成群活動,在繁殖季會組成至多50隻左右的群體,聚集時十分吵鬧,很少成對或單獨活動。
它們外表十分漂亮,全身大部分羽毛為綠色,頭部為淺藍紫色,胸腹部至大腿為淺紫色,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兩眼間有一黑帶相連,下嘴兩側有一大形黑斑經下頰達頸側。
雌鳥與雄鳥長相相似,最明顯的區別便是雄鳥上鳥喙為紅色,雌鳥則呈黑色,幼鳥則紅中帶黃。因此只看鳥喙,基本就能判斷雌雄及幼體了。
每年的2至4月,大紫胸鸚鵡進入交配繁殖季節。在這期間,大紫胸鸚鵡會選擇有樹洞的大樹作為巢樹,交配後的雌鳥會在大樹的樹洞中坐巢及產卵。正是因為這個特性,科學家會在其容易安巢的大樹上設置洞狀的人工鳥巢幫助其繁衍。
科學家在考察時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雄鳥給巢內的「正室」餵食後,如果遇到其他雌鳥,雄鳥也會作求偶動作,隨後雙方發生交配行為,交配完後雄鳥還會給「小三」餵食。不過據學者觀察,雌鳥也可能存在「多夫制」。因此推測,大紫胸鸚鵡配偶形式很可能是混交制。
儘管「三觀不正」,不過雄鳥有互相幫忙撫育雛鳥的行為,大紫胸鸚鵡的雛鳥在即將出巢的前期,經常有2—3隻雄鳥給巢內的雛鳥餵食,同時還會發生2隻成年雄鳥帶飛幼鳥的現象。
另外,提起鸚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鸚鵡學舌。其實,在自然界中,並非所有的鸚鵡都可以模仿人類「說話」,不過大紫胸鸚鵡就是其中之一,它能模仿人類說話的秘密在於鳴管和舌頭這兩個特殊的生理器官。
鸚鵡的舌頭非常發達,形狀與人的舌頭非常相似,圓滑而肥厚柔軟,而且有人類舌頭那樣上下顫動的能力。但有意思的是,鸚鵡鳴管是鳥類特有的發聲器官,在氣管和左右支氣管分叉處,結構複雜,發聲機理與人類聲帶完全不同。
研究推測,鸚鵡發聲時,與人類聲帶結構完全不同的鳴管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通過鳴管中氣流的作用以及舌頭的顫動,陰差陽錯地發出來類似人類的聲音。
然而,因為大紫胸鸚鵡「會說話」這個特性,人類總是嘗試將其馴服為寵物,使得大量的大紫胸鸚鵡在盜獵中受傷,最終導致野外種群大幅下降,而且在人工環境下,大紫胸鸚鵡也很難繁殖成功,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特別鳴謝:西南林業大學動物學教授韓聯憲先生對本文的指導!
彭建生,藏族,生態攝影師,香格裡拉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奔波於青藏高原與橫斷山區,致力於用鏡頭詮釋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跟著小編
一起來回顧一下
前幾期
生物多樣性百科的知識點吧!
節肢動物·全色雲斑蛛:當我眼睛是擺設?你答對了!
脊椎動物·紅交嘴雀:天生吃貨,最擅長嗑松子
脊椎動物·胡兀鷲:飛越珠峰,我驕傲了嗎?
脊椎動物·瓦氏裸趾虎:雖然不會爬窗戶,可我長得萌啊!
統籌: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編輯: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