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

2021-01-08 考拉科學圈

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

大多數人對恐龍形象的認知都是來自於一些影視作品,這些恐龍的形象都是根據考古學家對於恐龍化石的了解,通過3d圖像對其進行的還原。那麼考古學家是如何通過這些破敗的化石還原恐龍形象的呢?在世界各地所出土的恐龍化石當中,大多數都不完整,因為時代太過於久遠,只剩下了恐龍的殘骸而已,也給恐龍的還原增加了不少難度。

沒有人真正見過恐龍長什麼樣子,考古學家也是同樣,通過恐龍的骨骼,它們還遠了恐龍的具體形態,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在人類建立文明社會之前,它們是地球上絕對的霸主。通過恐龍的牙齒的磨損程度,可以區分這是食草性還是食肉性。其實大多數恐龍的形象並不是一次敲定的,而是在一次次研究中,恐龍的形象一直在發生改變。

斑龍是一種巨齒龍屬動物,體長可以達到6米,分布在澳洲印度中國等多個地區,早期發現大龍化石的時候,通過他們的骨骼形狀,考古學發繪製出了斑龍的具體樣貌,隨著發現的化石越來越多,科技的不斷進步,考古學家們才發現,曾經對於斑龍形象的構思是非常不合理的,於是他們對斑龍的形象進行了重新的糾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斑龍樣子。

還有一種恐龍叫做稜齒龍,根據在地球上所發生的骨骼來看,它們的體型應該非常的輕盈,非常適合在樹上生存,但是在長時間的分析之後會發現,它的生活習性並不滿足於長時間的呆在樹上,身體的重量也不允許。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數恐龍的形象,並不是真實的,只不過是科學家們在科學的範疇內,對恐龍形象的描述和刻畫而已,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真正的看到恐龍呢?也就是恐龍復活。

這一想法此前確實有科學家提出過,科學家也確實有能力做到,比如克隆技術的出現,我們完全可以依靠高科技技術將恐龍復活,為什麼到現在科學家們都無動於衷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想要復活恐龍,就必須要有恐龍的DNA,所有克隆技術的實現都是在有生物DNA的基礎上完成的。截止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但是在化石中卻無法找到完整的DNA,DNA的存儲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因此恐龍的復活,並不是技術上達不到,而是找不到恐龍的DNA。

