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長在大海裡的百合花嗎?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就可以領略到這樣的奇景。
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序廳 張凡攝
走進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好似藝術大師的雕刻作品。整個造型如花似畫,美得讓人心醉。這塊海百合化石產自貴州關嶺,距今2.3億年,特徵清晰,保存完整,可謂逸夫博物館的一大「鎮館之寶」。
為古環境研究提供重要證據
海百合是,最早出現於距今約4.8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朝。幾經興衰,已發現5000多種化石種,直到現代海洋中生存仍有近700種。在2億3千萬年前,海洋裡到處是海百合的身影,它們有的附著在漂浮的樹木上,過著浮遊的生活方式;有的跟苔蘚蟲和腕足動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積覆蓋面,留下許多化石,有的石灰巖地層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構成。
小學生參觀海百合化石 劉安璐 攝
「海百合的身體有一個像植物莖一樣的柄,柄上端羽狀的東西是它們的觸手,叫腕。這些觸手就像蕨類的葉子一樣,迷惑著人們認為它們是植物。後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約96%的海洋物種滅絕,海百合也逐漸衰退。如今,人們只能在深海裡見到它們美麗的身影。」逸夫博物館陳列部主任李富強介紹說。
海百合在死亡以後,鈣質的莖、萼很容易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由於海水的擾動,使這些莖和萼總是散亂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麗姿態。但如果它們恰好生活在特別平靜的海底,死亡以後,他們的姿態就會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由於這種環境比較苛刻,所以這樣的化石十分珍貴,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收藏價值,不僅為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環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也逐漸成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當作工藝品擺放。
演繹滄海桑田 勾畫史前奇觀
一個理想的海百合化石由根、莖和腕三個部分組成,但大多數化石不完整。逸夫博物館的海百合化石特徵清晰、保存完整,雖在地下沉睡了兩、三億年,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國畫大師筆下綻放的百合花,委實罕見。
這塊珍貴的海洋化石,演繹了中國西南邊陲一個遠古的滄海桑田故事。
距今大約二、三億年前,貴州關嶺地區還是一片封閉的海域,氣候溫暖,海水湛藍,清澈見底,到處生長著美麗的海百合。興義龍和貴州龍也生活在這裡,由於沒有天敵,生物數量越來越多,海百合和動物的遺骸不斷被泥沙所掩埋,沉積在海底,成為珍貴的化石。如今,貴州關嶺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已經開闢為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海百合化石近景 張凡 攝
您瞧,在這塊化石上,一朵朵直徑達半米左右的碩大「花朵」呈現在人們眼前,朵朵「巨花」和纏繞盤旋的「莖杆」,構成了繁花似錦的畫卷。「花朵」上清晰的鱗片狀結構,又表明了海百合的動物特徵。
透過這塊海百合化石,人們可以看到海百合的內部結構,為研究海百合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更為我們勾畫出史前海洋與海洋生物的奇妙景觀。
完成美麗蛻變 見證化石奇蹟
2003年建館前夕,時任博物館館長的任有福從貴州校友處聽說,當地農民發現了一塊面積很大的海百合化石,怦然心動,於是迅速聯繫校友,前往貴州關嶺洽談,最後僱用一輛大卡車把它拉回武漢。
在逸夫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博物館結合實際情況,最終確定在二樓展示這塊海百合化石,以恢宏的氣勢引出「生命的起源與進化」這一展陳主題。
由於當時博物館建設已經進入到最後衝刺階段,要把它全部修復並天衣無縫地拼接到一起,做好上牆展示的所有準備工作,工期只有七十多天。工期雖緊,但修復標準卻沒有降低。
為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修復效果,任有福每天親自在修復現場把關,李富強帶領幾名技術精湛的化石修復技師每天十六個小時輪班,在粗修、精修後,再採用噴砂工藝,用高速氣流噴出的沙子,打磨出海百合最細微的結構,呈現出最真實的面貌。最終,這塊海百合化石的修復工作在2004年12月全部結束,採用背設鋼架的方式上牆安裝。
經過修復和拼接,可以清晰地看到:化石表面呈現的扇形冠狀海百合,一般冠徑10至40釐米,莖可至l60釐米以上,莖杆直徑1釐米左右。也有個別為2.5釐米,根部不太發育,因此不甚明顯。
逸夫博物館珍藏的一塊小型海百合化石 徐燕 攝
2004年,這塊海百合化石展出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些校友把珍藏並且研究過的海百合化石贈送給博物館,希望它們能夠繼續發揮作用。
校友捐贈的海百合化石 葛文靚 攝
目前,逸夫博物館共珍藏著4塊保存完好、外形精美的海百合化石。
在大自然漫長的演變中,氣候變化,物種更迭,給人們留下了許許多多不解的謎團。而正是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為我們解開了一個個的千古之謎,讓人類更好地熱愛自己的家園,更好地理解「適者生存」自然法則的秘笈。
責編:齊雯
融媒體記者:康靜怡
通訊員:徐燕
編輯:周琛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