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2021-01-09 人民網

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

應急保障演練中,官兵正在核對地圖信息。

四級軍士長賀申造清點地圖數量。黃海 攝

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

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它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褶皺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

劉益20歲就來到了這裡。由於山路崎嶇,人手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戰友才下山採購一次生活物資。6年間,他適應了北方的寒冬,也適應了大山的孤寂。

新兵宣誓、結婚生子、退伍儀式……這個很短時間就可以走完的地方,見證了他和戰友生命中太多重要時刻。

和記者走在院子裡,劉益會隨手撿起地上的樹枝、落葉。對他和戰友來說,這裡是另一個「家」。

「我已經離不開這裡了。」劉益說,「以前想走,走不了,現在要走,捨不得了。」

自我認可,才會選擇留下

「衛星導航信號弱,暫時無法為您提供導航服務。」汽車在原野上飛馳,聽到手機導航裡傳來的聲音,四級軍士長陳超臉上卻綻出笑容。

從2009年至今,陳超在某地圖倉庫駐守了12年。某種意義上,他的笑是對自己戰位的一種自我認可。

隨著衛星導航和數字地圖的成熟,紙質地圖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手機導航應用軟體。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視頻、聲音等都可以成為地圖的表達手段。地圖不再限於用符號和圖形表達在紙上,它可以經可視化加工表達在屏幕上,衛星遙感影像甚至可以把人們的視野拓展到月球和其他星球。

「我曾一度懷疑自己工作是否有意義,過不了心裡這道坎,很難在那個苦地方待下去。」剛入伍時,陳超和很多新兵一樣,不理解為啥現如今還需要守著這些紙質地圖。

地圖是指揮作戰必不可少的工具,紙質地圖是最可靠的保障手段。現代戰爭強調各軍兵種協同作戰,戰場範圍廣闊,情況複雜多變,組織指揮複雜,對地圖的依賴性更大。

「我們守著的這些紙質地圖是軍事地圖,和傳統意義上的地圖差別還是很大的。」該地圖倉庫政委原宇說,「更大的比例尺,更精細的數據,更有針對性的信息……軍事地圖可以說是『指揮員的眼睛』,對軍隊作戰行動意義重大。」

地圖,是指揮員決策的重要依據。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背後是地圖保障的及時到位,地圖保障能力直接關係到戰場勝負。

「戰爭發生時,誰也不能保證信息網絡暢通。某種意義上,紙質地圖就是『協同作戰的共同語言』,也是我們最後的保障。」原宇對這個戰位的意義有自己的理解。

為了提高地圖保障能力,該地圖倉庫每周都會進行一次緊急拉動——

「全體注意,上級命令明日凌晨1 時前將物資送達緊急供應點。」初冬,急促的電話聲劃破沉靜的夜幕,一場地圖應急保障演練應聲打響。

寒風凜冽,天凝地閉。經過一夜鏖戰,散發著墨香的地圖順利送抵緊急供應點。

「為提高地圖保障效率,除每周一次的緊急拉動外,我們還會不定期展開野戰化供圖演練。」該地圖倉庫主任袁忠利說。

研判熱點、一人多崗、預先調送地圖、測算滿載運輸能力……伴隨多管齊下的針對性措施,該地圖倉庫出圖效率越來越高。

戰局如棋局。圍棋棋盤上,任何一個棋子都可能決定勝負大局。正如四級軍士長陳超所說:「看起來我們好像在戰局的邊緣,但我們知道這份工作對未來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有了自我認可,才會選擇為之不斷奮鬥。」

他們的忙碌,在常人視線之外

盛夏,一列綠皮火車在鐵軌上飛馳。

火車某節貨運車廂裡,押運小組組長徐憲明正和三位戰友一起押送地圖,奔赴任務地域。

光線透過貨運車廂窗戶縫隙把車廂照得格外清楚。車廂正中間的藍色防潮隔離板上,地圖像小山一樣堆放著,4名押送官兵分別坐在4個角落。

他們的忙碌,總是在常人視線之外。

「前出保障組,必須安全、快速、精準地將地圖送達作業部隊。」「是,保證完成任務。」……回想起領受任務時的情景,徐憲明記憶猶新。

入伍19年,這是徐憲明第一次接受如此緊急的任務,他激動又忐忑。

此次前出保障用圖量達數噸,運輸距離遠,途中需要多次轉運,給前出保障組帶來了嚴峻考驗。

沒有空調的貨運車廂裡,最高溫度超過40℃。下士張明坤強忍著身體不適,抓緊吃了幾口單兵自熱食品,沒過多久就吐了出來。

看著這一幕,下士潘登主動提出替換崗位,讓他多休息一會。張明坤搖搖頭說:「任務這麼緊,我們每個人休息時間都是一樣的。我不能拖大家的後腿,今天我再難受也要把物資送到!」

