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我在野外最喜歡欣賞的地質美景之一,便是褶皺構造。從專業角度來看,褶皺構造的發現,能夠解讀出很多的地質信息,如地質構造的應力方向,地質構造的強度,地質構造運動發生的次數,等等。而構造地質學也是地質學非常重要的一門分支學科,褶皺構造又是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研究領域。
褶皺運動不但能為地質工作者解讀地質歷史演化提供重要線索和信息,也會在風化、侵蝕等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獨特的地質遺蹟景觀,在很多時候,這些彎曲的層狀構造線,猶如大自然的工筆畫,讓人讚嘆,令人著迷。
這個大峽谷,相信很多愛好旅遊的朋友不會陌生,這就是三峽中著名的巫峽,是由長江水切出的峽谷,畫面呈現的是三峽中巫峽的一段。從對岸巖層的褶曲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巨大的背斜,紅綠相間的植被裝點其上。在這壯闊的江面上,景色如潑墨山水畫,但這巖層的構造,卻如工筆般一樣的工整。誰能想像到,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長江是如何切穿背斜,形成這樣的峻峭的峽谷,讓遊客們讚嘆不已。地球構造運動可以創造山體的基礎格架,河流漫長的外力侵蝕卻能創造獨具一格的地質景觀。
褶皺構造有的規模大,有的規模小,長江三峽這一段,在人類視角來看,屬於比較大,但也只能算是中等。而在宏觀尺度上,有些褶皺的規模,人類只能是驚嘆的去欣賞。比如著名的四姑娘雪山,尖峭的的山峰,有的就是由向斜而形成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了解「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如下圖所示的五色山大向斜。
遠遠的望去,是哪位的神來之筆,在聖潔的雪山之巔,描繪出了宏大的曲線,細細觀察之下,那些曲線還如此的精密細緻,全然不是隨意而為。這就是大自然絕妙的工筆畫,還能訴說著地球千百萬年的滄桑。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長江的滔滔江水與地質構造配合所描繪的美麗畫卷。三峽大壩就修築在黃陵背斜之上,而黃陵背斜屬於揚子準地臺中部的上揚子臺皺帶,這個背斜很大,西翼在重慶,東翼在湖北,壩址三鬥坪在核心部位,沒有大規模的斷裂,其基巖為古老的花崗巖,非常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是大壩堅實的基座。
雖然黃陵背斜很堅固,但長江之水在300多萬年的歷史中,不斷的衝刷與下切,原先背斜上的裂縫不斷的加大,逐漸的就衝出了三峽,並且形成了今天三峽地區山谷狹窄、陡峭,流水湍急的地貌特徵。上圖就是兵書寶劍峽的北岸地貌,也屬於黃陵背斜的一部分。從而可以想像到,黃陵背斜是多麼的巨大。
世界上因為褶皺構造形成的地貌景觀有很多,大家不妨在旅行的過程中,多多留心觀察沿途的巖石地層,當看到有彎曲的層狀巖石的時候,恭喜你,你離發現褶皺構造就不遠了。如果對地質構造很感興趣,那麼推薦大家可以看一下普通地質學,或者是動力地質學原理,學習一些基礎的地質和構造知識或者名詞,然後到野外去觀察巖石,去對照和驗證,一定會充滿了探索的樂趣,也會讓自己的旅行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