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長期更新地球演化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關注。)
元古宙末期,此時距離地球形成已經39億年了,在前面的39億年間,地球雖然已經出現了生命,但是因為生命個體非常微小,因此看上去一片死寂。但是在這片死寂之下,生命在默默的積蓄力量。
6.35億年前,覆蓋著地球的厚厚的冰層在火山爆發的影響下迅速消退,生命們不需要再尋找溫暖的水域苦苦掙扎了,現在,整個寬廣的大洋都是它們的繁殖地;與此同時,在板塊運動的影響下,原本是一整塊的羅迪尼亞大陸開始分裂成為諸多小的陸塊,移動到了地球的各個角落,地理的隔離對於生物多樣性總是有利的。
天時地利之下,地球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埃迪卡拉紀。
一、埃迪卡拉紀
埃迪卡拉的名字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山,1946年,一位澳大利亞地質學家在埃迪卡拉山上的砂巖中發現了一些生物化石,經過測年以後發現,這些生物們生存的年代為5.6億年(後期在加拿大發現5.8億年前相同的生物化石組合),早於人們熟知的寒武紀(5.4億年),而且這些化石與我們如今見到的生物形態都不一樣,於是科學家們給這些生物取名叫做:埃迪卡拉生物群,而這些生物們生活的年代則被稱為埃迪卡拉紀。
埃迪卡拉紀的時代為6.35-5.41億年之間,這將近1億年的時間內,生物們展開了爆發式的進化歷程。科學家們目前已經在全世界各地發現了多處埃迪卡拉紀的化石群:
由於各個化石群之間的時間間隔較大,而且生物類型之間的差距較大,因此很難將這些生物群綜合起來給出一個整體的埃迪卡拉生物的樣子,只能根據不同的生物群進行簡要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些零散的材料間窺見埃迪卡拉紀的生物面貌。
二、藍田生物群
藍田生物群位於中國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複雜宏體真核生物群[1]。這一生物群由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80年代最早發現,這些生物生活在50-200米的海洋中,很可能是底棲固著生活在海底,生物類型包括一些扇狀的海藻、具有觸手的動物等。
三、甕安生物群
中國的華南地區對於古生物學家們來說是一個寶藏地,在華南地區,科學家們發現了特別多的埃迪卡拉紀化石,雖然埃迪卡拉紀的命名是根據國外的地名進行命名的,但是在華南發現的化石種類和生物生存時代都要超過埃迪卡拉這個地方,藍田生物群、甕安生物群、以及下面將會講到的高家山生物群,都產自於華南地區。
甕安生物群最早在70年代由中國的科學家們發現於貴州甕安縣的翁福磷礦和開陽磷礦中,科學家們在這一磷礦地層中發現了很多的微體化石類型,於是科學家們將這一磷酸鹽化微體化石組合命名為甕安生物群[2]。
甕安生物群被稱為迄今最古老的後生動物化石群,在這裡發現了最古老的海綿動物和疑似後生動物胚胎的化石。
四、埃迪卡拉生物群
從廣義上講,所有處於埃迪卡拉紀的生物都可以被稱為埃迪卡拉生物群,但是在這裡我們專指澳大利大埃迪卡拉山的化石組合。
發現於埃迪卡拉山的化石類型主要是一些無骨骼的軟體生物(註:和我們現在的軟體動物沒有親緣關係,僅僅只是為了說明它們沒有骨骼,處於軟趴趴的狀態),這些軟體生物們幾乎與現生的生物都沒有親緣關係,科學家們斷定埃迪卡拉生物群是一個演化失敗的生物類群[3]。
五、高家山生物群
高家山生物群位於陝西寧強,生物們生存的年代從5.65-5.43億年,這已經是埃迪卡拉紀末期了。這裡的動物最大的特點是出現了類似於蠕蟲的動物和骨骼化帶殼的化石類型。生物的骨骼化生物演化史上一次最為重要的事件,我們如今見到的貝殼等,可以稱為外骨骼動物,而我們人類等哺乳動物則是內骨骼動物,骨骼的出現,讓生物體有了支撐,也讓生物的運動能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將主導往後生物進化的歷程。
這一篇文章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類型進行了簡要介紹,是埃迪卡拉紀的第一篇文章,往後將會從地質格局、氣候變化、生物群詳細介紹等方面對於埃迪卡拉紀進行梳理,謝謝大家關注。
參考文獻
[1]袁訓來,陳哲,肖書海,萬斌,關成國,王偉,周傳明,華洪.藍田生物群:一個認識多細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窗口[J].科學通報,2012,57(34):3219-3227.
[2]殷宗軍,朱茂炎.貴州埃迪卡拉紀甕安生物群化石含量的統計分析[J].古生物學報,2008,47(04):477-487.
[3]戎嘉餘,袁訓來,詹仁斌,等.生物演化與環境[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安徽,20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