聽到張明坤這句帶著幾分稚氣的話,坐在地圖另一側的中尉黃海眼眶紅了。就這樣過了一夜,列車在次日凌晨抵達下一站。

「警戒員,託運車左前方就位!」隨著押運員的號令,地圖二次轉運迅速展開。

「我們轉運途中必須保證地圖安全,做到『人不離圖、圖不離眼』。」組長徐憲明一再強調「裝卸必警戒、挪位必清點、存放必看守」的要求,積極協調開設地圖專用轉運區。

燈光如晝,地圖在官兵手上相互傳遞,山包似的地圖包在空曠的站臺上起了又落,進入新的貨運車廂。4個被汗水溼透的身影,帶著地圖繼續奔赴任務地點。

三天兩夜不敢合眼,列車終於在月亮第三次升起前拉響了汽笛。

「接收員同志,地圖已安全送達,請您驗收!」完成地圖交接時,徐憲明雙手緊緊握著接收員的手。

這一刻,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源自一位平凡軍人和強軍事業之間的緊密聯繫。

徐憲明和戰友送抵的不只是地圖,也是一場勝利。地圖照亮了部隊勝利的路,也照亮了他們內心的路。

站在這一刻,徐憲明回望在地圖倉庫度過的19個年頭,所有經歷的困難引起的不再是痛苦的記憶,變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

火車到站時那聲汽笛鳴叫,被永遠儲存在他們的生命磁帶上,需要那雙磨出血泡的手才能播放。

兩個世界之間,是一群軍人的守望

天近傍晚,寒氣逐漸加重。

站在倉庫的巷道裡,嗅著倉庫裡地圖特有的氣味,記者不禁感慨:管理這些地圖絕非易事!

打開幹部王映雪的工作電腦,可以看到新版地圖網絡管理系統的多種地圖查詢方式,視圖縮放、漫遊、刷新工具,更具效率的線上保障流程……新的界面和功能讓人眼前一亮。

「倉庫的新版地圖網絡管理系統已經試運行一段時間,與之前的地圖管理系統相比,它採用新的體系架構,按照網絡化、服務化、模塊化的思路進行地圖管理保障。」王映雪說。

王映雪來自河南鶴壁,研究生期間攻讀的是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專業,去年剛剛來到該地圖倉庫。

當初剛來到這裡,她也曾被大山裡巨大的「洞庫」所震撼,這也讓她更加珍惜如今這個施展才華的平臺。

「不只是王映雪,我們努力給每一個官兵更好的發展環境,這樣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袁忠利說,「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瓦。」

「每個人都是一片瓦。」這是記者從袁忠利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袁忠利是山東人,理著平頭,身高超過一米八,工作絲毫不拖泥帶水。

「作為領導幹部,我們要率先站出來,成為官兵們頭上的一片瓦。」為了官兵能夠更好地工作、生活,袁忠利把營區的暖氣、車輛、辦公設施等都進行了整修。

在領導班子帶動下,官兵也努力成為地圖倉庫的「一片瓦」。

在倉庫的廣場中間,有一個十幾平米的叉車訓練場地。場地上,黑色的輪胎痕跡已經浸入地下,像是一條天然的黑色軌道,它見證著官兵練習叉車作業的日與夜。

走進不遠處的室內訓練室,這裡沒有深深的車轍,一個邊角光滑的小木塊進入人們的視線。

「平時我們清點地圖數量,用的就是這個小木塊。規格相同的木塊,每個人都能分辨出哪個是自己的『老夥計』,因為木塊這些光滑邊緣都是他們用汗水磨出來的。」看著一個個小木塊,袁忠利說著它背後的故事。

60多年過去了,這個地圖倉庫始終在平穩高效運行,這背後是官兵日復一日的精心守護。倉庫裡這些地圖被送往各個部隊,保護著一次次重大軍事任務,成為保家衛國的「一片瓦」。

或許,這就是袁忠利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原因。在這裡堅守的官兵,都在用行動讓這句話變成現實。

