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STS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對於現代農業,可否提煉總結出一些可複製推廣的模式?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到底多大算「適度」,怎麼才能科學論證?

  雖然我國夏糧生產實現了「十一連增」,但「豐年缺糧」已成我國糧食供需的常態。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的成本不斷增加,傳統農業的發展潛藏隱憂。」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鄧祥徵如是表示。

  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河南、湖南等地考察時強調,我國農業的出路在發展現代農業。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提出農業發展要「適度規模」。

  對於現代農業,可否提煉總結出一些可複製推廣的模式?到底多大算「適度」,怎麼才能科學論證?作為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中的特設項目之一,鄧祥徵主持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模型模擬項目正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中科院STS現代農業發展類項目由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農業科技辦公室組織啟動,目標是就現代農業發展問題開展種種戰略分析及技術支撐研究工作。

  東北和山東是我國兩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2012年,兩個區域的糧食產量超過全國的1/4,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東北地區的玉米產量佔全國的33%、大豆佔全國的44%、粳稻佔全國的52%;山東省的小麥產量佔到全國的18%。

  鄧祥徵帶領的項目組注意到,由於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和環境本底條件的差異,東北地區集約化經營的大型農場和山東省中小型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迥然不同。

  鄧祥徵說,如何總結這兩個區域發展現代農業的先進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現代農業模式,對於探索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促進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

  階段性成果

  自今年5月份項目啟動以來,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與模型模擬項目組赴東北與山東多地開展了多輪次調研,並對這兩個區域的現行農業模式作了總結與提煉。

  項目組把東北大型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概括為「一規、二大與三高」特徵,分別說的是,農業生產的「規範化」,農場面積的「大規模」、機械裝備的「大馬力」,以及從業人員的「高素質」、產出水平的「高產能」、技術水準的「高科技」。

  他們調研認為,雖然這一代表性的東北現代農業模式具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該項目組博士宋偉介紹,東北大規模農場排灌設施建設不足,農業生產受春旱和秋澇影響的問題突出,丘陵區農場水土流失嚴重製約了農業生產。經年累月的過度墾殖帶來了比較嚴重的黑土地退化問題。大量農場農業科技人員的流失,如瀋陽軍區農副業基地軍人退伍、轉業,導致缺農技人員及種田能手的嚴峻形勢。

  鄧祥徵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探索並創新農業生產模式,依託更加精細化和定量化的模型模擬手段,開展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優化模擬,優化投入結構,將現在多以經驗制定的農業生產標準轉換為經過計算機優化模擬的農業系統的經營規範,並提出分區選擇、分類規劃、分期實施的科學方案。

  山東省農業生產的資源稟賦迥異於東北地區,小規模生產單元對接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矛盾更為突出,其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出了另外的道路。該項目組調研發現不管是新型的「家庭農場」,還是發展若干年的「合作社」及「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模式均在山東有實踐與發展。

  三種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走出了我國人地關係相對緊張區域一條可借鑑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但這裡也存在一些問題,項目組博士張倩介紹,諸如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計時工資下對農業生產質量把控不嚴。融資較難,僅靠輸血式的項目資助無法達到真正的扶持效果。從技術上,小農戶聘請技術指導的成本過高。從利益分配上,農戶與公司、合作社的捆綁不緊密,無法真正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等。

  鄧祥徵表示,未來,山東中小型農場在農業生產的規範化、投入產出的優化、市場風險的應對和規避能力建設方面仍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科技服務目標

  「通過一系列總結、歸納與模型選優,項目組提煉出分類、分項、分指標描述的現代農業成套標準、規範與體系,概括出可推廣、可複製、標準化、參數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鄧祥徵對該項目為期兩年的這一研究目標如此概括。

  具體而言,該研究選擇東北地區大規模農場、山東省中小型家庭農場開展現代農業的成本效益分析,構建農業部門均衡分析模型並開展模擬分析,提煉區域現代農業模式;基於實證數學規劃模型開展東北地區、山東省現代農業模式實證規劃,結合優化現代農業布局與規模的要求,分析各類資源稟賦下不同規模農場的投入水平及組合,遴選合理可行的調控措施並排定實施的優先順序,提出優化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的建議與措施。