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這樣的龐然大物真的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飼養,久而久之會不會出現恐龍再次霸佔地球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這都是我們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恐龍形象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食肉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環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阿根廷聖胡安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奧斯卡·艾科波16日表示,科學家已經在阿根廷發現雜食恐龍的化石,這是食草恐龍向食肉恐龍過渡環節中缺失的一環。  這座博物館位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西部大約1200公裡處,該館館長艾科波說:「它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換句話說就是,植物和肉類它都吃,雜食性恐龍是食肉恐龍和巨型四足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的一環。這是揭開恐龍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謎底。」  艾科波和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管裡卡多·馬丁茲3年前在聖胡安月亮谷公園發現雜食恐龍化石。
  • 印度發現新種類食肉恐龍 專吃食草恐龍
    中新網8月14日電 美聯社消息,周三,在印度西部地區找到恐龍骨頭之後,美國與印度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又一類新的食肉恐龍品種。  這種新的食肉恐龍被命名為「來自納爾默達的帝王爬行動物」,由恐龍骨的發現地,根據納爾默達河流域命名。  科學家說,此種恐龍長約25-30英尺,頭頂有角,用兩隻腳走路,體重相對來說較重。
  • 罕見|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罕見 | 至少6種恐龍化石出土 食草恐龍與食肉恐龍如何分辨?看細節 原標題: 近日,吉林延吉龍山恐龍化石系統發掘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 食肉恐龍是如何獵殺巨大的食草恐龍的?還真是一物降一物
    不知道小夥伴們還記不記得,此前我們曾經科普過一種名為波塞東龍(海神龍)的巨型食草恐龍(詳見:這種恐龍被稱為海神龍,有7層樓高120噸重,是史上最高的恐龍)。我想單是看括號中這個題目,我也就不用再做關于波塞東龍的簡述了。
  • 科學家分析:恐龍能存活在現今世界嗎?
    化石記錄顯示恐龍的DNA保存時間最多可達100萬年,但是要復活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這是遠遠不夠的,更不必要找到侏羅紀時期的恐龍DNA,我們要跨越更長的歷史時期。  為了便於討論,我們假設現已具備復活恐龍的條件,在某個偏遠島嶼的實驗室裡,科學家們從事秘密實驗,培育出恐龍寶寶。
  • 浙江省發現恐龍新種 這隻恐龍食肉又食草[圖文]
    古生物學專家進行現場踏勘曾經出土過許多恐龍蛋化石、骨化石的浙江省天台縣,最近邀請有「龍王」美譽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著名恐龍專家董枝明教授經過近一周的工作,已發現了恐龍脊柱骨、肋骨、尾脊、小的甲片、前後肢等化石。-驚人發現緣於兩年前其實,該恐龍骨化石早在兩年前就已與世人見面。正在現場當保護員的雙裡灣村村民張式亮就是最初的發現者。據《杭州日報》報導,當時,50多歲的老張在自己承包的山地裡耕作,挖到了幾塊粗大的恐龍骨化石。保護意識強的老張主動把挖到的骨化石上繳到了縣博物館。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H.C.Tan)先生在萊陽地區發現了第一隻恐龍化石,他於1923年在此進行中生代與第三紀早期地質調查時,發掘出了一些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並被瑞典學者命名為『譚氏龍』,現藏於瑞典。」
  • 在現代社會復活恐龍後:結局相當殘忍
    北京時間9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對於復活數千萬年前滅絕的恐龍物種具有重要貢獻,然而,儘管這些科幻情節顯然不太現實,但要維持一個恐龍公園,復活恐龍僅是第一步……《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以及《新侏羅紀世界:露營白堊紀》等影視作品清晰地表明運營恐龍主題的公園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但你要擔心的不僅僅是避免復活的恐龍吞食遊客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
    文/方陵生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困住的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出恐龍的DNA,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活。現在克隆技術越來越發達,那麼我們能克隆恐龍嗎?這一研究結果進一步質疑了從琥珀中的昆蟲體內提取恐龍DNA的可能性。能找到恐龍DNA嗎研究人員如果選擇研究恐龍骨骼中的DNA,要判斷它是否就是恐龍的DNA是非常困難的。鳥類是如今存活在地球上的恐龍近親。鳥類由獸腳龍進化而來,獸腳龍主要是雙足類食肉恐龍,如霸王龍和迅猛龍。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
    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困住的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出恐龍的DNA,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活。現在克隆技術越來越發達,那麼我們能克隆恐龍嗎?恐龍骨骼中的神秘DNA屬於誰DNA是克隆恐龍的必要條件,但研究人員至今從未發現過恐龍的DNA,不過有意思的是,他們在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DNA片段。
  • 我們能克隆恐龍嗎?怎樣獲得恐龍的DNA是第一步
    怎樣獲得恐龍的DNA是第一步(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畫報》(方陵生):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科學家利用琥珀裡困住的遠古蚊子體內的血液,提取出恐龍的DNA,將已絕跡6500萬年的史前龐然大物復活。現在克隆技術越來越發達,那麼我們能克隆恐龍嗎?
  • 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呢?畢竟又沒有活生生的生物可以參考、糾正。化石攜帶的信息一般情況下,化石只有一小塊骨骼以及牙齒,很少有皮膚、皮毛等軟組織保存至今,甚至很多生物連完整的化石都沒有,但科學家們仍能將它們復原了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 科學家為什麼不用克隆技術讓恐龍復活?恐龍復活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於是他們從這隻蚊子化石的體內提取出了恐龍的DNA,成功地將已經滅絕了6500年的恐龍復活了。恐龍真的被科學家復活了嗎?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只是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中虛構的情節。因為現在科學家已經通過克隆技術克隆出了一些動物。例如,克隆羊,克隆猴等等。那科學家能否通過現在的克隆技術讓恐龍復活呢?
  • 琥珀中的蚊子體內存在的恐龍血,能將恐龍復活?科學家卻這樣說!
    這是一部講述科學家利用基因把恐龍復活的科幻電影。電影中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和音效,都使大家身臨其境。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常見到的,當然這話也只能放在以前,可以這樣說。 但今日不同往日,電影中科學家利用蚊子提取DNA用來復活恐龍,對於現在來說,用蚊子血復活恐龍真的只是電影裡的情節嗎
  • 為什麼食草動物的眼睛在兩邊,食肉動物的眼睛在前面?
    恐龍時代,動物的技能點大多都點在了體格上,食草恐龍為了不被吃使勁變大,食肉恐龍為了能吃到肉於是吼了一句 食草動物在演化的路上進行了各種嘗試,單眼視覺脫穎而出,這個技能在生存的道路上屢試不爽,於是大部分具備該能力的食草物種都留存了下來
  • 早期的恐龍可能全部都長著羽毛,不光是食肉恐龍
    儘管迄今關於羽毛的最佳證據來自一群生活在約1.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並且當時鳥類也有明顯的進化,但也有報告表明,在作為鳥類遠親的食草恐龍身上也發現了毛髮類的絲狀物質,典型的例子是天宇龍。但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都指出,這一假設缺乏確鑿的證據,主要是由於在食草恐龍身上發現的細絲狀物質與早期食肉恐龍身上發現的原始羽毛相比過於簡單。
  • 戰鬥力不輸霸王龍的兩種白堊紀食草恐龍,它們還是本家兄弟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食草動物總被人為是比食肉動物低一級的存在,同理恐龍時代的食草恐龍也被大家普遍看低一眼。
  • 恐龍愛吃草
    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恐龍也不例外。那麼,如何知道恐龍吃什麼呢?雖然許多電影都將大部分恐龍描繪為兇猛的食肉動物,但通過研究恐龍的牙齒化石,我們發現,肉食性恐龍僅佔恐龍總數的35%。也就是說,大部分恐龍是植食性的。牙齒的秘密下圖的兩種牙齒形狀很不同,但它們都來自恐龍。你認為這兩種牙齒分別適合咀嚼什麼食物?
  • 科學家為什麼不用克隆技術讓恐龍復活?恐龍復活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於是他們從這隻蚊子化石的體內提取出了恐龍的DNA,成功地將已經滅絕了6500年的恐龍復活了。克隆技術簡單地理解就是通過人工操作來實現動物的無性繁殖。科學家在1997年的時候成功的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綿羊。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吧?我們來看看克隆綿羊多莉的產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然後我們依葫蘆畫瓢看看能不能克隆出恐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