「我的夢想,就是退伍前能去看一眼航母,看一眼潛艇。」看著電視裡的艦船,該地圖倉庫政委原宇說出這樣一番話。

在袁忠利辦公室裡,掛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兩幅地圖,原宇經常坐在地圖對面的椅子上和袁忠利討論工作。

閒暇時間,他們就看著地圖,想像我們的軍艦在地圖某處馳騁。

大山中,他們的世界每天繞著方寸地圖忙碌;他們的心中還有一個世界,那裡裝著祖國真實的山川湖海。

兩個世界之間,是一群軍人的守望。

相關焦點

  • 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圖①: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  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它隱蔽在大山深處的褶皺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  劉益20歲就來到了這裡。由於山路崎嶇,人手較少,一周或者更久他和戰友才下山採購一次生活物資。6年間,他適應了北方的寒冬,也適應了大山的孤寂。  新兵宣誓、結婚生子、退伍儀式……這個很短時間就可以走完的地方,見證了他和戰友生命中太多重要時刻。
  • 一年四季只有狗吠雞鳴和鳥叫,他們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
    在大山深處守望「世界」■解放軍報記者 譚靚青 特約記者 李忠濤 通訊員 吳 軍堅守在大山深處倉庫的官兵。黃 海攝巡邏、守庫、摘柿子……在這大山裡,上士劉益沒有一絲埋怨。他用自己的熱情,認真雕琢平凡日子裡每一個細節,把生活盡力過得有滋味。這裡是某地圖倉庫眾多倉庫中的一個。
  • 航空工業慶安試驗團隊:在大山深處與冰天雪地進行較量
    「3、2、1發射」……在總指揮劉朋一個個熟練的指令下,航空工業慶安某產品外場試驗團隊正在秦嶺大山的深處與冰天雪地進行著較量。沒有工具機的轟鳴,但這裡有齊心協力披荊斬棘的動人畫面。周圍巍峨聳立的山峰見證著他們堅強剛毅的性格,同時也在考驗著這些航空人挑戰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時間回到幾天前,這段上山的經歷讓團隊的每個人都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 【圖片故事】大山深處的木雅人家
    【圖片故事】大山深處的木雅人家 (13/20) "← →"翻頁
  • 大山深處的通信兵:十年巡線,走的路可繞地球1圈
    【學習貫徹習主席「7·26」重要講話精神系列策劃「強軍夢·士兵工匠」之四】指擊鍵盤,當你感嘆資訊時代的快捷與便利的時候,你可曾想過有這麼一群官兵,他們猶如信息戰場的保障者,紮根大山深處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大山深處的通信兵,去聽聽他們的故事……大山深處,他們用忠誠守護「千裡銀線」■林霞 靳培峰 袁露 楊春輝入門一行易,精通一行難,愛上一行更難。
  • 【中國科學報】京西大山深處的奇異莓
    位於京西門頭溝清水鎮的大山深處有一座莊園,種植了1000多畝的奇異莓,莊園的名字叫拇指姑娘奇異莓產業園。  11月29日,拇指姑娘奇異莓產業園設立了中科院第一個奇異莓專家工作站,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鍾彩虹擔任工作站首席顧問。
  •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跨越山海,情誼相連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大山深處 矗立著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青海省大通縣下鮑學校
  • 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 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連接大山與夢想
    這篇日記來自於一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五年級的彝族學生楊爾布,而「這個機會」源於東航2020年8月下旬開展的「為愛飛行1小時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動。「這裡高樓大廈林立,和我們那完全不一樣,可以說是兩個世界。」五年級的王婧瑤坐在車裡,看著外面的景象,眼裡閃著光。對於這些孩子們來說,他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來到城市。
  • 27年的老水兵,在看不見海的地方,守望深藍
    不能「頭枕著波濤」,卻胸懷雲海的豪邁、大山的寬厚;沒見過朵朵浪花在陽光折射下的多彩變幻,卻擁有守望深藍的赤誠與凝視……他們是大海忠誠的哨兵,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高山水兵。正因為有他們的佇立守望,祖國的戰艦才能犁波踏浪、航行致遠、走向深藍。有人馳騁大洋,就有人守望深山。大洋或深山,水兵有夢,水兵無悔。愛遠方澎湃的浪濤,也愛耳邊呼嘯的山風。
  • 大山深處小溪裡抓螃蟹和燒烤
