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當地球上還是一片寂靜時,貴州境內已經生機一片了。在距今大約2.5億至2億年前的三疊紀期間,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生代生物群開始形成,恐龍逐漸出現在地球上,海洋中出現了混魚龍、魚龍、胡氏貴州龍、楯齒龍等海生爬行類動物。
幾億年後,在貴州的三大區域,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大量海生恐龍化石。
其中,關嶺化石群有「兩億年前的絕滅谷地,古生物化石的聯合王國」之稱,該化石群形成於距今約2.3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海灣環境,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這裡沉睡。透過魚龍、海龍、楯齒龍、海百合、菊石、牙形石、鸚鵡螺等化石,我們能略微描繪出史前貴州的模樣。
A 石頭裡的「海洋」
1994年,正值春耕時期,關嶺自治縣新鋪鎮的幾位農民一鋤頭下去,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隨著泥土被翻出來,深埋土層的海洋生物終於重見天日。後經專家認定,這是生長在距今2.3億年前的海洋深處的棘皮軟體動物,因為該化石形似莖杆修長、花瓣伸展的百合花,專家將之命名為「海百合」。
時隔4年,在新鋪鎮黃土塘一帶,形似於「龍」的古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首次被發現,後據考證這是生活於2.3億年前的古生爬行動物化石,有關專家將其命名為「中國龍化石」。
2006年,湖北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專家經過考證發現,新鋪鎮地下蘊藏著距今2.2億至2.3億年前的晚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群,有著大量保存完好的魚龍、海龍、海百合、鸚鵡螺等化石,其數量、種類與形態在全球同期地層中都很罕見——關嶺化石群的發掘,意味著史前貴州的空白時段得到填補。
相關專家認為,關嶺海生動物大約生活在水深約200至500米的海洋中,加上當時的海洋沉積環境寧靜,所以魚類、海百合、無脊椎動物等生物保存完好,經後期地質作用,這才形成了晚三疊紀獨一無二的化石寶庫。
換言之,深埋在泥土與石塊下的關嶺化石群,蘊藏著神秘而又久遠的「海洋密碼」,透過海洋生物的數量、形狀與種類,或許能解鎖當時的貴州生態、物種、地形等元素,從縫隙中一瞥當年的貴州模樣。
B 打擊盜掘現象
隨著關嶺自治縣新鋪鎮的魚龍、海龍、海百合、鸚鵡螺等古生物化石逐漸為人熟知,化石的稀缺性與珍貴性引起了不法商販的注意,猖獗的盜掘盜挖現象不斷出現,新鋪鎮的地質生態環境也因為盜掘現象而受到嚴重損害。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手裡的地質資料,鼓動當地農民私挖亂掘海百合等化石,並出資收購、加工、倒賣。後來,當地農民在盜掘海百合化石時,無意中發現了魚龍化石,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一些不法之徒開始採取隱蔽手段非法收購。
2001年,關嶺自治縣成立了古生物化石保護中心和執法監察大隊,盜掘情況基本得到控制。2011年,國家頒布《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次年頒布《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盜挖盜採現象得以遏制。2018年8月,關嶺自治縣公安局、國土局、地質公園管理處等多個部門配合行動,多次開展夜間執法行動,集中打擊了一批化石盜挖盜採犯罪活動。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在執法工作中,共查處盜掘、販運、倒賣、私藏古生物化石違法案件160多起,其中刑事處罰3人,查獲古生物化石1200餘件,挽回經濟損失8000餘萬元。
與此同時,關嶺自治縣組建工作專班,全面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工作,對盜挖坑道進行治理,制定地質災害治理復墾復綠工作方案,積極消除地質災害,進行生態恢復治理。
C 開發保護進行時
「關嶺化石群不僅僅是景觀,還是一份巨大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它的價值不容忽視。」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副處長陳正江表示,「保護與利用,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對於國家地質公園,我們要做到保護有規,開發有序,保護和科研相結合,科研工作和科普教育同步進行」。
據介紹,關嶺化石群分布遍及關嶺新鋪、崗烏、八德、上關等7個鄉鎮,埋藏面積約300餘平方公裡,其中的海生恐龍化石和海百合化石堪稱世界一流。因此,關嶺化石群又被稱為全球三疊紀晚期獨一無二的化石庫,它對於研究三疊紀晚期的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海洋學、古地層學和古埋藏學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2009年,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同年,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土科普教學實習基地。
「我們會利用好國土科普教學實習基地這個平臺,積極開展科普教育遊,讓更多人走進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感受其獨特的地質文化旅遊魅力。」陳正江表示,「我們會以永久保護關嶺生物群為目的,將保護、開發和科研進行有機結合,努力使關嶺國家地質公園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地質公園,成為貴州西線旅遊的亮點之一。」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嶽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