  另外,基於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組還將撰寫東北地區、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現代農業模式調研報告,總結與提煉我國典型地區現代農業模式的標準體系與技術規範。其科研探索成果將直接服務於地方政府的決策,促進區域現代農業模式創新與產業發展。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8-25 第6版 進展)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已經完成大豆幾個主要生育期基因E1、E2、E3、E4的克隆,將有望揭開大豆光周期的奧秘。  大豆光周期研究的重大突破  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雲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誌。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藏族人群相似的低氧適應性。
  • 【中國科學報】《地理學報》:耄耋之年的「領跑者」
    這位《地理學報》編輯部的年輕責任編輯自豪地告訴《中國科學報》:「能獲得這個榮譽的學術期刊非常少。」這是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中國期刊協會向《地理學報》頒發的「致敬創刊七十年」榮譽證書。2009年的一天,《地理學報》專職副主編、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書金,在與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彥隨「閒聊」時,想到自己在魯西北做「黃淮海農業開發項目」調研時發現的問題——村莊佔地很大,但利用率很低。  對農村問題研究頗深的劉彥隨對此也深有同感。深度交流後,他們將這一問題定義為農村空心化。
  • 中科院黨組巡視組向地理資源所反饋巡視情況
    按照院黨組巡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依據《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貫徹<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實施辦法》有關規定,院黨組巡視組於2020年6月10日至30日對地理資源所進行了巡視。  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向地理資源所黨政主要負責人的反饋採取視頻會議形式,向地理資源所幹部職工的反饋由地理資源所黨委以適當方式進行傳達。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所舉辦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2019-01-11 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 徐海 黃林叢 徐曉璐 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致信祝賀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建所60周年。中科院副院長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致辭,並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賀信中指出,南海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劉偉平帶隊宣布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理化所黨委主要負責人任免...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地圖服務商AIRLOOK與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聯合發布三維高精度地圖產品
    8月13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與三維高精度地圖服務商AIRLOOK聯合發布了三維高精度地圖產品AirlookMap。這款產品整合了城市級的三維地圖數據及相關科研成果,能滿足來自科研領域、政府部門、垂直領域以及公眾更廣泛的需求。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植物所與企業共建植物工廠
    在籤字儀式現場,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表示,擴大開放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成果的轉移與轉化,是中科院面向國家經濟主戰場的重要舉措。此次植物所與三安集團合作,非常符合黨和國家對中科院的期待與要求,非常符合中科院新時期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中科院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南海創新研究院(籌)成立
    中科院副院長、南海創新研究院理事長相裡斌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議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所長張偲作的南海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籌)理事會章程》、創新研究院學科方向布局和2018年工作計劃。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北方沙漠化研究獲突破 2015-02-03 中國科學報 馮麗妃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走進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他們提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從整體上看是一種多層次、分布式的空間信息系統。應儘快建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力量,為解決系統建立、維持和應用過程中的各項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服務。  1985年,在陳述彭的推動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環境研究所開始籌建,1987年通過驗收,從此開啟了中國GIS研究的航程。陳述彭擔任首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中國科學報】王小凡:中科院研究所分類改革 我有話說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小凡2月26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王小凡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於1978年入學的大學生,1982年通過首屆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赴美留學,現任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他說:「我一直很感謝鄧小平和改革開放,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長期以來,他積極為中國的科教事業建言獻策。
  • AIRLOOK與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聯合發布AirlookMap,推動三維高精度...
    三維高精度地圖服務商AIRLOOK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聯合發布三維高精度地圖產品AirlookMap。AirlookMap所提供的城市級三維高精度地圖,由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等技術採集並高度自動化重建而成;其作為數字孿生城市的核心基礎,對物理世界外部環境進行精確還原。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中國4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暨「美麗中國自然保護論壇」上,WWF授予中科院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舉行新聞發布會
    先導專項原創成果源源不斷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介紹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實施7年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取得的管理經驗。  先導專項實施7年來,中科院共啟動實施了17項A類先導專項、24項B類先導專項,目前已有10項通過結題驗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半導體所探明新型金屬硫化物二維半導體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楊聖雪、博士生李燕,在研究員李京波、中科院院士李樹深和夏建白等人的指導下,取得二維GaS超薄半導體的基礎研究中新進展,探明了新型超薄金屬硫化物二維半導體材料性質。2月7日,相關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的《納米尺度》上,並被選為熱點論文。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1月14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茲克科學中心主席庫茲明•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Kuzmin Mikhail)院士率代表團訪問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同該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