    天氣炎熱,周末帶小朋友到大山深處小溪裡抓螃蟹和燒烤
  • 《杏仁樹的守望》
    戰爭與和平、種族與仇恨、包容與希望、親情與愛情,在六十年的歲月流轉之後,他們該如何得到救贖?  編輯推薦  在搜尋引擎裡敲下「中東」兩個字,隨之顯現的頁面告訴我,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況中東問題,那一定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剎那間,《杏仁樹的守望》的種種波瀾壯闊浮現在我腦海,熱淚也盈滿眼眶。
  • 錢學森不僅是「火箭之王」,還在大山深處給我國留下一黑科技
    但鮮為人知的是,錢老還在大山深處為中國留下一項超級黑科技,並深刻影響著中國航空工業,它就是高超音速風洞。於是,一座巨大的風洞基地就在四川綿陽大山深處悄然出現。也正是這條「巨龍」的出現,使得我國一步步掌握了世界頂尖航空技術,直到取得如今的輝煌成就。
  • 又一座賞秋勝地要爆了,這個大山深處的銀杏村藏著秋天最美的童話
    在貴州黔西南大山深處有一座古村落,這裡鮮為人知,少有人來,仍然保留著最原始的風格。每到秋天,這裡便成了銀杏的天堂,那耀眼的金黃讓世人都為之震驚!這裡便是被稱為世界古銀杏之鄉的「妥樂村」!如果你想找個幽靜古樸的地方,靜靜欣賞那一片金黃,不妨去那看看!
  • 貴州大山深處傳出「龍叫」?地震前兆?真相來了!
    貴州大山深處傳出「龍叫」?地震前兆?真相來了!
  • 大山深處的思念——追記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中新網梅州1月31日電 題:大山深處的思念  ——追記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陳華明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葉子  陳華明走了,這位來自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廣州駐梅州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雙到」扶貧開發工作隊員,被當地男女老少村民親切對稱為「僑聯大叔」的硬漢,獨自一人在地處大山深處的偏僻山村豐順縣建橋鎮三社村奮戰了
  • 東航「為愛飛行一小時」帶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
    這篇日記來自於一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五年級的彝族學生楊爾布,而「這個機會」源於東航2020年8月下旬開展的「為愛飛行1小時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動。這裡和我們那完全不一樣 可以說是兩個世界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大香格裡拉旅遊環線腹心地帶,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 條件有限,大山深處就一戶人家自製發電機,已運轉30多年
    那麼在現實當中有沒有美麗的大山呢?答案是有的,在一個大山深處就發現一戶人家自製發電,這臺發電機已經運轉了30多年。我們都知道,目前我國基本上所有的地區都是可以用電的,然而對於部分地區來說,用電仍然是一件難事。由於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有限,所以有這麼一處深山當中仍然是沒有電。雖然當地政府也是想了很多辦法,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
  • 在大山深處,生長著1種植物,人稱「山蕨菜」,見到了,是幸運
    生活在大山裡的農村人,不像城市裡那麼方便,而在日常飲食上,自然也有很大的區別。就拿筆者來說吧,筆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時候家裡不富裕,所以經常會吃一些野菜。畢竟野外的一些植物,具備很高的營養價值,口味也不比超市裡差多少。在野外的一些植物野菜裡面,有一種至今筆者還是記憶猶新。它往往生長在大山深處,尤其是東北一帶,這種植物只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叫它「龍頭菜」。
  • 廣東坪田逕洞村的老屋,地處粵北大山裡故鄉景色,南雄如今已少見
    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一些晶瑩的碎片讓人魂牽夢繞,雖然塵封已久,卻如同深藏在地窖的陳釀一般,經過歲月的洗禮、時光的衝涮,反而變得醇厚,帶著辛辣,卻又越來越讓人回味無窮。這便是我們家鄉的老屋,陪我們走過童年許多的難忘時光。老屋,曾經的容貌和氣息漸漸消蝕,然而老屋裡的生活畫面,似放映的電影,依然鮮活如新。
  • 在散文的深處守望,或遇見
    蔣藍詩人喜歡向天空突圍,他們採用旱地拔蔥的身法,或羚羊掛角,或呼嘯而去,我們不容易在詩人的手段裡發現其學養和蹤跡。小說家委身於虛構,希望讓蒙面人代自己說話。在我看來,他們的學識是神龍見首又見尾,有些像那些穿牆的大師,上半身融入了霧氣,下半身卻卡在了現實的牆壁間,露出了毛手、毛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