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後的處女地」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大的一塊飛地。這裡保留了原始的高山、冰河與森林,蘊藏了眾多極地的特殊植物和野生動物,以灰熊、鹿、北美麋、北美馴鹿為首的數百種動植物在此休養生息。
由於阿拉斯加的冬天寒冷刺骨,生活在這裡的一種樹蛙——阿拉斯加樹蛙就會「睡」在厚厚的落葉下。阿拉斯加樹蛙沒有皮毛保暖,過冬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凍成「冰棍」。只要溫度開始降到零度以下,一旦阿拉斯加樹蛙觸摸到一個冰晶或者一點凍地,它就開始自動結冰。
到了春暖花開的春天,一堆堆乾枯發脆的落葉中,一些凍成冰棍的阿拉斯加樹蛙慢慢甦醒過來了,剛剛還是「殭屍」,這會兒就生龍活虎了。
現象:這種動物不用冬眠,冬天被冰凍上,心臟幾乎停止跳動,但到了春天就解凍復活
世界上有許多生物,能夠忍耐嚴寒的天氣,比如北極熊、企鵝等,但是沒有一種動物像阿拉斯加樹蛙這樣神奇。為什麼呢?
你有所不知,在冬天,阿拉斯加樹蛙這種小型的兩棲動物,不用冬眠,可以在幾乎被凍結的狀態下生存下來。
據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報導,阿拉斯加樹蛙能夠度過溫度在-9℃到-18℃的漫長冬季。事實上,在一個冬季裡,它還會經過10-15個凍結/解凍的循環過程。
在冬眠的幾周,甚至幾個月裡, 阿拉斯加樹蛙的身體被凍結。它們幾乎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甚至連身體機能,如新陳代謝和廢物排洩,都基本停止了。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的Don Larson博士解釋說,「這真是不可思議!阿拉斯加樹蛙的所有意識都幾乎消失了,但它們還活著。」
近期的《實驗生物學期刊》介紹過,動物學家從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收集了樹蛙,並將它們冷凍到零下16攝氏度,這一溫度能殺死生活在美國中西部的相同青蛙物種,但阿拉斯加樹蛙仍能復活。
冷凍:冷凍過程複雜,冷凍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天長則幾月,一般說來是整個冬天
科學家經過多年的觀測得知,當冬天氣溫降到冰點以下時,會觸發阿拉斯加樹蛙的結冰生理機制,阿拉斯加樹蛙便開始了結冰。處於冷凍狀態的需要,短則幾天,長則幾月,一般說來,是整個冬天。
據《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介紹,阿拉斯加樹蛙整個自我冷凍過程是這樣:
首先,阿拉斯加樹蛙會讓其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開始脫水,這些所謂的水慢慢聚集在皮下、器官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水塘」。
當然,這時的心臟還在跳,不過已經越來越慢,一般在6個小時後,阿拉斯加樹蛙體內的血液和體內的水都被凍住了,至於心跳和呼吸,並不是完全停止。由於新陳代謝率接近停滯,自然不需要頻繁的心跳和呼吸來維持,而是相隔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才心跳一下,呼吸一次。
其次,在阿拉斯加樹蛙完全被凍住的前幾個小時,它會分泌出一種血糖,通過新陳代謝帶至身體各處。其實,這種血糖是一種抗凍劑。
最後,由於過量的血糖,使得阿拉斯加樹蛙的細胞內部很難結冰,所以細胞內部保持著些許溼潤,這足以讓它熬過整個寒冬。
復活:陽光先溫暖體表,但體內器官卻先解凍,究竟是什麼促使樹蛙甦醒的?
隨著春天的到來,阿拉斯加樹蛙又能奇蹟般地復活了!其復活的過程是這樣的:
只有春天適當的時候一到,阿拉斯加樹蛙的心臟就首先恢復了跳動,接著就慢慢恢復了脈搏與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個小時。
慢慢地,阿拉斯加樹蛙很快恢復肺部呼吸,這時的樹蛙有了一絲生機,當然這時還動彈不得。
身體解凍後1-2小時後,後肢肌肉的收縮力開始恢復,大約5小時,其神經支配坐骨神經的功能也開始恢復。
到了這時,阿拉斯加樹蛙的體內的冰已經完全融化。但奇怪的是,雖然陽光先溫暖體表,但是體內器官卻先解凍,究竟是什麼促使樹蛙甦醒的,至今是一個謎!
緣由: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神奇現象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神奇現象呢?至今還未完全研究明白,但是科學家找到了樹蛙血漿中還有種高濃度的冷凍保護劑。在低溫防護劑的幫助下,樹蛙挨過年復一年的冷凍期。
一般動物包括人類,如果長時間暴露在嚴寒的天氣裡可能會導致細胞收縮。在這個過程中,來自身體細胞裡的水分形成冰,最終細胞收縮並且死亡。但是就樹蛙而言,冷凍保護劑幫助它們的細胞抵抗收縮。
邁阿密大學的低溫生理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 阿拉斯加樹蛙的肝臟儲存著數量驚人的、被稱為肝糖的複合糖。
就因為體液裡尿素含量大大升高,肝糖原大量轉化為葡萄糖,這兩種物質降低了青蛙細胞的冰點,都起到抗冷凍劑的作用,幫助細胞在結冰過程中膨脹、破裂脫水,從而避免死亡。
「溶質往往能夠降低冰點,」來自俄亥俄州的邁阿密大學動物學系的Jon Costanzo說。「這實際上限制了在身體任何部位形成的冰的數量。」
身體器官和組織凍結和解凍的方式對這種樹蛙是不會有損傷的。這樣,即使凍成了冰,樹蛙也可以在來年春天融化,復活。
結語
地球上沒有別的青蛙可以在這麼北的地方生存。阿拉斯加樹蛙棲息在一個非常廣闊的區域,美國東北部、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甚至包括北極圈,都可以被找到。阿拉斯加樹蛙的這一本領如果能用在人類醫學上,那真是一個奇蹟。也許有那麼一天,你能真正「穿越」上萬年。你相信嗎?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科學大觀園雜誌、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美國國家地理、中國科學報、自然雜誌、邁阿密大學的低溫生理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