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2020-12-08 科學網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貴州甕安生物群中發現的動物胚胎狀化石。從巖石中分離出的化石,經掃描電子顯微鏡拍攝,照片顯示了類似囊胚期動物胚胎形態和細胞的三維保存狀態。

地球上肉眼能看到的生物幾乎都是多細胞生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是生物演化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多次發生在至少25個不同的生物門類中,其中有五大常見生物門類(動物、真菌、紅藻、綠藻、褐藻)演化出具有細胞分化的複雜多細胞生物。生物界多次發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說明多細胞生物具有更優越的適應性。但是各種不同的生物是如何實現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演化,其中有哪些過渡類型,這些過渡類型如何通過自然選擇成為我們熟知的動物、真菌、紅藻、綠藻,以及褐藻?這些問題一直困惑著演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

中國貴州甕安地區的陡山沱組磷塊巖中保存有完美的多細胞生物化石,它們為解決複雜多細胞生物演化的關鍵問題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甕安地區的陡山沱組磷塊巖沉積在距今大約6億年左右,正是複雜多細胞生物開始繁盛的時期。早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報導過甕安生物群中的紅藻化石、早期動物胚胎化石,以及類似早期珊瑚的刺細胞動物化石。對這些化石的解釋一直存在爭論,有的科學家提出,甕安生物群的動物胚胎狀化石可能是單細胞真核生物,甚至可能是細菌。

最近,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地球生物學家肖書海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袁訓來和周傳明研究員,以及他們的學生通過對甕安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認識。這些成果在《國家科學評論》最新發表的綜述文章「甕安生物群及埃迪卡拉期多細胞真核生物的輻射演化」(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4/498.full)中有詳細報導。根據這些化石提供的信息,可以肯定,甕安生物群中的動物胚胎狀化石既不是單細胞真核生物,也不是細菌。它們是明顯的複雜多細胞生物,具有細胞分化(特別是體細胞和繁殖細胞的分化),有細胞黏附和細胞凋亡現象,並且缺乏明顯的細胞壁。它們更有可能代表由單細胞祖先向動物(或複雜藻類)演化的過渡類型,可以認為是動物(或藻類)的幹群。這些幹群生物不可能擁有現生生物的所有特徵,並且還可能擁有它們自己獨有的特徵,使得它們的演化和親緣關係更難於辨別。(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這是該科學小組繼2004年和2006年在Science上分別報導最古老的「兩側對稱動物小春蟲化石」和「具極葉的動物胚胎化石」以來,為論證5.8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已經存在兩側對稱動物添加的又一力證。包括人類在內的複雜多細胞動物的始祖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這是目前科學界最引人入勝同樣也是人們知之甚少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Nature:「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
    2月17日出版的Nature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後來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這段時期又被統稱為前寒武紀,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現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時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時代)。從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經歷了生命誕生,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藻類到原生動物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漫長演化過程。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二、藍田生物群藍田生物群位於中國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複雜宏體真核生物群[1]。這一生物群由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80年代最早發現,這些生物生活在50-200米的海洋中,很可能是底棲固著生活在海底,生物類型包括一些扇狀的海藻、具有觸手的動物等。
  • 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藻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不過,你仔細觀察過它們嗎?你知道藻類最初是如何進化的嗎?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2003年2月2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員與英國學者保羅·巴雷特和傑森·希爾頓合寫的一篇長篇綜述,首次系統評述了我國熱河生物群研究近幾年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並闡述了他們在鳥類的起源、羽毛和鳥類飛行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熱河生物群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的時代與形成的地質背景等重大理論問題上的觀點。
  • 貴州甕安生物群發現「特殊」化石,破解了先有雞,先有蛋的難題
    在清理貴州甕安生物群的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一個小化石,而通過研究後,他們破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那麼,這個小化石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華北15.6億年前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3月22日,有著88年歷史的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我國科學家在古生物學各分支領域取得的科學成果,有力地推動著世人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那時候,地球上的生物長相又如何?昨天,國際權威雜誌《自然》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新成果認為,6億多年前,複雜的多細胞「高等生命」已經出現,門類繁多。這一發現,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進了近4000萬年。6億多年前,多細胞的植物、動物都生活在50米~200米的海底,呼吸著時有時無的氧氣,享受偶爾照進海底的陽光。
  • 災難推動生物演化:6億年前,雪球地球後出現複雜生命體
    ,種類稀少,生命演化緩慢;雪球地球之後,地球生物個體變大,種類迅速增加,演化快速[1]。真核生物數量隨時間變化情況[2]正如上圖所示,整個雪球地球事件其實包括了兩個大的冰期和一個相對溫暖的大的間冰期,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科學家們在貴州省甕安縣陡山沱組地層的磷礦中發現了大量的微體古生物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為6億年左右,正好是雪球地球事件之後。這些微體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無論是內部結構還是外部形態都非常複雜,外部形態上還出現了各種美麗的裝飾形態;此外,在甕安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胚胎和動物成體化石,這些都是在雪球地球事件之前沒有的生物。
  • 6億年身世之謎揭開 核桃似的甕安旋孔蟲屬動物一族
    6 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有一類胚胎狀化石表面上長有奇怪的螺旋狀線圈,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牽頭的國際團隊,通過高解析度顯微 CT 和同步輻射顯微斷層成像技術,對這類胚胎狀化石的內部結構進行了研究,最終破解了其身世之謎,發現它們屬於動物總界的一員。
  • 甕安叫停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採礦
    趙素娥 攝 中新網貴陽4月11日電(記者 黃蕾瑾)貴州省地礦局專家於4月11日抵達貴州甕安縣,即將實地勘測甕安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區,指導制定保護工作方案。甕安縣已全面叫停當地古生物群化石核心產地和經典地質剖面的一切採礦行為。
  • 中科院南古所等發現迄今最早的細胞核結構—新聞—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由中國、英國、巴西、瑞典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在我國甕安動物群胚胎化石中確認了細胞核結構的存在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