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隧道邊,危石下,一間藍白相間的板旁隱藏在漫山青翠之中。百米之外,便是素有「橋隧博物館」之稱的宜萬鐵路。
每隔一個星期,劉可和程毅明便要從家庭所在地的城市來到這荒野裡,替換下已值班一周的胡金鋼和唐良清,繼續守候著宜萬鐵路安全。
他們都是宜昌綜合維修段恩施橋隧車間巴東巡山工區的職工,今年3月30日入汛以來,盯控危石、確保安全成為他們唯一且重要的任務。
宜萬鐵路位於喀斯特地貌山區,山高壁陡,河谷深切,橋梁、隧道佔總長的74%,地質條件複雜,雨季降雨量大,一旦發生危石掉落,便會危及行車安全。
「我們面前的山是青林頭山,兩山間便是宜萬線榔坪段上下行鐵路,2019年汛前排查時,發現榔坪2號隧道出口正上方有一塊體積較大的危石,構成安全隱患。」7月15日9時20分,久雨後,太陽難得露臉,劉可走在巡查小路上,不一會兒便汗流浹背。
這塊處於宜萬鐵路k1206+226處的危石經武漢局集團公司相關部門實地勘查後,評定為一級防洪點,也是武漢局管內唯一的一處一級防洪重點地段,派人24小時值守。
「我和程毅明每天中午12點換班,9時、16時,值守人員必須上山巡查」,劉可說道。看守房一側的山體有3個觀測點,對面有2個觀測點,在每一個觀測點,劉可拿著望遠鏡觀察對面山體危石情況。「如果發現有石塊掉落到鐵路上,或發生山體滑坡,我們就要立即按下短路閘刀,信號顯示紅燈,列車便會停在危險區域之外。」劉可一臉嚴肅。
沿著曲折、陡峭的臺階,劉可向上攀爬著,不時駐足,用望遠鏡認真仔細觀察,半個多小時後,原路返回到看守棚。
看守棚裡的牆面上,4塊電腦顯示屏上,安設在危石旁的監控儀器把危石狀況顯示出來,危石一動不動,只有微風吹拂的樹葉在輕輕搖曳。
「K1206看守點,G316次列車接近。」10時11分,桌子上的對講機傳來列車司機的聯控電話。
「G316次列車,K1206看守點正常。」劉可查看監控視頻,確認安全後回復道。4分鐘後,G316列車安全駛過防洪點。
上山巡查、視頻盯控、車機聯控......劉可不停地忙碌著。11時10分,程毅明到廚房洗米擇菜做午飯,「我們誰休班誰做飯」。12時,程毅明換下劉可上崗。
「除了有時下山買菜,一天24小時我們都在一起,關係特別好。」程毅明笑著說。在這寂靜的大山裡,兩個人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一起度過遠離城市喧囂的山中歲月。
「昨天晚上下大雨,每隔一刻鐘,我就要用高倍望遠鏡看對面山體的危石,射光射程遠,看著沒問題,心裡才稍微踏實些。」程毅明說。
看著天晴,程毅明趕緊拿上硫磺袋子,在房屋四周灑滿硫磺,「山上蛇多,我們上山必須帶好蛇藥,我剛來時第一次遇到蛇,嚇得我一動不敢動」,程毅明至今仍心有餘悸。
劉可今年29歲,談了一年的女朋友感情穩定,「這次休班回信陽兩家人在一起商量婚事了」。程毅明家在荊門,上大學的孩子一直在家,「現在疫情控制了,出省遊恢復了,有機會就帶她出去玩一趟」。每次休班,兩人坐汽車、轉火車,差不多要耗時6個多小時才能到家。
「每次家人打電話、視頻,說得最多的,就是注意安全,自身的安全,鐵路的安全」。16時15分,程毅明上山巡查,站在5號觀測點,說話間,D5884次動車飛馳而過,幾秒鐘的時間便通過兩座隧道間的橋梁,車上的人根本看不到鐵路線旁有這樣一個小小的看守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