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STS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對於現代農業,可否提煉總結出一些可複製推廣的模式?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到底多大算「適度」,怎麼才能科學論證?
雖然我國夏糧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但「豐年缺糧」已成我國糧食供需的常態。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不斷增加,傳統農業的發展潛藏隱憂。」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鄧祥徵如是表示。
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河南、湖南等地考察時強調,我國農業的出路在發展現代農業。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
對於現代農業,可否提煉總結出一些可複製推廣的模式?到底多大算「適度」,怎麼才能科學論證?作為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中的特設項目之一,鄧祥徵主持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模型模擬項目正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中科院STS現代農業發展類項目由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農業科技辦公室組織啟動,目標是就現代農業發展問題開展種種戰略分析及技術支撐研究工作。
東北和山東是我國兩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2012年,兩個區域的糧食產量超過全國的1/4,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東北地區的玉米產量佔全國的33%、大豆佔全國的44%、粳稻佔全國的52%;山東省的小麥產量佔到全國的18%。
鄧祥徵帶領的項目組注意到,由於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和環境本底條件的差異,東北地區集約化經營的大型農場和山東省中小型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迥然不同。
鄧祥徵說,如何總結這兩個區域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現代農業模式,對於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促進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階段性成果
自今年5月份項目啟動以來,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模型模擬項目組赴東北與山東多地開展了多輪次調研,並對這兩個區域的現行農業模式作了總結與提煉。
項目組把東北大型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概括為「一規、二大與三高」特徵,分別說的是,農業生產的「規範化」,農場面積的「大規模」、機械裝備的「大馬力」,以及從業人員的「高素質」、產出水平的「高產能」、技術水準的「高科技」。
他們調研認為,雖然這一代表性的東北現代農業模式具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該項目組博士宋偉介紹,東北大規模農場排灌設施建設不足,農業生產受春旱和秋澇影響的問題突出,丘陵區農場水土流失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經年累月的過度墾殖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黑土地退化問題。大量農場農業科技人員的流失,如瀋陽軍區農副業基地軍人退伍、轉業,導致缺農技人員及種田能手的嚴峻形勢。
鄧祥徵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探索並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依託更加精細化和定量化的模型模擬手段,開展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優化模擬,優化投入結構,將現在多以經驗制定的農業生產標準轉換為經過計算機優化模擬的農業系統的經營規範,並提出分區選擇、分類規劃、分期實施的科學方案。
山東省農業生產的資源稟賦迥異於東北地區,小規模生產單元對接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矛盾更為突出,其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出了另外的道路。該項目組調研發現不管是新型的「家庭農場」,還是發展若干年的「合作社」及「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模式均在山東有實踐與發展。
三種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走出了我國人地關係相對緊張區域一條可借鑑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但這裡也存在一些問題,項目組博士張倩介紹,諸如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計時工資下對農業生產質量把控不嚴。融資較難,僅靠輸血式的項目資助無法達到真正的扶持效果。從技術上,小農戶聘請技術指導的成本過高。從利益分配上,農戶與公司、合作社的捆綁不緊密,無法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等。
鄧祥徵表示,未來,山東中小型農場在農業生產的規範化、投入產出的優化、市場風險的應對和規避能力建設方面仍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科技服務目標
「通過一系列總結、歸納與模型選優,項目組提煉出分類、分項、分指標描述的現代農業成套標準、規範與體系,概括出可推廣、可複製、標準化、參數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鄧祥徵對該項目為期兩年的這一研究目標如此概括。
具體而言,該研究選擇東北地區大規模農場、山東省中小型家庭農場開展現代農業的成本效益分析,構建農業部門均衡分析模型並開展模擬分析,提煉區域現代農業模式;基於實證數學規劃模型開展東北地區、山東省現代農業模式實證規劃,結合優化現代農業布局與規模的要求,分析各類資源稟賦下不同規模農場的投入水平及組合,遴選合理可行的調控措施並排定實施的優先順序,提出優化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的建議與措施。
另外,基於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組還將撰寫東北地區、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現代農業模式調研報告,總結與提煉我國典型地區現代農業模式的標準體系與技術規範。其科研探索成果將直接服務於地方政府的決策,促進區域現代農業模式創新與產業發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8-25 第6版 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