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

2021-01-12 生物谷

2月17日出版的Nature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該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下,由南京古生物所袁訓來研究員、陳哲博士、肖書海教授、周傳明研究員和西北大學華洪教授共同完成。

多細胞宏體生物的出現是地球生命進化史上極為重要的革新事件。生物多細胞化以後,才有細胞的分化,進一步實現器官的分化以及各種功能和形態的出現。在現今生物圈中,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肉眼可見的生命,幾乎都是多細胞宏體生物,它們在生物譜系樹上屬於真核生物一支,也是我們常說的「高等生命」。在地質歷史中,自寒武紀至今,這些高等生命是地球生物圈的主體,但它們是何時,在何種環境背景下以何種形態由單細胞生物演化而來?要回答這些問題,只有保存在古老巖層中的生物化石才能提供最直接的證據。

在地球生命歷史中,已知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其中,產自加拿大北部距今5.79-5.65億年的「阿瓦隆生物群」(Avalon biota)出現的年代最早。而在此之前,可靠的宏體真核生物化石極為稀少,大家也普遍認為那個時期的真核生物主要是微體的,地球大氣圈中的氧氣含量也不足以支持宏體真核生物的大量發展。

袁訓來研究員等在《自然》雜誌報導的成果,對早期宏體真核生物的演化和環境背景帶來了新的認識。他們對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附近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深入研究,認為:

(1)產自埃迪卡拉紀早期藍田組黑色頁巖中的「藍田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體真核生物群,時代限定在距今6.35—5.8億年之間,早於以往報導的所有埃迪卡拉生物群。

(2)該生物群不但包含了扇狀、叢狀生長的海藻,也有具觸手和類似腸道特徵、形態可與現代腔腸動物或蠕蟲類相比較的後生動物。根據已有的發現,至少能識別出15個不同形態類型的宏體生物。它們形態保存完整,絕大部分類型具有固著裝置,表明它是一個底棲固著生長的宏體生物群。

(3)保存化石的頁巖微細層理髮育,沒有發現任何水動力沉積和搬運的跡象,表明「藍田生物群」為原地埋藏保存,它們的生活環境應該在最大浪基面之下、透光帶之中。根據當時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參考現代海洋環境的標準,「藍田生物群」應該生活在靜水環境,水深在50米至200米之間。

該研究顯示了在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剛剛結束後不久,形態多樣化的的宏體真核生物,包括海藻和後生動物就發生了快速的輻射。同時也意味著,這個時期大氣圈中的氧氣含量有了明顯的升高,較深部海水已經由「雪球地球」之前的還原狀態轉變成了間歇性的氧化狀態,為宏體真核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

在同一期的《自然》新聞和評述欄目,加拿大的國際早期生命研究專家格?納波尼教授(Prof. Guy Narbonne)撰寫了題為「生物此刻已然變大」的專文進行了評述,他指出「藍田生物群為早期複雜宏體生命的研究打開了一個新窗口」,「它們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體生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Nature doi:10.1038/nature09810

An early Ediacaran assemblage of macroscopic and 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iated eukaryotes

Xunlai Yuan,1 Zhe Chen,1 Shuhai Xiao,2 Chuanming Zhou1 & Hong Hua3

The deep-water Avalon biota (about 579 to 565 million years old)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earliest-known fossil assemblage with macroscopic and morphologically complex life forms1.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 rise of the Avalon biota was triggered by the oxygenation of mid-Ediacaran deep oceans2. Here we report a diverse assemblage of morphologically differentiated benthic macrofossils that were preserved largely in situ as carbonaceous compressions in black shales of the Ediacaran Lantian Formatio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Lantian biota, probably older than and taxonomically distinct from the Avalon biota, suggests that morph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of macroscopic eukaryotes may have occurred in the early Ediacaran Period, perhaps shortly after the Marinoan glaciation, and that the redox history of Ediacaran oceans wa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海藻化石


