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熙熙攘攘的
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
一件件造型精美的
恐龍化石
有序陳列
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
人們觀賞,驚嘆,聆聽著
來自遠古時代的生命傳奇
在隔絕了喧囂的一隅之地
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
他們正埋首伏案
專注於手中的活計,無暇他顧
他們用妙手回春之術
讓歷史被看見
今天
就跟隨記者的鏡頭
走近
化石修復師
一探他們的日常
視頻拍攝、剪輯:記者 徐建瑜
一盞明亮的射燈下,布滿灰塵的桌面上擺放著化石土塊、雕刻筆、刷子、釘子、鎬、放大鏡等,甚至還有牙科醫生專用的調拌刀,這裡就是化石修復師王濤的工作檯。
王濤的工作檯
見到王濤的時候,他正在工作檯上專心致志的修復一塊恐龍化石,伴著刺耳的「呲呲」聲,巖石碎屑不斷脫落,化石的輪廓慢慢清晰可見。
王濤正在修復恐龍化石
身為祿豐縣地質遺蹟保護管理所所長的王濤,從1978年發掘祿豐古猿開始,他與化石修復工作結緣40年,1984年,王濤第一次參與挖掘金山龍,從此便一直和恐龍「打交道」。40年間,他跑遍了楚雄州的犄角旮旯,訪遍每一處恐龍發掘地,共修復了60多具恐龍,100多件化石。
王濤介紹,找化石、挖掘、修理、復原、命名、裝架,一具恐龍化石從野外到「走」進博物館,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在修復化石之前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根據骨骼分布的路徑,對挖掘現場進行表土清理,當化石露出一半後,根據化石的大小和身體部位進行分類、編號,標上日期和出土位置,大塊的或是整隻恐龍化石要打上石膏再套箱,期間要繪圖、拍照、攝像......」
一系列操作聽起來像醫生在建立「病曆本」。王濤說,一具長6米的祿豐龍化石,光挖掘就要20天時間。
王濤在剖面上給記者介紹恐龍化石的分布
別看野外挖回的化石是不起眼的土包,可每塊化石都攜帶著來自侏羅紀時代的生物「密碼」,它們表面的泥土需要清理,化石才能「重現天日」。
「用雕刻筆一點一點的清理,力度要把握好,每塊化石所在的巖石層位以及硬度是不一樣的,要非常精細,破碎的、有缺陷的化石,需要用膠一塊塊拼接比對復原。」
「恐龍的頭、爪、尾椎又小又脆,最難修復,有時一小塊就要修復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王濤一旦著手修復,伏在工作檯上常常會忘了時間,他曾一個人用了3個月才修復好一塊川街龍的肩胛骨。王濤說,化石是不可再生資源,修復化石需要耐心、細心、專心,追求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一塊化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科研成果的完整性。
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
「化石修復好到展出,還需要裝架,這個過程要考慮展廳的擺放位置,恐龍的表現形態,裝架的高度,美觀等等,這不僅需要生物學知識,還要有想像力。」
在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共有100多架恐龍,2006年,王濤帶領著20多名化石修復師,用2年的時間裝架完成,於2008年開館展出。每架恐龍體態各異,惟妙惟肖,整個博物館展廳大氣磅礴,蔚為壯觀,殊不知背後凝聚著多少化石修復師的心血。
繁瑣細緻的修復工序
漫長孤獨的修復過程
化石修復師的工作
在很多人眼裡是枯燥的
但王濤卻樂在其中
「我最開心的就是聽到哪裡又發現恐龍化石。其實,這份工作並不複雜,只要肯學,熱愛方能堅持。」
王濤正在修復恐龍化石
化石修復不僅僅用於博物館展覽,更重要的是給科學家們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直接的證據。
祿豐地區是世界著名的恐龍化石寶庫,這片殷紅的土地之下還埋藏著古老的恐龍世界,解鎖侏羅紀時代的生命密碼,需要一代代化石修復師的不懈努力。
王濤表示,近年來,政府對恐龍化石採取不主動發掘,發現再挖掘的態度,但化石修復急需「後浪」,人才隊伍建設還需加強,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恐龍化石的保護中來。
來源:雲南楚雄網 (記者 邱君竹 )
原標題:《揭秘!化石修復師這樣「復活恐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