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食草還是食肉,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復活恐龍能實現嗎?
大多數人對恐龍形象的認知都是來自於一些影視作品,這些恐龍的形象都是根據考古學家對於恐龍化石的了解,通過3d圖像對其進行的還原。那麼考古學家是如何通過這些破敗的化石還原恐龍形象的呢?在世界各地所出土的恐龍化石當中,大多數都不完整,因為時代太過於久遠,只剩下了恐龍的殘骸而已,也給恐龍的還原增加了不少難度。
沒有人真正見過恐龍長什麼樣子,考古學家也是同樣,通過恐龍的骨骼,它們還遠了恐龍的具體形態,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在人類建立文明社會之前,它們是地球上絕對的霸主。通過恐龍的牙齒的磨損程度,可以區分這是食草性還是食肉性。其實大多數恐龍的形象並不是一次敲定的,而是在一次次研究中,恐龍的形象一直在發生改變。
斑龍是一種巨齒龍屬動物,體長可以達到6米,分布在澳洲印度中國等多個地區,早期發現大龍化石的時候,通過他們的骨骼形狀,考古學發繪製出了斑龍的具體樣貌,隨著發現的化石越來越多,科技的不斷進步,考古學家們才發現,曾經對於斑龍形象的構思是非常不合理的,於是他們對斑龍的形象進行了重新的糾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斑龍樣子。
還有一種恐龍叫做稜齒龍,根據在地球上所發生的骨骼來看,它們的體型應該非常的輕盈,非常適合在樹上生存,但是在長時間的分析之後會發現,它的生活習性並不滿足於長時間的呆在樹上,身體的重量也不允許。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數恐龍的形象,並不是真實的,只不過是科學家們在科學的範疇內,對恐龍形象的描述和刻畫而已,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真正的看到恐龍呢?也就是恐龍復活。
這一想法此前確實有科學家提出過,科學家也確實有能力做到,比如克隆技術的出現,我們完全可以依靠高科技技術將恐龍復活,為什麼到現在科學家們都無動於衷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想要復活恐龍,就必須要有恐龍的DNA,所有克隆技術的實現都是在有生物DNA的基礎上完成的。截止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發現了很多恐龍化石,但是在化石中卻無法找到完整的DNA,DNA的存儲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因此恐龍的復活,並不是技術上達不到,而是找不到恐龍的DNA。
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這樣的龐然大物真的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了,那麼我們該如何飼養,久而久之會不會出現恐龍再次霸佔地球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這都是我們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恐龍形象你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