可能的動物化石


產出地點

相關焦點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二、藍田生物群藍田生物群位於中國安徽省休寧縣藍田鎮,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複雜宏體真核生物群[1]。這一生物群由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80年代最早發現,這些生物生活在50-200米的海洋中,很可能是底棲固著生活在海底,生物類型包括一些扇狀的海藻、具有觸手的動物等。
  • 迄今最古老動物化石,顯微CT"看見"6億年前細胞核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地球生命演化史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現今地球一切高等的複雜生命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我們的老祖宗都指向幾十億年前遠古時期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如何有效識別地質歷史早期化石記錄中的真核細胞及其亞細胞結構,是重建地球真核生物早期演化歷史的關鍵所在。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1億年,是迄今全球最古老的動物化石記錄之一。
  • 科研人員發現藍田生物化石群 多細胞生命起源上推
    從貴州甕安到安徽藍田考古的一次成功大轉移具有科學預見的大轉移有了突破袁訓來也已經找了20多年。說起這次最新成果,不得不說安徽藍田鎮的化石找尋之旅。「1995年,我們在貴州甕安發現了很多動物胚胎化石。」那些動物胚胎化石,距今6億多年,是迄今最古老的動物化石。
  • 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綜述:甕安生物群及其在早期多細胞真核生物演化中的意義
  • 早期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從原核到真核要多久
    後來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這段時期又被統稱為前寒武紀,包括了冥古宙(生命出現之前)、太古宙(原核生命時代)和元古宙(真核生命時代)。從冥古宙、太古宙,到元古宙,地球生命經歷了生命誕生,從原核生命到真核生命,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藻類到原生動物再到多細胞動物的漫長演化過程。
  • 我科學家發現 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對撫順琥珀的全方位系統分析,確認該琥珀群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000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也表明5000萬年前歐亞大陸兩端已經存在廣泛的生物交流。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作者: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關於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科學論爭
    即將到來的千禧年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也引來了一系列的科學論爭,給熱河生物群研究蒙羞的古盜鳥化石造假事件剛剛過去,關於熱河生物群化石層位引起的年代論爭在科學家們之間也在進行著,另外關於熱河生物群是「子遺生物群的避難地」的假說被提出,也引發了關於熱河生物群性質的大討論。
  • 「你說的4個生物群系,它正經嗎?」我的世界最奇特的生物群系
    在我的世界裡面,「生物群系」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它決定著地表覆蓋的方塊種類、生成生物的種類、生長植物的類型等等。在我的世界裡面有著數不勝數的生物群系,這麼多的生物群系也保證著遊戲內容的豐富。在這數十種生物群系中,總會有一些生物群系「不太正經」。所以老炮今天來給大家盤點一些「不正經」的4種生物群系,其中大多數十分罕見,看看你見過幾種。
  • 我系科研人員在澄江生物群發現環節動物門原始祖先
    韓健等在雲南澄江生物群中發現了兩個已知最古老多毛類新屬種——古扇蟲和中華隱剛毛蟲。其中古扇蟲應該是目前已知多毛類化石中保存最為原始特徵的環節動物,對於探索環節動物門起源具有獨特意義。該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智計劃以及先導計劃等項目共同資助。韓健介紹,在地球上三個軀體分節的動物門類——脊索動物、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門中,環節動物是分節較為簡單、原始的門類。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熱河生物群生存於早白堊世中期,其化石點集中於遼寧西部、河北北部和內蒙古東南部,產出了數量眾多、保存精美的多門類化石,代表白堊紀保存最好的一個陸相生物群,為我們了解中生代陸地生態系統打開了一扇窗戶。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包括帶羽毛恐龍、早期鳥類、早期哺乳動物、訪花昆蟲以及早期被子植物等。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所以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凌源這個北國遼西明珠無疑成了熱河生物群古生物研究的聖地。 凌源顧名思義,為大凌河之源頭。凌源地處遼寧省西部,隸屬遼寧省朝陽市,位於遼、冀、蒙三省(區)交會處,最早歸熱河省,熱河省的來源是因為在當今的承德地區有一個世界上最短的河,因其水溫高而稱「熱河」。
  • 甕安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的研究又有了新進展。這是該科學小組繼2004年和2006年在Science上分別報導最古老的「兩側對稱動物小春蟲化石」和「具極葉的動物胚胎化石」以來,為論證5.8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中已經存在兩側對稱動物添加的又一力證。包括人類在內的複雜多細胞動物的始祖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這是目前科學界最引人入勝同樣也是人們知之甚少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二)
    熱河生物群以及燕遼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對研究熱河生物群起源、鳥類起源(包括羽毛起源)、哺乳動物的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蟲與有花植物的協同演化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依據。因此,熱河生物群被譽為『20世紀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遼西地區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是世界級化石寶庫。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赫氏近鳥龍是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教授胡東宇等首次在英國《自然》雜誌報導的迄今世界最早的帶羽毛恐龍,比「始祖鳥」早約1000萬年,代表了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侏羅紀被稱為「恐龍時代」,那時的地球真可謂「各類恐龍濟濟一堂」,全然一個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恐龍世界。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多達幾百種,這樣一個主宰地球上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消失——直到今天,仍是最令人費解的謎。